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林
我國紀錄片創作的數量逐年遞增,但有新意、有個性、高水準的紀錄片并未同步增長。在國際上雖時有獲獎,但題材種類單一,不少種類尚處于缺席狀態。2001年第14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中國記錄片處于“缺席在場”的尷尬境地。電影節主席阿里說:作為一個大規模的國際電影節,中國是被“漏掉了”的一塊。這表明,中國紀錄片與世界接軌還有相當的距離。中國紀錄片問題到底在哪里呢?
紀錄片:更需要———愛!
紀錄片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扶持與關愛!然而與影視劇和其它的片種相比,中國紀錄片成了“被愛遺忘的角落”。打開電視屏幕,娛樂節目和電視劇霸占了各臺的黃金時段,紀錄片只能在非黃金時段才能占有一席之地。一部電視劇從籌備到播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獲獎后更是鋪天蓋地,瘋狂造勢,而紀錄片無論是拍攝、制作還是播出卻很少有媒體問津。即便是獲了國際大獎,也是蜻蜓點水似的報道幾句。影視劇的輝煌,紀錄片的寂寞,由此可見一斑。其實,紀錄片不可能和影視劇去爭寵,但是作為影視藝術的一個重要的類別,無疑也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
好的紀錄片從來就是受觀眾歡迎的。紀錄片《較量》曾經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北京,這部紀錄片更是取得了當年票房收入亞軍的好成績。上海電視臺的《紀錄片編輯室》收視率曾一度打敗了一直居高不下的電視劇。中央電視臺的《點擊黃河》和新開播的10頻道,《DISCOVERY》和《國家地理雜志》都普遍受歡迎。所以,關鍵是看紀錄片的質量和如何去經營。報紙、電視、廣播電臺作為國家重要的宣傳播出平臺,應當多給紀錄片生存發展的空間,以此來扶持和提高紀錄片的地位和影響。同時通過一定的播出量和固定時段,引導更多的觀眾對紀錄片這種藝術形式的興趣,培養他們欣賞紀錄片的收視習慣。這樣,我們就能夠擁有更多的紀錄片觀眾群,就擁有紀錄片生存的肥沃土壤,就能夠讓紀錄片這棵幼苗茁壯成長。
一個沒有娛樂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個只有娛樂的民族更是悲哀的民族!人類已經進入電子時代、信息時代。除文字以外,膠片(電影)、磁帶(電視)以及光盤等成為記錄現實生活,反映歷史的重要工具。若干年后,如果我們的電視電影,僅僅記錄的是那些浮華、打殺、無聊的笑料,而缺乏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缺乏一部用畫面記錄的中華民族的厚重歷史,那么這不僅是當代電影電視人的恥辱,也是擁有五千年文明、五千年輝煌文化的中華民族的悲哀!那時,作為當代影視人,我們既愧對古人又愧對來者。
一個羞于開口的話題———錢
商品經濟社會不能沒有錢,尤其是拍片子沒有錢更始寸步難行。影視劇講究本子、班子、票子,而紀錄片則應該是票子、本子、班子。多少好的選題因為沒有錢最后付諸東流。一部好劇本,往往會引起影視公司和其他投資人爭相購買,拍攝時更是不惜重金全力打造,動則幾百萬上千萬。但是選題再好的紀錄片很難享受這樣的待遇。中國紀錄片的制片人和編導,他們或是靠自己的能力和耐力融資,或是靠自己的“厚臉皮”四處化緣。誰不知道紀錄片很多動人的畫面和細節是靠“守株待兔”守出來的。但是,人守得起,錢卻守不起,無奈再好的鏡頭也只有放棄了。所以中國紀錄片就很難形成強勁的勢頭。
如何解決中國紀錄片資金問題?過去紀錄片的資金大多數來自于政府和國有企業。這當然也是今后紀錄片的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可喜的是,近年來,一些民營企業開始為紀錄片注入資金,這說明他們看到了紀錄片這塊待開墾的處女地中蘊藏著較大的商機,中國紀錄片要興旺發達就必須走市場化的道路。民營資金是未來紀錄片的主流資金,要想讓大量的民營資金像投拍電視劇那樣投拍紀錄片,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盡快制定和完善紀錄片生產、宣傳和銷售的商業運行機制,把紀錄片作為一項長遠的文化商品來經營,我們需要多拍攝一些像《較量》這樣既有社會效益又具有較大經濟效益的紀錄片。我們在培養紀錄片制作班子的同時,應當盡快建立紀錄片的強大的發行網絡,使中國紀錄片真正與國際市場接軌。只有這樣,我們的紀錄片才會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眾里尋他千百度———人才
中國記錄片缺少的是人才。尤其缺少像張藝謀、陳凱歌這樣世界級的大導演,缺少伊文思、安東尼奧尼這樣世界頂級的紀錄片大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以及各省的紀錄片廠有的撤消,有的合并,那些曾經在紀錄片領域卓有成效的從業人員也成為了“包袱”,當領導的當領導,改行的改行,一些“有能耐”的人則干起了影視劇。老一輩紀錄片從業人員嚴重流失,新一代紀錄片人才難以為繼。盡管每年大專院校培養出許多新聞紀錄片專業人才,但卻很少有人從事紀錄片工作……擁有十三億人的泱泱大國,僅靠幾個“殉道者”和“苦行僧”來支撐中國紀錄片大廈畢竟顯得太單薄了!因此,一是要珍惜紀錄片人才,提高他們的待遇和地位。二是培養造就復合型人才。三是紀錄片人要“敬業”。
維系紀錄片生命的良方———“好看”
中國紀錄片創作急需新的超越,首先題材的突破至為關鍵。中國紀錄片題材狹窄。人文類、社會類、自然環境類題材較多,經濟類、時事政治類、科教類題材相對少見。中國紀錄片人似乎對遠離都市的邊緣群體(如少數民族和偏遠環境居住的人物)和社會弱勢群體(如殘疾人、流浪漢等)十分感興趣。不可否認,這些題材也是我們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他們畢竟不是社會的主流群體,當然也不應該是紀錄片的主流作品。紀錄片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真實記錄,既然是“歷史”就不只是“點”的展現,而更多的應該面上的擴展;不應該僅僅是支流的獵取,更多的是主流的反映??傊瑧撌巧钫w的、本質的記錄,是對生活多角度、多層次的立體式記錄。只有這樣,我們的記錄片人才堪稱是歷史的見證人,我們的紀錄片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我們就能讓世界各國通過紀錄片全方位地了解中國,讓我們的子孫后代準確地了解自己的歷史。
其次是要有別致的表現手法。再好的選題,再精彩的內容,如果沒有新穎的表現形式和手法,也會顯得蒼白乏味。綜觀國外一些優秀紀錄片,無論內容和題材怎樣,他們的表現手法和畫面語言都堪稱上乘。而國內的紀錄片其手法卻存在著諸多的弊病。手法單一是國內紀錄片的通病,所以造成國內紀錄片像是一個模板倒出來的感覺。紀錄片是以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故事為對象的,具有形象的史學價值;紀錄片又并非是純自然的,它相當“主觀”,必須有藝術的取舍和創造,唯其如此,它才有強烈的感染力,具有經久不衰的審美價值。
觀眾在評價一部好電視劇時常常用兩個通俗的字眼:好看!看來“好看不好看”是觀眾檢驗電視劇的唯一標準。紀錄片就不講“好看”嗎?否!紀錄片只有讓觀眾覺得“好看”,編導者要表達的內容,文化內涵、哲學精髓才能得以實現。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而“好看”則是維系這生命的一劑良方。而要達到好看,除了題材和內容能讓觀眾產生共鳴之外,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段更是不容忽視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