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好方法。接種是否成功直接關系著人體有無抗病能力。所以,許多人接種后都很想知道接種是否有效,不然還是不放心。那么,怎樣才能知道接種后是否有效呢?
第一種是觀察患病情況。一般來講,人體接種疫苗后兩周左右就可以產生免疫力,1個月時免疫水平最高,以后便逐漸降低。如果接種疫苗2周后,不患接種疫苗所能預防的那種傳染病,特別是在流行季節或周圍有這種傳染病流行的時候,仍沒有被傳染上,說明疫苗的效果很好。比如兒童接種了腮腺炎疫苗,同一個幼兒園或同一個街道、村鎮發生了腮腺炎流行,這名兒童雖然接觸了患兒,卻沒有患腮腺炎,說明兒童接種的疫苗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種是觀察接種疫苗后的反應。接種活疫苗后,疫苗中的病菌、病毒都要在體內生長繁殖,才能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力。比如,接種卡介苗以后2-3天,接種部位皮膚略有紅腫,但很快消失,屬于非特異性反應;2周左右,局部產生紅腫,并破潰形成淺表潰瘍,直徑一般不超過0.5厘米,有少量濃液,然后結痂,痂皮脫落后留有輕微瘢痕。前后大約要經歷2-3個月左右時間。如果出現上述反應,說明接種成功,產生了對結核病的免疫力。相反,如果接種后無任何反應,則說明接種失敗。
第三種是做皮膚試驗。注射疫苗后,由于體內產生了抗體,因此,把少量制造疫苗用的那種細菌所產生的毒素注射到皮內,毒素會被體內抗體中和而不出現任何反應。如果注射疫苗后沒有產生抗體,則注射到皮內的毒素就會產生紅腫反應(毒素刺激所致)。比如,錫克氏試驗就是用來檢驗接種白喉類毒素有無效果的試驗,如出現陽性反應,就說明體內沒有中和白喉類桿菌毒素的抗體。如果接種白喉類毒素或“百白破三聯”疫苗后一個月,錫克氏試驗由接種前的陽性轉為陰性,即在注射處不出現任何反應或稍有紅腫,但顏色較淺,直徑較小,并很快消失,說明接種成功。
第四種是測定體內抗體增長情況。接種疫苗后2-4周取血化驗,如果接種后血中抗體濃度比接種前增長4倍以上,說明接種成功:如果接種前知道抗體水平有多高,接種后測抗體能達到一定的高度,也可以預防這種傳染病的發生。一般正式使用的疫苗都是經過反復論證的,只要按規定接種,都會獲得可靠的免疫力,能預防傳染病的發生。當然,遇到特殊情況,如免疫缺陷兒童,或與傳染病人接觸較密切的人,為了證實是否能產生抗體,還是有必要進行這一化驗的。
當然,接種成功不等于買了百分之百“保險”。講究衛生,對傳染病人的消毒隔離,仍然是預防傳染病的必要而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