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享受,必離不開美酒與佳肴。而真正懂得品位美酒佳肴的人非美食家莫屬。對于美食家的定義,我覺得是擅于挖掘口腔和舌頭內在潛力的專家。而黃雅歷先生就是這么一位美食專家,懂得品位美食并且還要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黃雅歷先生出生于享有“美食之都”之稱的香港,他一生喜愛追求人生享受,談飲講食,而成為香港資深的美食家、酒評家、專欄作家。游歷江湖數十年,交游廣闊,還被邀擔當為不少飲食集團顧問。初次認識黃雅歷就是通過他精美的文字。對于美食佳釀,他總有一番獨特的見解。我一直驚訝于他怎么會有那么多精辟的語句形容各種美食,描寫的那么淋漓盡致。讓人不禁垂涎三尺的同時還能得到了許多關于美食的知識。
黃雅歷被世人尊稱為“香港酒神”。他對于酒的熱愛程度,想必非常人能比。美酒,當下以紅酒最為時尚,對于西餐紅酒這類東西,廣大人民的理解接受也僅僅是剛剛起步,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再美味的珍饈,到了暴虎馮河的粗鄙之徒手中,也只能充當果腹之物。一個沒有美食家的年代是寂寞的。黃老先生在香港媒體上寫了三十多年的酒評,其間周游世界,喝過好酒無數,然后留下一部部令圈內人士交口稱贊的作品。
對于國內葡萄酒業的現狀,黃老的評述是,“盡管近年來中國已經形成十大釀酒葡萄產區,總面積達72萬畝左右。但總體上說,中國葡萄酒業發展還不太成熟。”
“中國那些用3成5年的本地酒,兌7成10年的進口葡萄酒,認為就能相當于6年半左右的葡萄酒,這種想法太幼稚,這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國產酒可能顏色不夠、口感偏淡等等原因,使用進口的葡萄原酒與國產葡萄原酒進行勾兌,可以調整產品風味和風格,但調兌出來的紅酒就難以成為優質葡萄酒。因為在長途運輸時,由于晃動太大,容易存在氧化的過程,失去做優質葡萄酒的先天條件。而外國大多優質葡萄酒都是在當地即時入窯,即時發酵,更講究夜晚摘葡萄。就算從法國運向英國,都難以釀成優質的葡萄酒,更何況運往中國?”而他說的這些話也都被事實所證實。
黃老先生曾多次游歷法國,到過不少著名的紅酒酒莊,發現法國紅酒的文化可謂博大精深,既有幾百萬一瓶的傳世之釀,亦有幾毛錢一瓶的行貨。回到國內后,看到坊間的紅酒良莠不齊,便忍不住有種“好為人師”的沖動,按黃先生的說法,美酒當與懂得欣賞的人共享。
同樣是一瓶好酒,在一千個酒徒手中,可能就會有一千種喝法。黃雅歷先生每次喝酒時都要求凈飲,那是他的一種職業習慣。黃雅歷先生喝酒喝得很認真,可能是一種敬業精神使然,而且每次看到新酒都要拍照存底。一次,他和朋友去天河北的新疆大廈喝新疆紅酒,老先生認真地端詳了餐館里的酒柜之后,指著其中一支說:“我就這支沒喝過。”餐館的老總馬上開柜取酒送給歷哥,然后回了一句,“現在你全部喝過了。”
黃雅歷先生不僅愛品酒還愛收藏酒。曾經有一段頗長的時間,黃老對于白蘭地極為情有獨鐘,因此,對于各國及各牌子的產品,收藏極豐,甚至豪氣地說過,珍藏足以作一個小型博物館。不過,黃老說收藏也有弊端,因為收藏品多了頗占地方,有部分就胡亂地堆在墻邊一角任由其蒙塵。偶然間不小心踢倒一瓶,更大的慘情是痛著心去拭抹流淌一地的酒……
對于黃雅歷這些品酒大師而言,馬爹利(MARTELL)的“金王”,人頭馬(REMY MARTIN)的“路易十三”,還有軒尼詩(HENESSY)的“李察”都是愛酒(瓶)人士必備的選擇,只是這幾瓶酒,大概也得花上好幾個“萬”元了。黃老曾自嘲說,踏足社會數十年光景,收入其實一直也都不錯,但銀行存款一直不豐,原因就是酒瓶惹的禍。所賺的錢頗有部分都進貢了洋酒商,換回了各種不同的漂亮酒瓶。
黃雅歷是個富有紳士風度的酒神。他的謙謙君子之風在好友圈中有口皆碑。有人問“歷哥,最好喝的酒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和朋友一起喝的酒。”曾給古龍代筆寫過小說的臺灣《聯合報》前主編薛興國先生說過,愿為黃雅歷兩肋插刀。
喝酒的人容易交往,因為都是性情中人,黃雅歷在香港也有一個喝酒的圈子,在數十年前,黃雅歷就和香港的影視大佬張權先生等人在香港搞了個“文談會”,開了當地文人談吃談喝之風。為了吃,真美食家是不怕辛苦的;為了吃,真美食家可以貢獻畢生的幸福。在許多人從商從政之后,黃雅歷卻繼續走著他的“文化酒旅”,欲把吃好喝好的美食主義精神進行到底!
黃雅歷小檔案
黃雅歷先生,原名黃惠民,記者出身,是香港知名的美食家、酒評家、作家。
香港酒店及餐務管理協會名譽顧問
香港餐務管理協會名譽顧問
香港專業調酒師協會名譽顧問
現代管理(飲食)協會名譽顧問
飲食業東主協會名譽顧問
法國美食會食家會員
意大利慢餐行動評審會員
廣州西餐協會顧問
其有關飲食的著作有
《品味》
《優皮一族》
《OK美食》
《牙印》
《旅游百合匙》
《酒中傳奇》等
翻譯的作品有
《葡萄牙佳釀》
《波特酒指南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