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亮
河南鹿邑是一個享譽海內外的歷史名城。它既是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故里,又是當今天下第一大姓李氏的發源地。
理官世家
李姓有著悠久的歷史。《新唐書·宗室世系》記載:“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這是李姓的前身。《新唐書·宗室世系》又說:“至紂之時,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于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利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為陳大夫,家于苦縣。”苦縣即今河南鹿邑縣。
由此看來,顓頊帝是李姓的遠祖,皋陶是李姓的始祖,李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李氏族裔
自李利貞成為李氏始祖之后,李家世居苦縣厲鄉(今河南鹿邑)。李利貞潛心教育兒子昌祖學習法典,李昌祖后來當上陳國大夫。唐朝林寶在《元和姓纂》記述:“李利貞子昌祖為陳國大夫,11世孫李耳,字伯陽,號老子,生于苦縣厲鄉曲仁里,周平王時做藏書官。”這說明李氏自西周初至東周初的二百多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地區。
李耳9世孫崇字伯佑,任隴西太守,其后人世居隴西,到隋末隴西人李淵、李世民父子南征北戰數年,于公元618年滅隋建立了唐王朝,都長安,為李家創建帝王基業。此外,唐太宗之子曹王明的后裔李公蘊,建立安南國(今越南)李朝,都今河內,歷8主216年;由遼東遷至朝鮮的李氏后裔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都漢城,傳26代,歷時500余年。
東漢時,李氏族人又有陸續徙居西南者,分布于川、滇一帶,歷經蜀漢、晉、唐、宋數朝,發展成為當地的大族。唐朝時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各地李氏子孫形成望族。據《李氏族譜》記載,唐代李氏大的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在唐高宗總章年間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到云霄“平定南蠻嘯亂”,開辟漳州郡;第二次是在唐玄宗李隆基時發生了“安史之亂”,“中原鼎沸,衣冠南走”,又有不少李氏子孫隨王族離開都城流亡蜀地時而遷往南方;第三次是從唐末黃巢大起義至五代,因中原地區長期動亂,李氏有族人自長安轉道開封再遷往江南者,也有直接自河南固始隨王潮、王審知進入福建,在福州、莆田、晉江等地定居者。此后,李氏還有因做官而攜妻帶兒遷往南方諸省,并定居在南方的。
據《廣韻》記載李氏望族共有: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陽、廣漢、梁國、南陽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于唐朝,當時汝南人金忠奉唐王命率士卒百余人東渡日本,在東海遇風暴漂流到新羅國(今韓國),在那里定居。明朝初年,有福建人到琉球島,定居于今沖繩島那霸市。據《明會要》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
老子與道德經
在歷代李氏先賢中最著名的首推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時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是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貞的第11世孫。他才思聰穎,博學多識,曾任周守藏史官。孔子適周時,曾問禮于老子。后見周王室衰敗,遂騎青牛西去,過函谷關受關令尹喜挽留,寫《道德經》五千言。
老子的思想,對中西方哲學發展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集哲學、政治學、軍事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學、倫理學等為一體,其中很多論述,妙語精簡,風趣幽默,蘊含哲理。它把“道”作為最高的實體范疇,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的根源和運動變化的規律,形成了中西方最早的哲學本體論和宇宙論。他的辯證思想和以“靜觀”、“玄鑒”的理性思考為基礎的認識論,對后來哲學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哲學史上重要論題如“道德說”、“無有說”、“天人說”、“虛實說”、“動靜說”、“反復說”、“常變說”等,都出自老子的思想。
太清宮遐想
鹿邑太清宮始建于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是紀念李氏先祖李耳的宗廟。太清宮由前宮(太清宮)、后宮(洞霄宮)和隱山遺址組成。已發現的唐宋時期祭祀老子的建筑基址,規模宏大,蔚為壯觀。《后漢書》中記述桓帝“之苦縣祀老子”。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尊老子為始祖,“起宮闕如帝者居”。唐高祖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增建紫極宮。則天皇帝“追封老子母為先天太后”,建洞霄宮。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改紫極為太清。太清宮在大唐鼎盛時有宮殿600余間,占地872畝,廟地達37500畝。據太清宮執照碑記載:“宮地面每面寬壹拾里”,宮西有隱山遺址,宮東有老子牧牛場遺跡。太清宮現存碑刻數十通,其中《唐道德經注碑》,為奉玄宗敕命而制,高3.7米,寬1.2米,厚0.36米,兩面刻字,隸書,刻工精湛,為太清宮現存最早的御碑。《先天太后贊碑》為宋真宗趙恒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親歷太清宮朝拜時所立,高8米,寬2米,厚0.67米,并為真宗親筆篆額、撰文和書丹,世稱“三御碑”,至今保存完好,為宋碑之精品。其他碑刻還有《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金代《續修太清宮記》和《廟產碑》、元代《太清宮執照》碑等。
老學活動及老子塔
老子以其涵蓋天地、貫通古今、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歷代先哲圣賢都對老子的思想無比崇敬,因此“學老”、“尊老”、“崇老”、“敬老”的行為自《道德經》問世后,綿延了兩千多年。為弘揚老子思想,使《道德經》的精髓得以發揚光大,1991年元月成立了中國鹿邑老子學會,1996年9月成立了中國鹿邑李氏文化研究總會,在研究老學思想探討李氏文化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已經連續召開了十一次國際國內老子學術思想研討會或紀念會。海內外來鹿邑尋根問祖朝會參觀的每年多達10萬人次。新一屆“國際老子論壇”即將在北京召開。鹿邑縣政府對老子故里重點文物古跡老君臺、太清宮、洞霄宮等進行了整修,對重點碑刻采取了保護措施,并興建了老君臺牌坊、紫氣園、太清宮午門、會仙橋等紀念老子的新景點。中國鹿邑老子學會籌資興建有老子紀念塔,高十三層計45.81米。正在興建的中華李氏大宗祠又將成為海內外李氏尋根祭祖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