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仍然處在物流的發展期。過去幾年道路曲折的最重要原因是,企業發展戰略以及作為企業發展戰略中最為重要的市場定位都不是十分清晰。中國本土物流企業在服務用戶的過程中,在降低用戶成本的同時,自身支付的學費不可謂不高。
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如果不能降低自身的運營成本,又如何降低用戶的成本呢?同樣,如果物流企業缺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又如何提升用戶的核心競爭力?
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何而來?在諸多競爭力要素中,新市場無疑是企業的另一片新天地,或者說是推動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因素。物流和其他產業的血脈關系,決定了物流服務于其他產業的地位。無論是經濟全球化及中國加入WTO,還是產業經濟發展或產業結構調整,都會衍生產業新市場或企業新市場,并催生物流新市場。
與伴著國際巨人一起崛起的寶供和大田相反,中國其他物流企業,特別是一些大型國有運輸企業,卻在新市場形成的過程中反應遲鈍。幾個一直從事國際運輸的企業并沒有把眼光向外,不去發展海外市場,卻反其道而行之,槍口向內殺入國內市場。它們憑借自身實力擠入了“低成本擴張”的競爭行列,加劇了中國物流市場的競爭勢態。要么打著整合的旗號卻整而不合,要么是一味地搶單子做業務,而在這個過程中卻并沒有得到更多的回報,反而削弱了這些企業的實力,使得它們的發展戰略更加模糊。
其實,即便是開發國內物流市場,也不必只盯住那些老市場。比如在家電物流市場,物流企業難有作為。家電行業是中國市場最開放、最具國際競爭力、最不怕“狼來了”的群體。也許是家電企業的強和大,使那些比其弱小的物流企業很難“撬動”家電企業的物流市場。在中國家電企業中,上百億營業額都是“基數”,而物流營業額超過百億的企業又有幾何?不僅如此,家電企業的管理水平明顯優于物流企業,難怪自營物流在家電企業那里大行其道。
在這種情況下,物流企業與其收拾一個爛攤子,不如開辟一個新市場,與其沉迷于分崩離析的舊市場,不如投入到日新月異的新市場,拿出勇氣和魄力培育、開發和發展物流新市場,直至取得優勢地位,提高競爭力。
物流的新市場在哪里?在物流與其他產業的關系中。
農業產業化或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食品物流市場。中國的幾個農業大省都誕生了一些基于農產品大型加工或深加工企業,比如,在河南形成了基于農業資源的食品產業集群,先前的雙匯、春都,后來的三全、思念等等。又比如,在內蒙古的乳產品產業中,出現了伊利和蒙牛等中國乳品行業的“巨牛”。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在這些產品的制造地還是消費地,這些企業都急需物流配送服務,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冷鏈市場正在形成。而冷鏈物流是一個門檻較高的行業,沒有實力的企業根本進不來。
手機物流市場。手機市場要多大有多大,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一個三口之家可能有三部手機,甚至更多,手機已經成為了快速高檔消費品。手機的積壓和缺貨是剝奪手機分銷商利潤的兩大難題,壓貨之痛和缺貨之癢,苦不堪言。特別是隨著本土品牌手機市場的迅速發展,物流企業會有新的市場機會。
汽車物流市場。中國汽車產業已經火爆了幾年,中國的汽車產業和產量都以驚人的速度膨脹,汽車企業已經超越了三大三小的格局。因此,無論是供應鏈項下的采購物流還是分銷物流,都存在著巨大商機。這個創造了很多物流和供應鏈技術的領域,決定了汽車物流是一個技術門檻很高的市場,即便是對中國的大型物流企業而言,也是機會和挑戰并存。不僅考驗它們的實力,更加考驗著它們的勇氣。
現代物流是管理加技術:三分技術,七分管理。也許中國本土物流企業并非沒有感受或認識到物流新市場,也許是信心和信念限制了它們的選擇。因為它們清楚,面對需要“技術活”的物流新市場,它們的管理和技術還有多大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