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兒童心理測評
英 啟
兒童的發(fā)展離不開適宜的生理成熟度
看著孩子一天一天茁壯成長,實在是每一位家長最開心的事情。兒童的發(fā)育成長,雖然有很大的個體差別,但同時又有比較強的規(guī)律性。當今的家長,比以往任何時侯都更加注重孩子的發(fā)育和成長;但另一方面,由于絕大多數(shù)家長只有一個孩子,對孩子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缺乏經驗和了解,常常鬧出一些不大不小的笑話。比如有一天,有一個年輕的媽媽,對我埋怨說自己的孩子雖然已經1歲半了,但依然對畫畫不感興趣,拿著筆只會在紙上亂戳,連一點形狀都畫不出來。其實這位媽媽誤解了自己的孩子,稍有兒童生長發(fā)育專業(yè)知識的人都會知道,1歲半的孩子,其手部肌肉及大腦神經的發(fā)育決定了就只能握筆在紙上亂戳,一般2歲左右,兒童才逐漸學習畫直線、堅線等。1歲半,當然不能指望他畫出什么形狀了。有的家長埋怨孩子1歲了還不會說話,10個月了還不會直立等,其實這都是將孩子正常的發(fā)育現(xiàn)象誤認為慢了或者快了,這種誤解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有時造成家長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有時甚至因為家長的盲目訓練影響了孩子正常的生長發(fā)育。
通過科學的評估手段了解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
那么年輕的家長應該怎樣了解兒童的發(fā)育規(guī)律呢?一方面可以請教一些有經驗的老人,比如民間俗語“三翻六坐九爬爬”,就基本準確地描述了正常兒童翻身、會坐和會爬的時間規(guī)律;另一方面可以請教兒童發(fā)育的專家,請他們用專業(yè)的兒童心理測量工具測量評價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分析一些特殊問題。
提起兒童心理測量,有些家長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疑問:
(1)有的家長就問,兒童的身心發(fā)育,非常復雜,短短期間進行測量,有可信性嗎?
我們可以這樣來回答這個問題,在專業(yè)兒童心理測量的機構內,兒童身心發(fā)育的測量,常常是專業(yè)的心理學家運用專業(yè)的心理測量工具進行評估,有較強的可信性。這種測量,始終都是在較為嚴格的兒童心理科學的背景下進行。測量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包括測量時的環(huán)境、測量時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都要求符合科學的規(guī)范。測量工具常常是心理科學發(fā)展的結晶,提供比較的數(shù)據(jù)常常是眾多地區(qū)、甚至全國的樣本平均,有很強的代表性。另外,每一個測量結果的分析,都必須符合測量工具本身所要求的準確性、有效性及可靠性。
(2)能測個什么結果?
兒童心理測量,常常是從時間上縱向界定兒童各年齡段心理發(fā)育是否及時,是否滯后或者超前,又從橫向分析兒童各項心理發(fā)育指標是否全面。對于兒童,可以分析他們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適應性以及交往能力五個方面,分析孩子在五個方面的優(yōu)劣得失。向下還可以分成很多更細微的指標體系進行分析。
(3)會不會測不好,對家長和孩子造成危害?
一般不會的。正規(guī)的測量,不但對測量的結果準確性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對測量的解釋也有專業(yè)的要求,測量的結果必須促進兒童的成長,促進兒童父母教育能力的發(fā)展,不能傷害兒童,而且要對測量結果保密。
那么,兒童心理測量有什么好的測量工具呢?比如中國兒童發(fā)展中心編制的《中國兒童發(fā)展量表3—6歲版》就是一個很好的兒童心理生理發(fā)育測量工具。它歷時5年編制完成,擁有全國合理分布的18個城市的樣本。它測量一個3—6歲兒童16個方面的心理素質。(見下表)
測量項目 測量素質 測量項目 測量素質
01 看圖命名 認知、記憶 09 分析錯誤 道德判斷
02 詞使用 量詞 10 社會常識 行為規(guī)范
03 看圖補缺 觀察力 11 人物關系 人物認知
04 語言理解 理解力 12 單腳站立 平衡力
05 按例找圖 辨別推理 13 立定跳遠 爆發(fā)力
06 袋中摸物 觸覺感知 14 左跳右跳 靈活性
07 拼擺圖形 空間知覺 15 蹲蹲站站 持久力
08 數(shù)數(shù)算算 數(shù)學能力 16 快撿小豆 精細運動
還有一些量表也是非常好的工具,比如比奈量表、韋克斯勒智力量表等,都可以使用。
如何利用心理測量結果
在一些家長的潛意識里,把測試結果看作是孩子能力的惟一標準,然后對孩子積極地進行修補、訓練,以期自己的孩子樣樣達標甚到超前。事實上,這種行為本身顯然已脫離了科學的軌道。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把人的智能表現(xiàn)歸納為七個方面:音樂智能、運動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語言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他強調每一種智能都以大腦的生理機制為依據(jù),有其生物學基礎,而不同的人身上表現(xiàn)出不同智能的組合,正顯示了人類能力的多樣性,這一點,正是科學之本。
因此,在孩子尚未成型極易塑造的關鍵時期,通過心理測量結果分析明了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對孩子明顯地具有發(fā)育遲緩特征的某一方面施以生理上的適度刺激,促使孩子全面地較為均衡地發(fā)展才是必要的、可行的、科學的。
最終目的,我們仍然要把在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平臺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對事物的好奇心、對生活的認識、還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豐富的情感和對社會的正確態(tài)度作為我們施教的首要內容。
當然,心理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并不是絕對的,但它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視的,專業(yè)的測量結果分析一定會對年輕的家長起到很好的參考作用。
2歲幼兒生理發(fā)育特征及教養(yǎng)典錄
培 培
蒙氏心語
兒童滋生了愛,我們則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愛。
2歲幼兒的變化是那么令人驚喜。
生理發(fā)育特征
發(fā)育標準
蒙氏心語
我們必須尊重兒童心理發(fā)展期間的生活活動及動作。
2歲時期孩子的身體、手腳都長得較快,顯得修長漂亮。由于身高增長明顯,體重增長不顯著,所以皮下脂肪就明顯減少。
2歲半時的體重和身長表:
休重(公斤) 身長(厘米)
男 女 男 女
平均值 12.75 12.15 88.9 87.9
低于此值要引起注意 10.2 9.7
根據(jù)考普氏指數(shù)判斷標準,即可知道營養(yǎng)狀況是否正常。如根據(jù)身長、體重計算出的考普氏指數(shù)為22以上及15以下,可以認為喂養(yǎng)方法及營養(yǎng)有問題,有些則可能為某些疾病所致。遇到這種情況,應當找小兒科醫(yī)生診治。
運動機能
蒙氏心語
動作是完整思考過程的最后一部分,精神的提升必須借助于活動或工作。
2歲~2歲半
1.已能一步一步地上下樓梯。
2.可以雙腳離地跳來跳去,能從20公分高的地方往下跳。
3.會拋球,踢球也不摔倒了。
4.已經跑得很好了,但有時還會摔倒。
5.開始能用腳尖走路。
6.會抓住東西打悠悠,喜歡打秋千。
7.會滑滑梯。
8.會握住三輪小車的車把推著走。
9.會把3~5塊積木摞起來。
10.會吹泡泡。
11.能接住2米以內拋來的較大的玩具。
12.開始更經常地使用一只手活動。
13.喜歡用筆隨意涂畫。
14.要自己脫褲子、襪子。
15.嘗試自己穿,但缺乏耐心。
16.要大小便時會叫人。
2歲半~3歲
1.可雙腳交替著上下樓梯。
2.喜歡玩拖拉玩具和能發(fā)出聲響的玩具。
3.能搭6~9塊積木,并按要求把3~4塊積木排隊擺起來。
4.喜歡填塞、拋擲和滾動東西。
5.可以很老練地騎三輪車了。
6.會轉動門上的把手。
7.會用剪刀剪紙剪布的一角,但還不能剪出一條直邊。
8.可以畫出圓、線條。
9.自己用勺、叉、碗吃飯。
10.可以自己穿套頭衣衫和褲子。
11.能更好地控制大小便。
12.大小便后可以自己提起褲子。
13.能把褲子穿在上衣外面。
14.手和手指能做出更精細的動作。
認知能力
蒙氏心語
有一種東西雖然看起來什么用也沒有,可是孩子馬上就被它吸引住了。
1.能了解輕和重、快和慢。
2.能注意事情發(fā)生的先后順序:第一和最后,之前和之后。
3.會對顏色進行配對。
4.會對形狀進行配對。
5.明確知道日常用品和食物名稱。
6.會豎起兩根手指,表示他的年齡。
7.會把6~9塊積木模仿搭建出簡單的形體作品。如車、房子等。
8.喜歡每天聽相同的故事。如果漏掉一環(huán)節(jié),他會注意到。
9.喜歡玩角色游戲。
10.自我意識出現(xiàn),開始把“我”與物分開,但仍認為其他孩子是物體。有時,會打或拉他們,看其他孩子有怎樣反應。
11.想拿高處或手夠不到的東西時,會借助東西墊高或延長去取。
12.經常一個人模仿著坐車、或借助玩具過家家玩。
13.開始經常用語言向成人表述一些事情,但還不清楚。
14.慢慢開始學習時間概念:昨天、今天、明天。
15.對人的面部器官有認識,可以畫出“笑”“哭”時的嘴形狀或不完整的人臉。
語言發(fā)展
蒙氏心語
語言是一種人類自發(fā)的創(chuàng)造,語言的發(fā)展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在人生的某一時期它會達到某種程度。
1.說出常用物品的名稱,對自己的身體了解,叫出名稱。
2.會說出自己的名字。
3.滿2歲時,能用2~3個字連成短句。如“睡覺”、“車車來”、“我走”。
4.2歲半時,能用幾個詞連成一個較復雜的短句,如“我想吃蘋果”。
5.對成人的許多話都能了解。
6.能講 “這是什么”等疑問句,表達較為完整的意思,如“用來做什么”、“小車去哪了”。
7.獨自玩耍時,會對玩具自言自語,有時會說顛倒、脫漏。
8.喜歡唱歌,能唱4~10句短句的歌。
9.會用“我”、“自己”和“你”,有時仍會用錯。
10.開始說許多新的詞語,但并不能真正了解它的含義。
11.有意識使用“然后”、“最后”等時間順序的詞來表述意思。
12.腦子里開始有印象,有思想,能夠想起不在眼前的事物。
13.注意力和模仿性增強,但不能辨別。
情緒發(fā)展
蒙氏心語
兒童微笑的能力從出生時就具備。
這一年正是感情、情緒劇烈動蕩的時期,反抗、吵鬧,和小朋友之間吵架,纏著媽媽撒嬌,妒嫉心也強了起來。另外,恐怖心也厲害起來,開始怕一些東西了,特別怕大聲、黑夜、動物。這些很多是受了父母等人的影響。
兩三歲兒特別任性,難管,讓人生氣。哭鬧起來很兇,但只要一滿足他的要求,或受到稱贊時,馬上就露出笑臉,被責罵時會不高興、害羞。這個年齡的情緒很不穩(wěn)定,且都是一時的、爆發(fā)性的。在對待一些事情上也會產生同情心及愛心。
通常講3歲時為第一反抗期,但一滿2歲,孩子的自我意識就發(fā)展起來,如煩躁時或周圍的人不能接受自己的意志,就以反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相反,只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把孩子當作家庭的一員予以重視,則孩子既會順從,也能忍耐。這時的孩子要求得到大人重視的心理非常強烈。而且,只要得到大家的重視,就會變得溫和起來。做了一點好事受到表揚后,就會很高興,非常得意。所以,只要孩子稍好些,就應該好好地表揚一番。
社會發(fā)展行為
蒙氏心語
心理學家承認孩子是在吸收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然后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締造歷史性的橋梁。
1.玩耍時,會模仿成人的所作所為。
2.喜歡聽電話,但還不會打電話。
3.會從夢中驚醒。
4.喜歡抱緊被子,使他覺得安全。
5.喜歡搶玩具。
6.非常重視“我的”東西。
7.已能從看別的孩子玩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8.會復述簡單的故事和兒歌。
9.喜歡手指游戲和律動(隨音樂做韻律動作)。
10.能說出一起玩耍的小朋友的名字。
11.喜歡接近別的孩子,但還不能很好地與他們玩,一個人則會玩得很好。
12.喜歡聽用他的名字編的故事。
13.喜歡聽他在小嬰兒時的情形。
14.他想要的東西,只要跟他說好,他會忍耐著等待。
15.答應給他的東西他能記住,騙不了他。
16.喜歡照顧比他小的孩子。
17.洗完手會自己擦干。
教養(yǎng)典錄
蒙氏心語
兒童喚起了成人心目中的理想情操——克己、無私,這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美德。
父母對待2歲多的孩子應十分有耐性。但在原則問題上父母要堅持到底并注意說話的藝術,父母要有秩序地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盡量不要讓孩子生活無規(guī)律。
1.多給孩子看一些新東西,把名稱告訴孩子,幫助他們發(fā)展詞匯。這時孩子喜歡學說“大詞語”,如河馬、電動扶梯、大象等。
2.和孩子一起唱歌。唱一些適于孩子唱的兒童歌曲。讓孩子欣賞音樂,和他們一起和著節(jié)拍跳舞。
3.給孩子一個小噴壺或洗發(fā)液空瓶,讓孩子給植物澆水。讓孩子參與喂養(yǎng)小動物。
4.給孩子拍一些照片,并在照片后寫上日期。給孩子準備一本相片簿,在和孩子共同翻閱時,稱贊孩子長大時,他將從以往的照片中看到自己的成長,并盡力去注意自己的舉止,控制自己的行為。
5.和孩子一起聽聽家中四周的聲音,如流水的聲音,冰箱的發(fā)動機聲,時鐘的滴答聲,讓孩子告訴父母這是什么聲音。
6.讓孩子觸摸不同的材料,并說出哪些是粗的、不平的、滑的、柔軟的、毛茸茸的等。
7.讓孩子拿輕的和重的東西,并同時告訴孩子哪是重的,哪是輕的。
8.和孩子一起對著鏡子玩“跟著我做”,讓孩子快樂地看到身體的動作。
9.睡覺前為孩子講故事,吟誦溫柔輕松的兒歌。
10.把廢舊材料(如硬紙盒、碎布頭、小瓶子等)給孩子作為角色游戲的“道具”。
11.在小盆子里放上水,放在廚房或衛(wèi)生間的地上,再給他一個漏斗、一片海綿、小勺和杯子、布塊或洗發(fā)液空瓶,讓孩子享受倒、潑、擠噴和洗滌的樂趣。
12.讓孩子同享父母的樂趣。如帶孩子一起去釣魚、購物。
13.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簡單勞動。如把廢紙扔在垃圾桶里。當孩子做完后,讓孩子知道父母為此感到高興,并對他說“謝謝”,孩子將從這里學習勞動技能,并學習以禮待人。
14.給孩子提供自己玩的時間,這時父母不要去打擾他,任由他自己去思考、探索。
15.每天讓孩子去戶外玩至少2~3個小時,冬天也不應少于2小時。
16.給孩子做或買一個小背袋,允許孩子把他珍愛的“寶貝”(如石頭、碎布、小瓶子等)放在里面。
17.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夠站在一旁安靜的觀察,不干涉他們,這就能對孩子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18.帶孩子走路時,教他數(shù)路邊的樹或其他標識物。這樣既教他學習事物的分類和數(shù)的概念,也使他不再纏著大人抱。
19.和孩子玩情景游戲,輪流充當不同角色。在人物故事中有時不妨讓孩子當當家長,自己扮演孩子。
20.如果孩子蠻橫任性,不講道理,打架罵人,對人無禮,破壞物品,就要對他進行懲罰。可以采用剝奪機會、態(tài)度語言暗示,萬不得已時打打孩子屁股以示懲戒也是可以的。但注意不要打孩子的臉,或用棍子狠抽孩子,這會使孩子感到屈辱而對父母懷恨在心,很難使責罰真正奏效。而且責罰孩子時,不要光聽孩子口頭的認錯,而要他用行動改正;不要很快饒恕孩子。只要有一兩次很快饒恕了他,他就會一件借事還未了結,又大膽去干另一件錯事。因為給孩子的“懲罰”印象是,他只要一求饒,父母就會輕易地寬恕他。
21.孩子希望大人的陪伴,而且千方百計想成為大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雖然只是和家人坐在餐桌前一起用餐,或者只是和家人蹲在火爐旁取暖,孩子就心滿意足了。
22.面對孩子任何差錯時,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力保持冷靜,不要常常因小事嚴厲責備孩子,否則,孩子可能從此不再和父母交流。
23.孩子如果傾訴了一些受挫折、失意的事,在父母聽來可能是不起眼的小事(如別人搶了他的東西;老師沒有及時鼓勵孩子的良好表現(xiàn)等),父母都應表示相應的理解、同情,使孩子不愉快的心情得到宣泄和撫慰。因為孩子的感情——特別是對外來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細膩敏感。
24.有意識地告訴孩子父母自己的感受,“我生氣了”的一句表態(tài)比“為什么要這樣”、“不許這樣”的呵斥更有影響力,并對孩子關懷別人有良好的啟蒙作用。
25.接受孩子的話。孩子喜歡幻想,有些話父母聽來是夸大吹牛,甚至認為是說謊,但不要立即嘲笑或指責孩子。如屬積極意義的夸大,請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如屬消極意義的吹牛,父母要耐心引導。
[敬請關注下期《3歲幼兒生理發(fā)育特征及教養(yǎng)典錄》]
蒙氏心語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應該無異議地聽父母親的話,同時父母也希望孩子能夠非常愛他們。在這方面,孩子常常成為爸爸媽媽的老師,因為孩子的思想是那么的單純,他們的正義感更是令人意想不到。
如果我們要改變一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或希望加強某一民族的某些性格,我們必須以孩子為對象,從小開始,因為在成人身上所能做的太有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