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專家指出,在預防保健方面,國外是七分保健,三分治療; 而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七分治療,三分保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特別是SARS疫情之后,一向沉寂的體檢市場一夜之間被激活,人們對體檢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 通過體檢篩查可能存在的潛在疾病,給予及時的預防和治療,不僅可以將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而且可能節省一大筆醫療費用。而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預防保健上投資1美元,可以節省醫療費7美元。
據估計,我國體檢市場每年在40億元以上。面對巨大的體檢市場,各地醫院和國內外專業體檢機構紛紛伸出刀叉,開始切分這塊“大蛋糕”!
誘人的體檢“奶酪”
從健康經濟學的角度,健康管理在國外經過20多年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健康管理對于任何企業及個人都有一個秘密,即90%和10%。具體地說,就是90%的個人和企業通過健康管理后,醫療費用降到原來的10%;10%的個人和企業未做健康管理,醫療費用比原來上升90%。健康管理不僅是一個概念,也是一種理財投資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健康關懷服務程序。其目的在于使人合理地恢復健康、擁有健康、促進健康,并經濟地分配健康醫療開支,有效地降低醫療成本。其中健康體檢是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可見其市場發展空間之大。
健康體檢,原來是被醫院視為“附屬品”的醫療項目,因為市場空間巨大,成為專業體檢機構日益爭奪的領域。體檢這塊蛋糕究竟有多大?這是一個誰也給不出確切答案的問題,但通過對北京地區的市場分析,或許可略見一斑。
據調查,北京共有400萬戶,保守估計有16~20萬戶屬于中高收入階層。每人每年要作至少一次的常規體檢,一般體檢費用在200~500元左右。另外,還有征兵、入學、應聘等各種專項體檢。有關數字顯示,北京每年僅招生、畢業生體檢就有三十多萬人,而參加機動車駕駛員體檢、從藥人員、征兵、外來人口、食品衛生等專項體檢的就有三四百萬人,如果再加上各大機關、單位和眾多企業每年體檢的人數,以最低的體檢費100元來計算,僅北京地區的專項體檢費就已達到了4億元。
對北京市體檢市場粗略估算:在個人自費體檢、團體福利體檢、上學體檢(包括上學期間體檢)、招工體檢以及少量出國留學體檢(大部分由專門體檢部門體檢)的人群中,70~80%的市場被醫院切分,剩下20~30%中有10%由各專業體檢中心切分。北京市現有人口1600萬人,專業體檢中心切分10%即160萬,平均每人體檢費用以200元計算為3.2億元。因此,一個普通體檢中心(指布局和價格定位)如果爭取到市場份額的20%,就有約6400萬元的進帳。
據了解,北京某家疾病控制中心,僅每年一次的餐飲從業人員的常規體檢費用收入就達600~700萬元。除從業人員必須進行體檢之外,近年來單位團體組織和個人自行到醫院或體檢中心進行健康檢查的人也越來越多。目前我國自費體檢的人數還不到0.3%,所花費用相比較美國等發達國家每人近萬美元更是少得可憐。即便如此,中國的體檢市場目前已是令各類專業體檢機構不得不動心的大蛋糕了。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健康人”選擇專業的體檢機構進行健康體檢,以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并及時發現可能性的病變。有關專家指出,健康體檢是預防保健中的重要內容,隨著人們預防保健意識的增強,這個市場的發展速度也會增加。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健康體檢是充滿“錢景”的朝陽產業。
據中國科學院一份關于中關村人士的身體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因為對平時超負荷的工作和對健康的忽略,中關村精英們平均壽命僅有52歲!這份調查涉及者當然包括了那些分布在中科院各所鼎鼎大名的科學家。近年來大量“海歸派”云集中關村,他們也迫切希望能有真正的健康服務機構、健康顧問及健康管家。因為文化素質,他們對于健康的認知程度很高,深知健康才是帶來財富的基礎。其實,整個中關村地區及“泛中關村地區”都是腦力勞動者集中的地方,大批IT精英、企業家、專家,他們在掌握了尖端科技的同時,常常大量透支健康,他們何嘗不想成功并健康著呢?
這份報告顯示了中關村對健康體檢市場的強勁需求及相當的健康消費能力,關鍵的問題在于要提供讓他們滿意的健康服務,在中關村社區內成立健康體檢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勢在必行。這無疑為體檢中心進入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提供了市場機遇!
外資虎口奪食
近日,世界三大健康機構之一——臺灣美兆集團,聯合北京市體檢中心和香港健康集團斥資500萬美元,在京建設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大型現代化的北京美兆健康體檢中心,其中美兆集團持股權55%。據稱,臺灣美兆集團是與英國BUPA、日本PL并列的世界三大健康機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華人健康體檢資料庫,而北京美兆是美兆集團在內地的第一家旗艦店。
據美兆公司營銷總經理王明耀介紹,美兆是全世界第一家通過ISO9002國際認證的健檢機構,自1991年以口碑相傳的方式運作至今,已成功地將預防保健知識在臺灣、香港傳播。美兆早已看好內地,尤其是北京中高階層收入者的體檢市場。北京美兆一期投資500萬美元,體檢醫療面積3000平方米,擁有員工1200人。北京美兆一年最多可以為4500人次提供檢查,如果一年發展一萬個會員,就“撐爆了”。而大連、青島等地區是美兆意圖下一步進入的城市,據估測也有近10萬戶中高收入階層的潛在客戶。
巨大的市場份額吸引了專業體檢機構進入。據稱,美兆申請在內地設立體檢中心的執照用了一年半時間,另有多家臺灣的醫療機構正申請在內地設立體檢中心。隨著政策的松動,市場準入尺度的放開,進入內地體檢市場的競爭者會越來越多。以往的體檢項目大多都是在醫院和疾病預防中心進行,體檢和治療在一起,不像國外有專門與治療分離的健康體檢中心。現在,專業體檢機構看好健康體檢這塊肥肉;于是,一些中外合資的專業體檢中心紛紛在國內各大城市安營扎寨。
據調查,這些專業體檢中心,有的是中外合資,有的是股份制,特別是在醫療檢測設備和服務方面堪稱一流。在檢測的項目上,采取“一站式”服務,上百個檢查項目,從開始到最后出具總結報告,只需3個小時左右。受檢人員可以享受在醫院里享受不到的“五不”(不用排隊、不用上樓下樓、不用空腹、不用聞藥味、不用擔心交叉傳染)服務和集約化(同類的檢查項目在一個大廳完成)服務。
專業體檢中心大多把體檢目標鎖定在中高等收入人群。有的實行會員制,主要體檢對象是那些高收入的人群,會員卡加每年兩次的體檢費用在4000~6000元左右;有的根據客戶的需要,既可由客戶自己選擇體檢項目,也可由體檢中心推薦項目,收費靈活,價格與現在的三級甲等醫院的檢查收費基本一致。
目前,北京有400多家醫院和不足十家的專門體檢中心在分食體檢市場。而外來的幾個品牌體檢機構試圖從醫院虎口奪食。而醫院占據體檢市場的主要陣地,是因為醫院擁有一批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隊伍,還有完善的檢查設備,這是吸引體檢者的主要原因。北京的幾十家三級甲等醫院,擁有強大的專家和設備實力。此外,許多單位組織的體檢,并不需要體檢者個人買單,所以個人聽憑單位安排到醫院作檢查。
然而,絕大部分醫院的體檢和治療服務混雜在一起,沒有獨立出來。目前,北京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醫院成立了專業體檢中心。體檢者去醫院體檢不得不奔波于各個科室之間,而且至少一周后取檢驗結果,耗時又耗力。而在專業體檢機構,以美兆為例,體檢100項只需要4小時,而且可以在專家總結后當場出檢驗報告,并有6個月或更長時間對體檢者的追蹤期。此外,醫院“以藥養醫”的弊端,在體檢服務上也有體現。沒病卻檢查出一堆病,醫生開了數百元的藥。因為醫院難逃賣藥的嫌疑,從而引起醫患糾紛。而醫院體檢服務的不盡人意,已經讓體檢“客戶”越來越多的被分流。一些單位已經開始把體檢業務交給醫院之外的體檢機構。
目前,醫院的體檢是“非不能而是不為也”!醫院面向大批患者的收入已經很多,無暇專門發配設備和人力去針對體檢市場,這也給專業體檢機構提供了生存空間。隨著公費醫療制度的改革,個人也需要承擔部分醫療費用,所以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預防比治療更經濟”。尤其是受非典的沖擊,體檢市場的需求增長加快,光顧醫院和專業體檢中心的自費體檢者更多了。
在內地醫院,醫療作為服務行業的理念至今未深入人心。“求醫看病”就表現出了患者和醫生的關系,患者有求于醫生,而非把自己定位于被服務的對象。同時,醫院存在致命的缺陷,就是無法回避交叉感染問題,給作體檢的人留下隱患。
有關專家表示,只提供預防醫學的體檢和健康促進,不作診斷醫療,這是與醫院定位的區別,也是外資體檢中心的競爭力所在!
運營模式的革命
幾乎每一家專門的體檢機構都擁有潔凈的環境,有引導員,流程清晰,保持私秘性,并試圖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務,以區別和提升單純的醫院的體檢服務。以美兆的善后服務看,包括專業護理、中西醫保健建議、48小時內醫師解釋健檢報告、后續追綜健康咨詢、“VIP轉診服務”等,這些都是醫院難以提供的。
在營銷方式上,專業體檢中心似乎比醫院更靈活。美兆的健康卡會員制度是依家庭人員組合及需求設計的,從單人卡、雙人卡到7人卡不等,購買哪種會員卡都是一人入會,全家人就可享受同樣的服務。美兆還不遺余力為每個會員家庭培訓一位“家庭健康管理師”,對家庭的生活、飲食、疾病預防等進行用效的指導。
據稱,在體檢價位上,體檢中心設置了七八個檔次的價位,從300元/位到5000元/位不等,以吸引不同需求的消費者,從而爭奪集結在醫院的消費者。如美兆的會員,常規100項的全套健康檢測比醫院的價格低。
一些體檢中心除體檢外,還給亞健康人群進行健康指導。在專業的健康體檢基礎上,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體檢報告,并具有詳細的健康改善建議;同時,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還會有專業的健康顧問隨時提供健康管理的后續服務,如中醫調養、口腔護理、推拿按摩等。
面對專業體檢中心的便捷檢查和優質服務,國內各大醫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危機感。如何切分體檢這塊大蛋糕,乃當務之急。他們不再坐等客戶上門,紛紛推出各種人性化服務,有的還購置專車,對體檢人員實行車接車送。醫院的體檢中心(有的叫體檢科)工作人員,充分發揮各自的客戶資源優勢,到企業及社區介紹健康體檢的重要性,并且針對不同人群推出高、中、低三種檔次的體檢收費標準,最大限度地網羅體檢資源。為創造良好的體檢環境,改變醫院在人們頭腦中“亂”和“麻煩”的印象,不少醫院對檢查項目進行有機整合,尤其是一些常規檢查項目,受檢人員可以不再像過去那樣跑來跑去了。
關于專業體檢中心是否對醫院體檢有沖擊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為,體檢中心之間的競爭暫時還談不上,因為體檢的“蛋糕”非常大,誰也不可能一口吃下,完全壟斷。人們對體檢的檔次要求不同,豪華體檢有它的人群,普檢也有它的人群。而在體檢人群中,中低檔的檢查占絕大多數,接受“豪檢”的只是個別有錢人。因此,外資專業體檢對本土市場的沖擊不會太大。“他們主要是一種商業運作模式。服務周到,但價格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夠接受的。他們雖然聲稱有一流的專家和設備,但人員并非那么穩定,其組成多是一些退休的教授,在人才配置上遠遠比不上一些大醫院,有各種各樣豐富的醫療資源。”業內有關人士如此表示。
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外資體檢機構的進入,終將為中國健康體檢領域帶來一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