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雄 輕 舟
海洋問題歷來是關系國家興衰的戰略問題,隨著海洋在人類生活中地位的不斷上升和人類開發海洋能力的提高,圍繞海洋權益和海洋國土的斗爭日益突出,海洋熱點問題明顯增加。
●南沙問題:南沙群島地處廣闊浩瀚的南海南端。是世界上海運最繁忙的地區之一,每年通過船只的噸位占世界船舶總噸位的1/2,是蘇伊士運河交通流量的2倍,是巴拿馬運河交通流量的3倍,世界貿易總額的約15%是通過南海通道實現的。中國在公元前二世紀,即漢武帝時代,就發現了南沙,從宋朝起,就已宣布對其行使管轄權。直到20世紀中葉,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擁有南沙主權提出任何質疑。而20世紀70年代后,風云驟起,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文萊諸國對整個南沙或其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并出兵占領了部分島礁。
●釣魚島問題: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列島由釣魚島、黃尾島、赤尾島、南小島、北小島、大南小島、大北小島和飛瀨島等島嶼組成,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這些島嶼位于我國東海大陸架上,均處于水深200米以內的中國大陸架邊緣,是中國大陸的自然延伸。釣魚島列島是我國最早發現、命名,并行使主權的。在19世紀末爆發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沒有對中國擁有對釣魚島列島的主權提出過異議。但是中日甲午戰爭后,日本通過強迫清朝政府簽訂《馬關條約》而攫取了臺灣及附屬各島嶼。日本在二戰中戰敗后,把臺灣歸還給了中國,卻把臺灣的附屬島嶼釣魚島等私自交給了美國托管。20世紀60年代末聯合國一委員會宣布該島附近可能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后,日方立即單方面采取行動,先是由多家石油公司前往勘探,接著又將巡防船開去,擅自將島上原有的標明這些島嶼屬于中國的標記毀掉,換上了標明這些島嶼屬于日本沖繩縣的界碑,并給釣魚島列島的8個島嶼規定了日本名字。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不斷將黑手伸向釣魚島,先后在釣魚島列島上修建了燈塔,并豎起繪有“太陽旗”和紀念死者字樣的木牌,日本海上保安廳還用武力干涉我保釣人員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在釣魚島上進行的這些活動都得到了日本政府的縱容和支持。
●西沙問題:西沙群島位于中國海南島東南約180多海里的海域,與東沙、南沙、中沙群島共同稱為南海四大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永興島是西沙群島中最大的島嶼,面積約2平方公里。20世紀50年代中期,南越政府對中國提出領土要求,并開始派兵占領了西沙永樂群島的一些島嶼。至1973年8月底,南越軍隊已侵占了中國南沙、西沙群島的6個島嶼,9月,南越當局又非法宣布將南沙群島的南威、太平等10多個島嶼劃入其版圖。1974年1月11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再次重申南沙、西沙、中沙、東沙群島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決不容許任何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行為。但南越當局不顧中國政府的嚴正警告,于1月15日至18日先后派驅逐艦“陳慶瑜”號、“陳平重”號、“李常杰”號和護航艦“怒濤”號,侵入西沙永樂群島海域,對在甘泉島附近生產的中國兩艘漁輪挑釁,無理要求中國漁輪離開甘泉島海域,并炮擊飄揚著中國國旗的甘泉島,強占金銀、甘泉兩島。為保衛國家領土主權,反擊侵略,1月19日,我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所屬部隊與陸軍、民兵協同,對于入侵我西沙群島的南越軍隊進行了自衛反擊作戰,維護了中國領土主權不可侵犯的神圣權利。
●英阿馬島(福克蘭)之爭:馬爾維納斯群島,位于南大西洋,距南大西洋與南太平洋之間的要沖航道麥哲倫海峽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國本土7000海里。由346個島礁組成,總面積15800平方公里,其中長年有人居住的有15個島嶼,總人口約兩千,絕大多數是英國移民后裔。首府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海軍都利用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權。而近年來,馬島又成為開發南極的前進基地,其地位更顯重要。英阿馬島主權之爭,由來已久,加上20世紀80年代發現海底石油,更加劇了馬島的主權之爭。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阿爭端演化成一場大規模軍事沖突。這是一場島嶼爭奪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現代化海空作戰,以英國勝利,阿根廷失敗而告終。
●俄日北方四島之爭:北方四島是指日本東北部的國后、擇捉、齒舞、色丹四島。它們是千島群島中的4個較大的島嶼,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據歷史記載,日本最遲在17世紀即已發現并開始經營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千島群島;島上最早的居民是阿依努族,與北海道的阿依努族屬同一系統。1875年,日俄簽署《庫頁島千島交換條約》,規定俄國把千島群島諸島交給日本,日本把庫頁島交給俄國。從此,整個千島群島歸日本所有,而庫頁島則歸俄國所有。1905年,日俄戰爭以俄國失敗告終,據日俄《樸次茅斯和約》,俄國割讓庫頁島南部給日本。1945年2月4日,盟國方面在蘇聯克里米亞訂立《雅爾塔協定》,商定“在德國及歐戰結束2至3個月后,蘇聯將參加盟國方面的對日作戰”,條件是將庫頁島南部及全部毗連島嶼歸還蘇聯,并將千島群島交給蘇聯。1945年7月26日,蘇、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指出“《開羅宣言》條件必須實施”,日本主權將限于日本本土上四島及盟國所決定的其他小島之內。1945年8月8日,蘇聯履行在雅爾塔會議上的諾言,宣布對日作戰,并迅速出兵中國東北、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至當年8月底9月初,奪回了整個庫頁島,并占領了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1951年9月8日,美、英、法同日本簽訂《舊金山對日和約》,規定日本放棄對千島群島的一切權利,使蘇聯占領北方四島合法化。近幾年來,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與日本方面關于北方領土問題的爭端日益突出,現已成為影響兩國關系發展的主要障礙。
●里海之爭:里海位于亞洲中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里海是一個跨國界水體,其法律地位至今一直未能明確。近年來,里海又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據初步估算,里海的石油儲量在1500億至2000億桶,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8%,雖然還比不上波斯灣,但已經算得上是全球能源的重要產地,堪稱“第二個北海”,因此更引起了里海周邊國家甚至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極大關注。由于各種原因,沿岸國家間對里海劃分一直存在爭議。問題的焦點是“分”與“不分”和怎樣劃分。
阿塞拜疆是最先提出對里海進行劃分的,它主張把里海水域和水底依照一定方法劃分給各沿岸國家,并提出了劃分方案。俄羅斯則主張保持里海現狀,不進行劃分,而實行資源共享、共同開發的原則。其余沿岸國家的主張在兩者之間有不同偏向。經過幾年的爭吵、談判、協商,目前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通過簽署雙邊協議,基本就聯合開發里海資源問題統一了步調,而土庫曼斯坦和伊朗則認為對里海資源享有獨自的主權,要求各自開發。各方的對立尚未消除。就在里海沿岸國家與俄羅斯就油氣資源發生爭執之時,美國和西歐開始染指其間。美國等西方國家分別與里海周邊國家簽訂了聯合開發協議,大規模投資里海能源的開發和外運。近年來,隨著里海海域劃分談判艱難地進行,隨著石油資源如火如荼地開發,為了“預防萬一”,里海周邊各國都留有后手,紛紛加強本國的“海上存在”,加強或籌建自己的海軍。
●日韓獨島(竹島)之爭:獨島(竹島)之爭是韓日兩國關系之間最為敏感的問題之一。這一小島位于日韓兩國之間,距離兩國海岸都是140海里。按韓國提供的資料,在朝鮮半島歷史上,早在新羅王朝(公元500年)就有獨島的記錄。朝鮮王朝成宗皇帝時(公元1471年至1481年),獨島叫做芋山島,屬于郁島郡管轄。而日本方面的記載也說,在寬文皇帝7年(公元1667年),日本漁民發現了這兩個島嶼,編入了日本島根縣。1956年,李承晚政府派出海上警察守備隊上島。目前,韓國在該島常年派駐34名武裝警察,同時配置了驅逐艦、快艇、直升機,隨時戒備日本漁船和海軍艦艇。韓國政府為方便船只靠岸停泊,已開始在該島興建永久性的碼頭。而日本從來也沒有放棄過對該島主權的聲明。按日本方面提供的資料,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說,日本對竹島主權的一貫立場沒有絲毫改變。2002年,日本當局批準了聲稱該島在歷史上是日本領土一部分的新版高中教科書,這招致了韓國的反對。2004年1月,韓國郵政服務部門在其網站上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郵政服務部門計劃在1月16日開始發行以這一島嶼原生花鳥為圖案、以“獨島的自然風光”為標題的一套4枚版郵票。獨島(竹島)之爭再起。
●蘇爾特灣之戰:1973年,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宣布利比亞領海寬度為200海里,蘇爾特灣(又稱錫德拉灣)是利比亞領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和西方大多數國家一直表示不予承認。此后,美軍艦不斷進入蘇爾特灣炫耀武力,對利比亞施加壓力。美利關系不斷惡化,并斷交。1986年1月26日,卡扎菲宣布北緯32度30分為“死亡線”,擅自闖入者將受到懲罰。美國政府不予理睬,并派航空母艦編隊進入蘇爾特灣演習,于3-4月間在蘇爾特灣進行了兩次襲擊利比亞的作戰。1986年3月,美國第6艦隊3艘戰艦和100多架飛機以演習為名,越過利比亞宣布的“死亡線”(其內海分界線)進入蘇爾特灣活動。利軍發射防空導彈無一命中,起飛兩架戰機也遭攔截返回。美軍則發動空襲,擊沉利導彈艇,摧毀蘇爾特附近導彈基地。4月中旬,美軍飛機再次對利比亞的軍事目標進行轟炸。兩次蘇爾特灣之戰,美軍運用先進的電子技術達到了預期的軍事目的。但美國對利比亞的空襲不僅沒有消除恐怖主義的威脅,反而在各地引起了幾十起針對美英等西方國家的爆炸和槍擊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