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方
位于黃石與大冶兩市之間的羅家橋,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鄉鎮,這里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是兩市經濟發展的“金三角”地帶。許多村民說,羅家橋是一塊早該富起來的好地方。
但是,2000年5月,紀春明剛擔任黨委書記時,辦事處33個村,經濟空殼村占80%。他從抓干部作風入手挖“窮根”,使“金三角”真的冒出了喜氣兒。2003年,羅家橋街道辦事處工農業總產值40873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130038萬元、財政收入3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6元,與1999年相比分別增長和增加66%、71%、126%、726元。
說起羅家橋的變化,干部群眾無不稱贊他們的領路人紀春明。
為政之要,在于以人為本
一個地方富不富,根子在干部。干部作風正,窮的能變富;干部作風差,富的也變差。
2000年,紀春明上任,他和領導班子成員干的第一件事,是剎吃喝風,把辦事處直屬部門設的5個小食堂砍了4個,把4輛小車賣了2輛。在辦事處所屬各部門單位鋪開了“零戶統管”工作,在各村推行“村賬站管”,一下子把部門單位和村里的收入關進了“籠子”,支出嚴格審批程序和范圍。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干部吃喝風、租車風、賭博風,制訂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嚴肅處理了幾名頂風吃喝、賭博的干部。
他說:“一個黨員干部要十分注意小節,‘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吃喝玩樂,抹牌賭博看似小節,違反一點小原則,違反一條制度紀律,看似小節……這些都能釀成歪風邪氣。不僅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甚至會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災難。”
過去干部下村蹲點,在村民家吃飯是不交錢的。針對此情,紀春明制訂了干部在農戶就餐付餐券制度,此舉,一來督促干部下鄉;二來也堵死吃喝的“源頭”。
2001年底,羅家橋辦事處的財務賬本上和政務公開欄里出現了一組對比強烈的數字,辦事處的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上年遞增4.2%和131元,而辦事處年招待費下降351.8%,小車費下降259.6%。
紀春明在多年工作實踐中深深體會到,抓好農村黨支部建設,責任在辦事處黨委。辦事處黨委只有把自身建設搞好了,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才能更好地以“核心”促“中心”聚“民心”。
紀春明始終都把加強黨委一班人的自身建設放在首位。他和黨委成員共同制定出辦事處領導班子和干部思想、作風建設有關規定,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班子成員做到:一是同住。駐村干部必須住到農戶特別是困難戶家中;二是同勞動。每個干部下村要深入田間地頭,和群眾同勞動,幫群眾謀致富之道;三是有事同群眾商量。村里的重大決策要與村干部一起和群眾商量。為了使這項制度落到實處,先后開展了以民情調查、夜訪農戶、干群約談為載體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干群連心活動。辦事處黨委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檢查督辦,聽取包村干部工作情況匯報,并到農戶中加以核實,納入年終干部考核內容。對違反規定的干部,他從不寬容。2000年夏天,辦事處一名干部借下村檢查工作名義,到市里辦私事。黨委抓住這件事,組織全辦事處干部進行討論,責令當事人在大會上作檢查,并罰款100元,既教育了當事人,又教育了其他干部。
2002年,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機,辦事處黨委決定對村組干部進行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整頓,精減了90多個村組干部,清退了一批作風漂浮、混天度日的村組干部,處分了4個違紀的黨員干部,大大提高了村級班子的戰斗力和凝聚力,帶出了一支好隊伍。
在其位,就要謀其政
“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更困難”。
紀春明結合羅家橋的實情,提出了實施“三大戰略”的工作思路,針對城郊得天獨厚的條件,把農業的發展定格在為城區市民服務的新高度,鞏固發展了350畝“六種六熟”基地、1000畝百合基地、3000畝蓮藕基地、100畝草莓基地、100畝花卉基地、500畝林果基地、萬頭生豬養殖基地、萬只雞養殖基地等10大農業示范基地,以基地的示范輻射效應,帶動群眾調整農業結構。如今,羅家橋街辦已形成“旱地種百合,沿路沿城種蔬菜,山丘低崗植果樹,大垅大畈栽油稻,家家戶戶雞鴨豬,湖田放藕養魚蝦”的格局。
提起結構調整,老百姓感觸最深。徐家鋪村緊臨106國道,種菜是多數農戶的收入來源之一,因為種的都是大路菜,收入較微。2001年,紀春明親自帶領各村支部書記到鄂州市考察學習農業結構調整。不看不知道,一看開了竅。當即引進種植草莓個體戶來徐家鋪村、馬家塘村幫助發展草莓種植。而今這里的群眾學會了草莓種植技術,基地面積已發展到100畝。
在“夜訪農戶”活動中,紀春明得知陸才仁想建大棚蔬菜,但又缺資金,幾天后紀春明送去1000元,扶助陸才仁建起了兩個蔬菜大棚。此后,陸才仁單靠蔬菜大棚一項就增收3000元。敖山村村民張曉春,靠幫扶,當年養豬收入4000元,曾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張春曉逢人就說:“多虧了紀書記,我才有今天。”
為了抓好招商引資工作,紀春明帶頭跑項目、引資金,以誠意感動投資者。四年來共引進項目22個,引進利用外資4.8億元,外來投資者不僅建設了羅家橋,也帶活了羅家橋的經濟。
紀春明就是這樣一戶一戶地帶,一村一村地抓,一件一件地辦,帶動一方百姓動手干,“百合基地”、“雜果基地”、“草莓基地”、“羅家橋工業園”……在羅家橋土地上相繼崛起。
從政之道,必心系于民
紀春明到羅家橋工作后,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就是交通不方便,現有鄉村公路路況差。2001年,在辦事處的一次會議上,紀春明懇切地說,路難行是阻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我們要把此事作為為民辦好事、辦實事抓緊抓實,逐年對鄉村公路實施整修。此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三年多來,在紀春明的帶領下,辦事處投資30萬元,對4條鄉級公路進行了整修;投資260多萬元,硬化鄉級公路9.2公里。并鼓勵村組修建村組道路,積極幫助修路的村爭取市扶持資金和物資,同時辦事處對各村修建公路給予資金補貼,大大激勵了村組修路的熱情。目前21個村整修硬化村組道路28條,長19公里。群眾稱心如意。
紀春明辦事公正,為人正直,雷厲風行,老百姓都愛找他,他也盡最大可能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四年來,紀春明親自批閱群眾來信160余件,接待上訪群眾460余人(次),督辦處理信訪事件200余件。
一件又一件好事實事辦到了老百姓的家門口、心坎上,群眾的牢騷沒有了,干群關系融洽了,親民、愛民、為民的良好形象在村民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為政清廉,樂于奉獻
紀春明從不收禮品禮金,這是人人皆知的。就是他住院時,誰送來幾斤水果,他也轉給敬老院。紀春明到羅家橋來的第一年春節,周邊一家大型企業給他送來一個紅包,里面裝著1000元。紀春明再三推辭,送禮的人堅決不依,礙于情面他只好放下,等來人一走他就把錢交到辦事處紀委。在紀春明眼里,收別人的東西沒有量的多少,只有質的區別,一塊錢也是受賄,一分錢也違反了原則。每年春節,為了倡導全處過一個文明、祥和、廉潔的節日,紀春明在節前的全體處、村干部大會上帶頭承諾:不互相拜年,不收受任何禮品禮金。他是這樣說,也一直是這樣做。
紀春明不拿公家的,不收別人的,還把應屬于自己的貼給公家。他從不用公車辦私事,上、下班也從不用公車接送。他為政清廉,為官這么多年,從未安排一個親屬到單位或企業上班。羅家橋境內這幾年工程建設多,他也從未照顧任何親戚到羅家橋做工程。紀春明經常說:“權力是人民給的,我們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去撈取個人好處、謀私利,那樣老百姓要指著我們的鼻子罵娘。”由于他清廉為官,勤政為民,2003年分別被大冶、黃石兩市評為勤政廉政建設先進個人。
紀春明的人格力量在羅家橋已化為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的動力,已匯成羅家橋人民發自心底的一句話:紀春明是我們的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