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都緣于重慶市云陽縣龍泉村村民熊德明一句“多嘴”的大實話。去年10月24日,溫家寶總理路過龍泉村,熊德明“向總理說了實話”,反映她丈夫的2300元工錢被拖欠。總理當即指示地方政府要解決好拖欠民工工資問題,六個小時之內她就拿到了被欠的工錢。熊德明自己也成了2003經濟年度人物社會公益獎的候選人,一時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正是因為熊德明一句大實話,引發了全國范圍內的“清欠”工作。從去年底到今年初,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各有關部門迅速行動、積極采取措施清理拖欠建設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僅僅兩個多月就從歷年拖欠款中已償付拖欠農民工工資215億元,清欠率68%。2003年發生的欠款已兌付89%。
干活拿錢本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但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卻是多年的痼疾。輿論也頻頻披露過,但多年來始終沒有得到解決。這中間的癥結究竟何在?
有人把這歸罪于政府,說是政府推動的“建設型經濟”的結果。確實,在一些部門的官員們眼里,他們所從事的一些建設型經濟無非也是出于一個“公”字,也是為民著想,是在提高城市建設的規模和檔次,抓住了發展中的主流。所以,在缺乏監督和約束的體制下,城市建設一哄而上,盲目擴張,輕易上馬,有的甚至熱衷于搞形象工程,追求政績,至于還款,欠一點民工的工資,在他們看來是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不顧及民工們的利益。
也有人說“欠薪”問題除了政府有關部門、企業外,農民工本身也有一定責任,即法律意識不強,缺乏相應的勞動工資保障合同并保留有關文書證據,讓政府和法律無法提供保護。
其實把“欠薪”的責任歸咎于民工實在有一點“冤”,因為在田間地頭這些農民工是勞動的好手,一旦匯入城市他們就成了弱勢群體。一方面,在于他們接受教育少,法律知識缺乏;另一方面,在城市中,他們缺少競爭的有利條件,以求得有一口飯吃外能節省幾個錢寄回家就行。所以,農民工自身的弱點就成了一些單位或個人賺取高額利潤的契機,他們的利益就很容易受到侵犯。再加上許多民工事先沒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使一些用人單位在拖欠和克扣工資時更加肆無忌憚,客觀上縱容了企業經營者和一些工程的承包人的惡意欠薪行為。在一年又一年被用人單位拖欠著工資的同時,這些農民工兄弟還得年復一年源源不斷地外出打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新的打工時間來換取先前的報酬而沉淀現時的薪水,使薪水拖欠越來越多,矛盾越來越深。
熊德明的一句大實話,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各級政府才真的動了真格,使這長期都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得以落實,這是為什么?我們也從中悟出了點東西來。
試想,假如熊德明不“多嘴”,各地區,各部門及企業能在短時間內湊起215億元發放到農民工手中嗎?215億元,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假如,總理不在熊德明家中院壩停留或熊德明像其他的村民那樣看著總理激動一陣子成為茶余飯后的喜悅,這欠薪的事還要拖多久?
假如這次黨中央、國務院沒有強有力的措施,各級地方部門或企業能主動監督辦理此事嗎?
……
在諸多的“假如”中我們想到:拖欠農民工工資不是一、二天的事,為官者及企業經營者不是不知道,為什么非要有上方寶劍才動,這中間他們看重的是什么?是農民工的命運?還是自己頭上的烏紗帽?如果我們在考核企業經營者或政府的一些部門領導,把對農民工“欠薪”作為政績來考評,或許他們的態度就會來一個根本的轉變。如果我們在法律法規上,確立工資的法律地位,確定并嚴肅追究欠薪者的法律責任,如果我們企業的經營者少開幾次“會”,少一些外出“考察”活動,少一些禮尚往來的應酬,把這些錢用在支付農民工工資上,那又將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
讓我們擯棄更多的假設,來一些實實在在的,來一些摸得著,看得見,切實于民有益的東西,這才是熊德明和更多的農民工兄弟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