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頭晚剛從北京出差回來,2月19日一大早,譚軍還是及時趕到了辦公室。而他的電話幾乎整天都沒有斷過,在電話里譚軍耐心地為客戶解釋著他的業務。因為貨幣匯率浮動的原因,他談話涉及的內容甚至包括與客戶以何種貨幣結算。
譚軍是英國ARM公司的中國業務總裁,也是ARM在中國的公司——安謀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的總經理。2002年,ARM正式進入中國時,只有譚軍一個人?,F在位于上海仙霞路遠東國際廣場的安謀咨詢,已經增加了三個員工。
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只有4個員工、4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會與中國今后的芯片業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作為安謀咨詢的總經理,譚軍每天上班都穿著帶有ARM標志的衣服,因為他在中國的工作就是為芯片發展做推廣布道。
上游的上游
任何電子類產品,在身體內都有一顆芯,這顆芯掌控著整個運作。普通家電目前所用的芯片都是8位或者16位的微處理器,但數字電視將融合許多家庭數碼功能,包括上網、電話,以及成像等,它需要更高的工作平臺與信號出入帶寬,所以32位的芯片內核將是數字電視的首選。
從市場角度看,目前采用4、8與16位內核技術的芯片還占主流,在整個半導體市場中占有95%的份額。而32位技術只占5%,在這5%中,有85%的技術來自于英國的ARM公司。
ARM是一家員工總數不到800人的跨國企業,2003財年營業額僅為1.281億英鎊。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已經成為業內32位微控制器技術的扛鼎者。而它從誕生至今,也不過14年時間。
1990年,英國一位叫羅賓·薩克斯比(Robin Saxby)的人離開了摩托羅拉,與另外12名工程師一起開始了創業之旅,于是就有了現在的ARM公司。
ARM的市場定位在當時也頗為另類,在整個芯片產業鏈中,它要做的是上游廠商的上游。為了避開與英特爾、德州儀器、高通與摩托羅拉等芯片制造巨頭們的正面交鋒,ARM最終決定堅決不自己生產芯片。用薩克斯比的話說:“我們要做的是一個純粹的知識產權的制造和販賣者,沒有硬件,沒有軟件,只有圖紙上的知識產權?!?/p>
其實決定做芯片上游廠商的上游,主要原因在于,薩克斯比發現了當時數字技術發展中潛在的不利因素。隨著IT業的迅猛發展,英特爾、摩托羅拉等上游芯片供應商都有著不同的數字架構,這也就使得他們的CPU等基礎器件也各不相同。器件不同,相應的軟件也就不同,最后導致市場上越來越多不同的指令集、工具和語言。 這種數字架構的不同最后將嚴重阻礙數字技術的發展,雖然通過企業漫長的競爭也會出現統一的標準,但薩克斯比認為,更有效率的做法是,出現一家上游廠商來統一標準,而這個標準的統一肯定需要從核心技術入手。所以ARM這些年來一直在不余遺力地兜售它在32位微控制器方面的知識產權。
從出售知識產權的公司到芯片設計公司、再到數字電視成品制造公司,包括最終的消費者,這樣一條簡單勾勒的鏈條就是數字電視的供應鏈,ARM就處在整個鏈條的最頂端。
ARM的工作流程是,把知識產權轉讓給英特爾、摩托羅拉等這樣的芯片設計公司以及芯片制造公司。這些公司再把芯片轉給數字電視生產商,再由其它公司為生產商提供一些外圍設備,象操作系統、中間層,以及軟件編寫工具等。如果生產商自己沒有整體設計能力,在它的周圍還會有一個數字電視設計公司幫它設計產品。
如今ARM技術幾乎已經無處不在了。全球20家最大的半導體廠商中有19家是ARM的用戶,這些合作伙伴通過使用ARM的IP(知識產權)核技術,研制生產微處理器、外圍設備和片上系統。迄今,這些廠商已經發售了超過25億個ARM微處理器內核,2003年一年就賣出了7億多個。而像英特爾這樣的芯片巨頭成立35年,才賣出10億個芯片。
催熟中國產業鏈
2002年7月10日,ARM中國公司——安謀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偨浝碜T軍說:“如果ARM只是將業務進行到把知識產權轉讓給芯片設計公司,那就完全沒有必要來中國成立一個公司。
近幾年來,中國對芯片的需求在飛速發展,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去年的芯片生產能力占世界的4%,中國所需芯片的80%仍依賴進口。其多數現有的芯片制造工廠只能生產用于低端家用電器的低級芯片。
政府不愿為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而將大量資金消耗在從國外進口芯片上,所以對投資于芯片設計與制造的企業給予了諸多優惠。據美國的貿易團體半導體產業協會稱,中國已有多達19家新建芯片工廠開始運營,或將在今后幾年中陸續投產。
ARM總收入的70%來自于專利授權費和專利使用費,這意味著如果整個芯片產業鏈的中下端進行不下去,那ARM的收入將大打折扣,甚至會生存不下去。處在產業鏈頂端的位置,ARM不得不為打造完善整個鏈條盡心盡力。
所以ARM中國公司注冊為咨詢公司,一方面是因為它沒有任何芯片與軟件的實體產品,另一方面它在為整個芯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提供技術支持。
2003年7月30日,中芯國際加入ARM代工項目,2003年12月17日,上海復旦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獲得ARM7TDMI內核授權,用于消費電子多媒體處理器。至此,國內已經有包括復旦微電子、華虹、中興與上海杰得微電子等在內的多家芯片設計公司獲得了ARM內核授權,國內基于ARM技術的芯片產業鏈基本建成。
對于ARM這樣的公司進入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催熟國內芯片產業鏈的完善。譚軍說:“以前國外公司賣給中國的都是芯片,而ARM出售的卻正是目前中國急需的技術,而且ARM賣給中國芯片設計公司的技術,與賣給英特爾、IBM、SONY、NEC等跨國公司的技術是一樣的,不是那些被淘汰調的三流技術?!?/p>
而ARM在中國所要做的遠不止于此,它在給復旦微電子、中芯國際等芯片設計與制造公司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還計劃為數字電視下游廠商提供技術服務。譚軍表示,在數字電視的發展中,除了芯片以外,ARM還要幫助數字電視生產廠家,以及操作系統供應商、軟件工具供應商提供技術支持,甚至會參與到數字電視運行商對內容的制作。
在國外,數字電視是由生產廠商直接銷售給消費者的,但在中國,消費者與廠家之間會有一個運行商存在。而這個運行商不僅僅承擔著數字電視的銷售,還包括對數字電視內容的制作和傳送。
譚軍認為:“整個數字電視產業,關鍵因素在于市場,而不是技術問題。”只要市場成熟,馬上會有許多芯片設計公司迅速投入這個產業,而且他們已經基本具備了設計數字電視“中國芯”的能力。
ARM的中國計劃中,甚至還包括了對人才的培養,2004年2月9日,北京嵌入式系統重點實驗室獲得ARM內核授權。全國共有包括北京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東南大學在內的三所大學獲得了ARM內核授權,這也有助于為中國芯片業積聚人才。
ARM的主要競爭對手依然是采用8位微處理器技術的芯片,ARM所要做的就是促進整個半導體行業更新換代。譚軍說:“2004年內,32位芯片的市場占有率將超過8位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