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經濟的蓬勃發展是不是能夠帶動村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南浦街道魚鱗浹村的答案是肯定的。近年來,該村的經濟建設不僅帶來了一排排整齊的樓房、碧綠的草坪、寬敞干凈的道路,村民生活方方面面質的改變,村莊與城市的漸漸融合是留給筆者最直觀的印象。
魚鱗浹位于南浦南大門,舊屬甌海梧埏鎮。2001年9月底鹿城城區區域調整歸南浦。該村村民原以種水稻為生,農閑間作木匠、泥水匠副業。1994年溫州火車站建成啟用后,該村把握機遇,乘勢而上,村辦的服裝市場、輔料市場、賓館等村級產業得以做大做強,第三產業亦獲得了長足發展。2002年該村的經濟總量達4920萬元,人均收入7848元,達到小康標準。
經濟發展了,魚鱗浹村委會把提高村民福利待遇,改善村民生活條件,作為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并興建了一批思想文化教育陣地,開展有聲有色、生動活潑的文化體育活動。村里的夜間巡邏隊伍成立已有十年,構筑成村民心中的安全屏障,該村也因此獲得2002年鹿城區先進治保、調解先進單位稱號。該村的城管、衛生工作由專人負責,臟、亂、差現象基本絕跡。健全的村級醫療保險制度使每位村民都成為受益者,60歲以上的老人還可享受每月300元的生活補助。為滿足村民日漸高漲的精神生活需求,該村興建了4000平方米的老人活動中心及文化活動中心、圖書館、廣播室,經常組織團員及老人開展文體活動。每逢節日,該村村委還組織“唱大戲、劃龍舟”等別具傳統特色的系列活動,婦女參與活動的熱情非常高昂。
魚鱗浹人富了,但富了口袋的魚鱗浹人卻沒有忘記富腦袋。魚鱗浹村班子認識到,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基,沒有文化就不可能搞現代化。只有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通過“治愚”促“變智”,才有可能改變農村愚昧落后的面貌。他們把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把教育當作重頭戲來抓。只要是對教育有益的事村委會都大力支持,只要是對教育發展有用的投入,村委會都會優先考慮。當村民的子女考上了大學,每人都會領到2000元的獎學金,也激發了青年人勤學向上的熱情,該村青年屢屢在省、市級的比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