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月鮮
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不僅是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保 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 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自2月8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出臺 不到1個月,溫家寶總理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就“三農問題”作出四項承諾:一是農業稅 在5年內取消;二是農村基本掃除文盲和加強基礎教育;三是建設農村衛生體制;四是切實 解決農民工工資問題。其中,取消農業稅將帶給農民最直接的實惠。總理在報告中承諾:中 國將從今年起,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平均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5年內取消農業稅。僅今年 一年的農業稅率降低就可使農民減輕負擔70億元。解決“三農”問題,農民減負增收,是政 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現行的農業稅加重了農民負擔
稅負不公,城鄉不平等。城鄉統一稅制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綜觀世界各國的稅收制度 ,都不單獨設立農業稅這一專門面向農業的稅種。在統一的稅制下,農民的稅收負擔與其他 社會成員一樣,按其經濟活動的屬性,繳納相應的稅種。農民作為納稅人,與其他社會成員 享有相同的稅制,只是在稅率和減免等方面與其他納稅對象有所差別。
我國農業稅是國家向一切從事農業生產并有農業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一種稅種。農 業稅的征收,不管稅率高低,不管稅賦大小,都使農民與非農民在稅賦上面出現嚴重的不公 平。如果將農民作為個人所得稅征收對象衡量,農民人均純收入離每月800-1000元的個人 所得稅起征點還較遙遠,比如2003年我國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僅為2262元,每月不到200元。 非農民人均收入800元起征個稅,而農民月收入一兩百元就得交納個稅。如果將農民作為城 鄉工商業者對象征收增值稅,農民也達不到起征點的水平,因為我國對城鎮工商業者增值稅 的起征點是月銷售額600-2000元,折合年銷售額7200-24000元,以此衡量我國大多數農民 都達不到這個水平,他們很少有月銷售產品600元以上的。因此,在稅收制度上區別城鄉, 為農民特別設立一種稅種,加大農民負擔,呈現出嚴重的城鄉不公。
稅率偏高。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稅率統一為不高于常年產量的7%,附加稅率統一 為不高于正稅的20%,合計為不超過常年產量的8.4%。大多數地方實際執行的稅負都是8 .4%。無論是與我國歷史上的農業稅率相比,還是與其他國家農民承擔的稅負相比,按土 地常年總產量征收8.4%的農業稅,稅率都偏高。假定農產品的商品率是50%,如果把我國 按土地的常年產量征收的農業稅換算為按商品征稅,其實際稅率則是16.8%。如果再考慮 農民在購進農用生產資料時其中所含的增值稅不能抵扣這一因素,據國家稅務部門估算,實 際農產品增值稅稅負要達到19%。而工業品增值稅一般稅率是17%。農產品增值稅率比工業 品高,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取消農業稅的時機成熟
目前我國已經具備徹底改革農業稅乃至取消農業稅的條件。理由如下:
符合農業與工業相互關系的演進規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與國民經濟的關系可依 次劃分為三個基本階段,即以農養工、工農自養、以工養農三個階段。實證研究證明,當農 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下降到25%,農業在社會就業人數中的份額下降到55%,城市人 口在總人口中的份額上升到35%,人均GDP按1980年美元計算超過800美元后,經濟發展即開 始由剝奪農業轉向反哺農業。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萬億元,達 到116694億元,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份額已降至14.8%,農業勞動力在社會 總就業人數中所占的份額已降至50%左右,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份額已升至40.5%、 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這些宏觀指標表明,過去我們靠農業支持國家的工業化,支持城市 的發展,現在應該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階段了。取消農業稅費,啟動對農業 和農民收入方面的保護機制,時機已經基本成熟。
取消農業稅對全國財政實力影響不大。從目前我國稅收收入結構分析,農業各稅占全國 稅收總收入的比重極低,而且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其比重還在迅速下降。2003年1-11 月,我國財政收入為19773.97億元(不含債務收入),全國農業稅收入365.39億元,占全國 財政收入的比重為1.8%。不論從絕對量或相對量看,農業稅在全國財政收入中所占比重都 比較小,取消這部分稅收對全國財政收入總量和財政實力影響不大,國家財政完全可以承受 。
取消農業稅的積極效應
縮小城鄉差距,刺激消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局面沒有得到緩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1980年的2.50:1擴大到 2003年的3.23:1。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盡管使每個社會成員都獲得了一定的利益,但在經 濟增長的“大蛋糕”中,占人口總數絕大多數的農民沒有得到相應的好處。
農民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且屬于低收入階層,而低收入者的消費傾向普遍高于高收入 者。因此,通過減免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可以大大增強農民和整個社會的 購買能力,對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加快城市化進程將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可以預見,減 免農業稅對擴大內需消費的作用要遠遠高于給公務員加薪等政策的效果。
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國人多地少,農業生產空間狹小,在結構轉換過程中農 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壓力本來就很大,向農業征稅無形中又加大了這種壓力。尤其是我國加入 世貿組織后,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發達國家實力雄厚的農業補貼,為了增強我國農業 的競爭力,更需要加強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和保護。農業稅費是直接制約我國農產品價格競 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直接減免農業稅則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當今世界上主要農產品生產國不僅不向農民征收稅費,反而給予農民大量的直接補貼。 對我國而言,將目前存在的各種農業稅費負擔逐步以致全部減免掉,就是對農民最有效的補 貼。
總之,取消現行不應當由農民負擔的稅費,不會給國家財政收入造成多大缺口,但這對 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社會公正、調動農民積極性、啟動農村 市場、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