波波是隨媽媽和小姨來到咨詢室的。他緊緊依偎在媽媽身邊,一手拽著媽媽的衣角,小臉瘦瘦的,沒有一絲紅潤,眼神怯懦地瞅著我。不論我問他什么,他都不回答,只是揚臉看看他的媽媽。經過分別咨詢他媽媽和小姨,我基本了解了波波的情況:波波現在6歲8個月,出生于美國。波波的父親在國外經營一家公司,每日早出晚歸。波波的媽媽林女士六歲喪母,既要照顧3歲的弟弟,還要買菜做飯。父親脾氣暴躁,也沒有續娶。中午沒做好飯時就會被父親劈頭蓋臉一頓暴揍。林女士成年后一直與父親隔閡很深,關系冷漠?;楹?,林女士生了一個女兒。后來丈夫下海辦起公司,經營很好,林女士也就不再上班,隨丈夫遷居國外,每日打麻將睡懶覺過起了闊太太生活。日子一久,林女士精神陷入空虛和落寞之中,脾氣越來越暴躁,丈夫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林女士自以為是嫌她生了女孩就想通過再要一個男孩來爭回自己的地位,任丈夫怎樣向她解釋都不起作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林女士在美國生下了小波波。
但由于林女士不懂英語,又無職業,無法與人溝通,在美國生活很不習慣,于是將波波托付給一個保姆,自己回國內生活。因林女士持有美國綠卡,按規定每年必須在美國住夠一定的時間。但林女士并不回家,只是帶著兒子住在賓館里,限定的日子一滿,就將兒子交給保姆,自己回國。即使在賓館,她也很少盡母親的職責。有時孩子為了叫她起床,爬到她身上摳她鼻子、揪她頭發,甚至扒開嘴巴往里吐唾沫。在波波的童年,父親總是忙著做生意,媽媽忙著“壘長城”,姐姐忙著功課和交友,誰也顧不上他。波波從小就這樣在美國、中國、保姆家、賓館輪住,過著沒有穩定、沒有心靈溝通的生活。
有一次,小波波到親戚家做客,抓住一只小兔子又是揪又是打,還去摳眼睛,比他小兩個月的表弟急得大喊:“別這樣,小兔子的媽媽知道了會難受的,”波波卻冷冷地說:“小兔子沒有媽媽?!毙∫堂黠@地感覺到小波波孤僻、膽怯、冷漠無情,建議波波的媽媽要多關愛兒子,以免使孩子長大后形成反社會人格,到時后悔莫及,林女士當時并不以為然。
波波到了上學年齡,媽媽將他接回國,送進一所高級私立寄宿小學。然而波波入學的情形卻很糟糕。首先是漢語不流利,性格較為孤僻,與老師同學溝通不暢,總是孤零零地一個人呆著,吃飯也很少。再就是波波沒有上過學前班,拼音沒學過,總是和英語字母攪在一起,連他媽媽也常罵他“笨、蠢”。到后來波波不想去學校,一到星期天下午該去學校時,總要大哭一場。在班上不發言,不參與活動,作業難完成,考試不及格。老師建議讓孩子退學,去上學前班。
至此,林女士才發覺波波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根據上述情況,我首先和林女士單獨長談了幾次,試圖從根本上激發一位媽媽的愛和責任感,同時介紹了幾本適合家庭教育的書籍和幾個親子園。對小波波則通過母子共同制作的成長像冊(講述當時情景、回味親情等)以及親子活動來滿足其親情需求,另外建議參加一些訓練課。一方面多接觸同齡小朋友,一方面旨在游戲教學中培養其學習興趣,樹立自信,之后到普及教育課堂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反差。三個月后,這些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咨詢師心語
這本是一位中年女性——波波的媽媽針對自己的情緒問題前來進行心理咨詢的一個病例。但作為一位咨詢師同時又是一位母親,與患者接觸幾次后,我同情和擔憂的卻是患者的孩子。許多家長為了孩子能過上優裕的生活,背井離鄉奔波拼打,可有錢孩子就幸福嗎?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高檔的服飾和豐美的食物能夠填充孩子對愛的渴望嗎?缺少親情母愛的優裕對孩子來說究竟有多少價值?母親的素質,母親的人格特質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這些作母親的如何提高自身素質,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社會如何幫助母親完善自己,教育孩子?
這起病例所反映的已不單純是這位媽媽或是作為小波波這樣一個體所存在的心理問題,但孩子總是最柔弱、最無辜的,是所有不幸最終的受害者!小波波,愿你快樂起來,健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