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的范圍和面積廣大而遼闊,就整個海域自然地理分布范圍而言跨度約38個緯度,東西跨度約24個經度。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海相通,似明鏡鑲嵌在神州大地的邊緣。
半島環抱的內海———渤海
渤海是我國的內海。三面環陸,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遼東半島南端老鐵三角與山東半島北岸蓬萊遙相對峙,像一雙巨臂把渤海環抱起來,岸線所圍的形態好似一個葫蘆。渤海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渤海海峽口寬59海里,有30多個島嶼,其中較大的有南長山島、砣磯島、欽島和皇城島等,總稱廟島群島或廟島列島。其間構成8條寬狹不等的水道,扼渤海的咽喉,是京津地區的海上門戶,地勢險要。渤海古稱滄海,又因地處北方,也有北海之稱。
渤海面積有9萬平方公里。渤海平均水深25米,而東部的老鐵山水道最深,達到86米。
渤海沿岸有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遼河、海河、黃河等河流從陸上帶來大量有機物質,使這里成為盛產對蝦、蟹和黃花魚的天然漁場。
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角與山東半島北岸蓬萊角的連線是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
混濁之海———黃海
出了渤海海峽,海面驟然開闊,深度逐漸加大,這就是黃海。黃海因為古時黃河水流入,江河搬運來大量泥沙,使海水中懸浮物質增多,海水透明度變小,故呈現黃色,黃海之名因此而得。黃海是我國華北的海防前哨,也是華北一帶的海路要道。
黃海西臨山東半島和蘇北平原,東邊是朝鮮半島,北端是遼東半島。黃海面積約為40萬平方公里,最深處在黃海東南部,約為140米。
黃海寒暖流交匯,水產豐富,特別是渤海和黃海沿岸地勢平坦,面積寬廣,適宜曬鹽。例如,著名的長蘆鹽區,煙臺以西的山東鹽區以及遼東灣一帶都是我國重要的鹽產地。
長江口北岸的啟東角與韓國濟州島西南角的連線是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
萬里長江的歸宿———東海
浪濤萬頃、一望無際的東海,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向往的海洋。古時人們對它生畏,傳說那里有東海龍王;現在人們對它迷戀,因為那里有明媚風光。
東海北連黃海,東到琉球群島,西接我國大陸,南臨南海。東海南北長約1300公里,東西寬約740公里。東海海域面積70多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50米左右,最大水深2719米。東海海水透明度較大,能見到水下二三十米。東海海域比較開闊,大陸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我國一半以上的島嶼分布在這里。
大陸流入東海的江河,長度超過百公里的河流有40多條,其中長江、錢塘江、甌江、閩江等四大水系是注入東海的主要江河。因而,東海形成一支巨大的低鹽水系,成為我國近海營養鹽比較豐富的水域,其鹽度在34‰以上。因東海位于亞熱帶,有較高的水溫和較大的鹽度,又因東海屬于亞熱帶和溫帶氣候,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長,是各種魚蝦繁殖和棲息的良好場所,也是我國海洋生產力最高的海域。東海有我國著名的舟山漁場,盛產大、小黃魚和墨魚、帶魚。東海的優良港灣很多,如上海港位于長江下游黃浦江口,這里航道深闊,水量充沛,江內風平浪靜,宜于巨輪停泊。
廣東南澳島與臺灣島南端的鵝鑾鼻連線是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渤海、黃海和東海處在中國大陸的東邊,所以又統稱東中國海。
世界第三大海———南海
從東海往南穿過狹長的臺灣海峽,就進入洶涌澎湃的南海了。南海是我國最深、最大的海,也是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陸緣海。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沖,在經濟上、國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南海位于我國大陸的南方。南海北邊是我國廣東、廣西、福建和臺灣四省,東南邊至菲律賓群島,西南邊至越南和馬來半島,最南邊的曾母暗沙靠近加里曼丹島。浩瀚的南海,通過巴士海峽、蘇祿海和馬六甲海峽等,與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連。它的面積約有356萬平方公里。我國最南邊的曾母暗沙距大陸達2000公里以上,這要比廣州到北京的路程還遠。南海也是鄰接我國最深的海區,平均水深約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處達5567米,比大陸上西藏高原的高度還要大。
南海四周大部分是半島和島嶼,陸地面積與海洋相比,顯得很小。注入南海的河流主要有珠江、紅河、湄公河、湄南河等。由于這些河的含沙量很小,所以海闊水深的南海總是呈現碧綠或深藍色。
南海的自然地理位置,適于珊瑚繁殖。在海底高臺上,形成很多風光綺麗的珊瑚島,如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南海諸島很早就為我國勞動人民發現與開發,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海水產豐富,盛產海龜、海參、牡蠣、馬蹄螺、金槍魚、紅魚、鯊魚、大龍蝦、梭子魚、墨魚、魷魚等熱帶名貴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