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茹 聞國健
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使得企業跨國經營的范圍日益擴展,跨國經營面臨的道德問題也隨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傳統的企業理論認為企業的目標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為牟利而引發的種種現象,如行賄受賄、壟斷價格、欺詐交易、弄虛作假等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不僅扭曲了市場關系、腐蝕了社會風氣,也破壞了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從而直接影響了企業的形象和長期績效。正因為如此,企業的道德經營、倫理經營問題已日益受到重視。對于跨國公司而言,其經營活動的全球性使得該問題的研究更具有復雜性。
企業進行道德經營的原因
經濟與道德是企業經營活動中兩個不可分割的層面,企業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應當是經濟人和道德人的統一。作為經濟人,企業以其提供的產品滿足社會需求、和消費者對商品和無形資產的追求的需要;作為道德人,企業不僅應遵守社會道德規范準則,還應以自身“奉獻型”行為來促進社會良好氛圍的形成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就是說,企業行為應是經濟求利行為和道德求善行為的統一。著名企業家李嘉誠說過:“現實中的商業社會是需要不斷更新求變的,但我深信在獲取更多盈利及更高效率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下,也不應犧牲我們維護公平及減除疾苦的決心。如果我們選擇只為追求金錢及權力,而犧牲人類高尚情操的話,則一切進步及財富的創造都變得沒有意義。”這番話表明了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在利潤和道德面前應有的態度及其選擇。
另外,企業進行道德經營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已走出了純經濟范疇,不再是生產力的單一增長,而進入了綜合發展階段。能源短缺、通貨膨脹、環境污染和失業增加等社會矛盾都要求企業發展必須面對整個社會,社會成本概念被接受,即社會成本=生產成本+使用成本。外部不經濟即企業行為造成社會的損失和負擔,比如污染問題本身也是一種成本,必須同內部成本一起加以考慮。在經營過程中不考慮這種成本而只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企業將受到消費者的抵制。
由此可見,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及消費者地位的上升導致了經營觀念的轉變,這也是經營倫理道德受到社會和企業重視的重要原因之一。道德經營的地位對一般企業來說尚如此重要,所以對于企業發展較高階段的產物——跨國公司而言,就更應加強對道德經營的重視,因為這不僅是社會對企業提出的要求,也是企業為求得更大發展而必須采取的措施。
跨國公司的道德經營及經營方式
長期以來,在跨國經營的道德問題上,人們一直在道德的絕對性和道德的相對性之間徘徊。前者指不受文化和國家界限影響的基本道德準則,即某些道德標準具有通用性。例如所有的文化體系都認為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欺詐消費者的行為、對環境造成污染等都是不道德行為,這是道德的絕對性;但是對欺詐或造成污染達到怎樣的程度才算違反了道德,各國的認知卻是不同的,這就是道德的相對性。例如一項針對美國和歐洲管理者所做的對賄賂看法的對比性研究顯示,55%的法國管理者和38%的德國管理者認為,賄賂是進行商業活動或參與競爭的一種合理的代價,而只有17%的美國管理者同意這一看法。這表明在這幾個國家中,管理者對賄賂的道德界定有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必然會影響到他們的經營準則和經營方式。
對于跨國公司而言,無論是遵循絕對性道德還是相對性道德都存在實際的困難。按照絕對性道德進行經營活動的缺陷是很明顯的:它很容易導致種族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典型的例子是發達國家的經理人員經常將母國文化的道德體系視為高級和普遍適用的。顯然,完全忽視東道國的文化環境對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是極為不利的。依據相對性道德,經理人員就必須“入鄉隨俗”,遵循經營所在地的道德觀念。但是跨國公司也會陷入道德困境,比如南非的文化具有種族歧視性,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種族歧視政策,那么派駐當地的子公司是應該采取不平等的員工制度呢,還是應該堅持本國或本企業的道德標準實行和當地政策相悖的制度?另一種情形是道德相對論在極端的情況下會轉變為“方便的相對論”。所謂“方便的相對論”是指公司利用文化差異作為借口,隨心所欲地以道德相對論作為其行為邏輯。以賄賂為例,當經營決策者試圖通過引證文化差異為賄賂行為進行辯護時,他會聲稱這只是按照當地商業慣例行事,但是這種所謂的對文化差異的尊重,事實上是那些通過賄賂行為漁利的人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的一種借口。畢竟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無論是從法律上還是道德上,賄賂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無論在哪兒,賄賂行為都是秘密進行的。正如尼日利亞前總統、透明國際組織顧問委員會主席奧那西固·奧巴沙久將軍所指出的,禮品與賄賂財物之間的區別是明顯的,禮品可以公開接受,而賄賂只能偷偷摸摸地進行。
因此跨國公司的道德經營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絕對性道德和相對性道德之間建立一種平衡,即在企業自身的道德標準與東道國社會道德標準產生沖突的情況下,跨國公司必須制定一個更為明確的道德規范作為派駐海外人員的行為指導,這個規范的原則應該是:
1、公司必須基于一些核心價值觀,如尊重基本人權、尊重人的尊嚴等為公司的行為制定出“道德底限”,這個底限對公司在全世界任何國家的經營活動都應具有絕對的指導意義。
2、尊重東道國的文化傳統。管理者除了遵循本企業的道德標準外,還應該在充分了解當地道德觀的基礎上對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以確定如何處理。例如,送禮是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來自美國等一些國家的企業管理者卻認為這是不道德、甚至有賄賂的嫌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應在尊重當地的道德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允許某些形式的禮物饋贈。同時,應該通過向管理者提供一種特別的指導以幫助他們區分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禮物饋贈。我們可以將摩托羅拉公司的行為規章作為一種靈活性的典范,首先,規章堅持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將一如既往地行動,尊重別人,絕對誠實。”同時該規章也列有明確的項目,如在“行賄與受賄”部分中,規章規定公司的“資金和資產不能直接或間接地用作任何形式的非法酬金。”所謂“非法酬金”在章程中界定為“向公務人員行賄”和“雇員給予顧客資金回扣”。與此相應,規章還列出了處理其它可能含有行賄情況的特別程序。最后,該規章也允許個人在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判斷。例如,規章規定雇員有時可以接受小禮物,但前提是“如果拒絕接受禮物將有損于公司合法的商業利益”。
西方學者對跨國公司應采取的道德經營方式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道德的相對性使得企業的道德經營并沒有一個標準化、統一認可的模式,因此他們的觀點也有許多分歧。這些分歧主要是針對跨國公司道德經營應達到何種程度而言的,總的來說,他們的觀點主要分為兩派:①現代主義學派。現代主義學派認為公司不會僅根據經營業績來判定海外工作人員的成果,海外工作人員為了堅持公司的道德標準而使公司付出了成本也不會受到懲罰,甚至會獲得一定的補償;而如果海外派駐者為了追求經濟目標而違反了公司的倫理道德標準時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目前有一些跨國公司已初步建立了這種道德經營模式,它們將母公司的倫理道德原則貫徹到各地子公司,向員工傳達公司的價值觀和處理慣例,形成高度一致的公司信仰。②新自由主義學派。新自由主義學派認為跨國經理作為企業的代理人,不應試圖去確定什么是道德的行為,而應該通過遵循企業的經營準則來實現經濟利益最優。總的來說,跨國公司進行道德經營的宗旨是依據企業既定的規則來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優,企業的管理者無須考慮太多關于經營道德的問題。他們認為:一個強有力的公司文化體系就像一個大熔爐,可以減弱不同國家文化帶來的影響,或者說,只要子公司能帶來相應的效益和成果,就允許它們“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不能僅憑盈利率來衡量其是否成功,而承擔超越經濟目標的更廣泛的義務是企業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社會和時代的進步及人們觀念的轉變使得只有關心消費者和全社會利益、實行道德經營活動的企業才最有可能始終保持其競爭優勢。正是這種形勢的要求促進了全球首個道德國際規范標準sA8000的誕生。我國企業在日益融入全球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此問題。目前,我國許多企業由于無法達到SA8000中的社會道德標準使其在出口、加工等國際經營環節中受阻,影響了企業的發展,甚至危及企業的生存。這進一步證明了無論是外部的壓力還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都要求我國企業將道德經營盡快提上日程。長遠地看,在經營中不注重道德問題的企業必將被新的社會和經濟環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