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知道,猴子看見了什么,又識別出了什么!
哲學家托馬斯·納格爾曾提出:“作一只蝙蝠會是怎樣的呢?”世間是否有什么類似的東西可以讓我們假想變成一只蝙蝠?那我們就坐下來,閉上眼睛,發揮想象力:在黑暗的洞穴,你聽到身邊此起彼伏的吱吱聲,輕輕一躍,感覺身體輕盈地和空氣融為一體,飛翔中,身體發出的聲波被遠方的霹雷和豆大的雨點反射回來,這時,你體會到作為蝙蝠的生活了?
不過,先別急,難道蝙蝠的行為是在它們的意識下產生的?以此推理,狗大腦中有什么樣的意識?牛的?猿的呢?動物們到底有沒有認知自我的意識?
20世紀60年代的一天,心理學家戈登·蓋洛普對著鏡子刮臉時,引發了一個思考:如果給動物照鏡子,它們會有什么反應呢?因此,他設計了一個名為“標記”的試驗。試驗前,他對既熟悉鏡子,又認識自我形象的靈長類動物實施了麻醉,然后在它們一側眉毛和一只耳朵的上方,用無嗅無味的染料做標記。它們蘇醒后,被帶到鏡子前。
黑猩猩和長臂猩猩的對著鏡子反復觸摸有顏料的地方——這就是蓋洛普所說的靈長類動物對自我有認知的證據。然而哈佛大學的生物專家多納德·格里芬卻不這樣認為,他說,“其它物種同樣具有自我認知的能力,盡管也許它們并沒有通過試驗。這些都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如果標記試驗的結果足以為證,那又如何解釋黑猩猩和長臂猩猩通過了,而其它猿類,像大猩猩,卻沒有通過呢?此外,在黑猩猩中,只有75%的成年黑猩猩通過了測試。準確地說,標記試驗的結果表明:一部分黑猩猩具有自我認知的能力。”
一些研究學者堅信海豚可以完成蓋洛普的標記測試。然而,這個領域內的爭論是無休止的。對于這項“人與動物的自我認知能力是否相同”的研究,確實是個大課題,從獎金的數額就可見一斑,而對于人類,研究的結果則有著空前的意義——我們真的比動物高等,比它們特別,還是我們一貫的自大造就的?
路易斯安納大學的認知學科學家丹尼爾·鮑威萊里說:“一個幾歲的小孩子,也許他通過了標記試驗,但事實上,他缺乏像年齡較大的孩子的那種自我認知的能力。” 鮑威萊里的一個實驗,就是讓孩子們看錄像片。電視放置于他們的上方,片子的內容與房間里發生的一切是同步的。在孩子們觀看的過程中,另一位試驗人員,把一根長長的色彩鮮艷的棍子伸過他們的頭頂。在這堆孩子中間,3歲的孩子普遍只顧著抬頭看電視,沒有伸手觸摸或者移開頭頂的棍子。他們對電視中的自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并知道那是自己,卻意識不到,彩棍不僅在電視中,也同樣在他們的頭頂。然而,4歲的孩子幾乎全部對他們頭頂的實物作出了反應。
很難說標記試驗可以科學地證明什么,因為針對自我認知和自我意識的實驗研究總是有這樣或是那樣的缺陷。難道有些動物只因為它們的肢體缺乏對記號做出動作的行為能力,就表示它們沒有對自我的認知能力?科學的奧妙就在于它千奇百怪的結果,而哪一個才是我們真正要尋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