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聽到家長說:“我們孩子真是不聽話,在家簡直管不了??芍灰覀冋f再不聽話就告訴你們老師去,就馬上老實,這招還真靈?!?/p>
可究其原因想想,為什么聽老師的話而不聽家長的話呢?作為老師和家長就只能以“聽話”來約束、評價我們的孩子嗎?
的確,孩子在認識世界以及與人交往的最初階段,往往是唯成人是從。在家里是“爸爸、媽媽讓我怎樣”;后來是“老師是這樣說的”??傄运说囊笞鳛榕袛嗍欠堑臉藴省R虼耍谌粘5纳睢W習等各方面就容易形成循規蹈矩、小心翼翼;一味地服從、聽話,習慣聽命于他人。從而形成消極被動的心態。這樣也就約束了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學習時總要家長陪著、老師催著,缺乏主動性。一玩起來也毫不節制,要成人來管著、約束著。這樣孩子的自主能力得不到絲毫的鍛煉,搞得家長累、老師累、孩子還煩。也許現在老師的話還管用,可家長慣用的這招會永遠靈下去嗎?
那么,我們為什么不換一個角度,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呢?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發展有一個由“他律”向“自律”的過渡階段。這里所說的“自律”簡言之即:兒童的自主性、自覺性、主動性。因此,我們應讓孩子懂得哪些事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應自己做主決定并獨立完成;其次從小教育他們學會如何管理自己,這也是很關鍵的。
作為家長應創設寬松的家庭氛圍,耐心地從開始手把手地教到逐漸放手,最后就可起監督作用,給予適時的引導,讓孩子敢于直面問題并放手讓他們自主解決問題。
相信只要孩子自理能力強,不僅家長會得到解脫,孩子也會更輕松,親子間關系也就會更和諧。同時也更利于培養孩子善于溝通、樂于分享、勇于承擔、敢于創新的優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