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洋
我是一位有五六年病史且病情比較嚴重的心臟病患者,有冠心病、早搏、房顫、竇房結綜合征等多種病癥,還伴有高血壓。病情嚴重時,心慌氣短、心律不齊、體感無力;房顫也曾由陣發性發展為持續性;心率快時每分鐘達150多次,慢時只有44次。由于心臟是人體的要害部位,我在精神上有過很大負擔。我曾經在軍區總院住院治療四五次,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下病情得到一定控制,然而,出院后又復發。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學習有關資料,對心臟病有了一些了解,特別是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話“既來之,則安之”,使我的精神壓力有所減輕。
“既來之,則安之”,我理解,首先要解決的是心理調整的問題,人不管得了什么病,既然得上了就要面對現實,怕也沒用。其次是要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病魔的挑戰,一方面要通過治療手段使病情得以控制,另一方面也要通過自己的感悟尋找穩定乃至緩解病情的途徑。我發現,每當我的情緒處于激動、心緒不佳的時候,心臟病癥狀比較明顯,諸如心律不齊、心率加快乃至氣短無力等現象容易出現;而每當心情愉快的情況下,則病癥并不明顯,這說明我的病情和情緒有著直接關系。我感悟到,如果能有意地去做些心情快樂而又有意義的事情,也許會對穩定病情有好處。
2000年7月我退休了,這既是我人生旅途的一大轉折,又是我新的生活的開始。每天家人都上班了,時間和空間就都屬于我,除按時服用常規藥物外,我便嘗試著以心(情)治心(病)。我采取以下三種做法為自己開辟“開心樂園”:
一是養花。我家陽臺像個小花園,我養了10多盆各種花卉,每天為它們澆水、施肥是一種有利健康的室內活動,特別是每當看見那五顏六色盛開的花朵,宛如一張張美麗的笑臉向我綻放時,令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奮。
二是寫作。用自己的心靈和手筆去弘揚高尚、贊美生活同樣讓我感到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從構思到撰寫以及查資料、改稿,都需要用腦去思考,因而寫作又是一種健腦活動。每當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一些報刊雜志所刊載時,一種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正是我所追求的精神效益。
三是散步。醫生囑咐我不能做激烈運動,于是我盡可能地堅持每天散步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不論是漫步在鳥語花香的公園里,還是行走在高樓林立的大街上,不僅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同時又頗有感受時代發展變化、陶醉于美好生活之快感。
通過這些做法,不僅讓我生活的空間更加充滿了陽光,而且也使我深深體會到:自尋快樂、保持良好的心境,是緩解心臟病的一種有效途徑。現在,我的病情基本上是比較穩定的,房顫已基本消失,早搏也已明顯減少,心率波動不大,增強了我戰勝病魔、延長壽命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