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中國的企業家可謂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每一個有一點資本,能夠辦一個企業的人似乎都可以稱為企業家。就在去年,還有兩種風氣更為流行,一種是政府官員下海經商,過一把當企業家的癮,另一種是那些被稱為企業家的人也棄商從政,過一過官癮,弄一個什么人大、政協的職位干干。
前一陣子,與朋友聊天,談及某某企業家從政之事,朋友一口小酒下肚,不屑地說:“這能稱為企業家嗎?頂多就是一個大組長而已,有的自稱為企業家的人,也許連老板都算不上。”
朋友的話雖有調侃之意,但細細品來,卻又不無道理。
大凡能稱家者,指經營某種行業、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技能或從事某種專門活動的人,如歌唱家、科學家、外交家、社會活動家等等;老板,即指商店、工廠的所有者,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出資人;而大組長,便指工廠里管理一道工序里的幾個小組的人。由此,我們便不難看出,能夠稱為企業家的,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必定有著自己獨到的知識。
縱觀我們現在那些被稱為企業家,或者是自稱為企業家的一些人中,有的只是企業的擁有者,也就是企業的老板,而有的連企業的老板也不是,只是一個委托管理者,一種時尚的稱呼是職業經理人,而這些人中,有的對企業的管理頂多只算是一個大組長的水平。
我們不能要求我們的企業家都是天才,是圣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我們也非常清楚,這樣的要求實在是非常過分,也不可能有這樣的企業家。但有一點我們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企業家絕對不只是一個老板,一個大組長的水平,那一定是通過對企業管理的實踐經驗進行探索和總結,從而形成了一整套自己對企業管理的專門知識,這些知識是可以被其它企業借鑒和學習的,其他的企業通過借鑒和學習,定會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此,筆者想在此提醒提醒那些自己把自己稱為企業家的老板和大組長們,也提醒提醒那些喜歡別人把自己稱為企業家的老板和大組長們,以平和的心態認認真真地做好自己的事業,不要有了一點成績就自己以為自己可以成“家”了,只有真正得了道才能封神,不要有了一點道行就以為自己可以成仙,甚至有個別人還要自以為是,認為自己能夠讓一個企業贏利,能夠搞好一個企業,就可以競選省長、市長了,就可以管理一級政府,一座城市了。這實則是一種孫公豹的心態,有著這種心態的人,是成不了真正有“大家”,成不了仙的。
當然,世界上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老板、大組長都可以成為企業家,企業家也可以成為省長、市長,甚至更高級別的領導。但那是要經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取的,要在企業的管理實踐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企業管理理論。
如果我們的老板和大組長們都能成為真正的企業家,那將是我們的企業之福,是我們的國家之福,也是我們的人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