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容子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沿海國的國土構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家管轄范圍擴大,國土資源開發管理的權利和任務加重。因此,沿海國紛紛調整本國國土及其資源開發和管理的政策,重新規劃安排國土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成為近十幾年來的基本趨勢。按《公約》的有關規定和我國的主張,劃歸我國的國家管轄海域總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這是國家陸地國土的擴大和延伸。從廣義上說,我國的“海洋國土”包括:(1)擁有完全主權的內水和領海,約38萬平方公里;(2)擁有海域管轄權和資源主權權利的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約300萬平方公里。《公約》規定,沿海國在領海的主權及于領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沿海國在其專屬經濟區內和大陸架有勘探開發、養護和管理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以及管理海洋科研、防止海洋污染等一系列特定事項的管轄權。
我國海岸線長度、大陸架和200海里專屬經濟區面積均在世界排名的前10位以內,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我國有海岸線長32000多公里,海島6500多個,已鑒定的海洋生物物種有2萬多種,沿海灘涂面積約2萬多平方公里,15米以淺淺海面積約12萬多平方公里,港址160多個,其中深水岸段長400多公里,中國大陸架面積約135.7萬平方公里,陸架海域含油氣盆地面積近70萬平方公里,已圈定的大中型新生代沉積盆地16個。據國內外有關部門資料估計,蘊藏石油資源量150———200億噸,占全國石油總資源量674———787億噸的18.3%———22.5%;天然氣資源量6.264萬億立方米,占全國天然氣總資源量26萬億———33萬億立方米的19%———24%。另外,我國沿海蘊藏有豐富的海洋可再生清潔型能源,資源量巨大,總儲量達6.3億千瓦,其中僅潮汐能就達1.1億千瓦。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大國,陸地自然資源短缺,人均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耕地面積0.08公頃,僅為世界人均值的32.5%;人均淡水資源量271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值的23.7%;我國已發現150多種礦產,其中探明的有136種,以45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價值計算,我國占世界的14.64%,居第三位,但人均值卻居世界第十位。45種主要礦產資源量,在進入21世紀后將有1/2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需要。而海洋是藍色國土(管轄海域)和可以利用的人類共同繼承遺產(公海和國際海底),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利用的資源寶庫。發展淺海灘涂的海水大農業,可以形成具有戰略意義的優質食品資源基地;開發海洋油氣和可再生潔凈能源可以成為能源接替區;發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可緩解沿海地帶和海島開發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總之,開發利用海洋是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重要出路之一。目前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還是相當膚淺的,國際科學界的一致看法是: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遠低于對太空的認識,人類對賴以為生的地球的了解因海洋知識的欠缺而顯得如此蒼白。對我國來講,我們對海洋國土的家底知之甚微,而很多數據還源于國外的資料,自主知識產權很少。因此,經略海洋國土,發展海洋經濟戰略,在今后10———15年內應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開展海洋國土資源、環境大調查。需要查明中國海的海洋資源儲量、種類和質量,摸清海洋國土的基本家底,盡早實現對海洋國土的有效管轄。第二步是安排“全國海洋國土開發保護總體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全面規劃安排國家管轄海域及公海資源的開發管理,從空間到時間兩個方面制定戰略原則、目標、步驟和措施,使全國各行各業的海洋開發和保護工作統一在促進海洋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利用這一根本目的之下。第三步是全面啟動海洋經濟強國建設,統籌安排海洋國土和海洋資源環境的合理開發與保護,各層次、各方面的法規、行動計劃、政策措施等統統圍繞海洋經濟強國建設這個中心,使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這個旗幟的帶動下,進入快速、效益、健康的發展快車道。如此,經過全國上下從領導到民眾的較長期的努力,經略海洋,海洋經濟強國的宏偉目標就一定能實現。同時,對保障未來海洋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保障21世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作者: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