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水義
在一次徒步旅行中,因尋找水喝,我叩開了一戶老夫婦的家門。男主人腮飄銀髯,雙目炯炯,精神矍鑠,對我這個不速之客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女主人銀發光潔,于腦后挽了一個精巧的纂兒,一身潔凈的布衫,腳踩一雙尖尖鞋兒,給人以恍如隔世之感。老夫婦問清來意之后,忙提著暖瓶,擺放茶碗,坐在院里的木墩上招待我這個素昧平生的遠道來客。
我痛快地飲進一碗茶水后,和兩位老人攀談起來。
“二位老人家,您們高壽?”我小心地問他們。
“九十一”,兩位老人報出的竟是一個相同的歲數。
“真是高壽。兒孫們都在身邊生活嗎?”
“在,和我們在一起。”男主人接過我的話。
老人家邊說著,邊從房間的墻壁上取下一個鏡框,那鏡框顯示其歲月已久,可鏡面卻被擦拭得一塵不染,看得出主人是多么的精心呵護。鑲嵌在鏡框里的是一張全家福,照片上那位壯實漢子是老人的兒子,身后站著一個相貌清秀、胸前飄著兩條長辮子的女孩子是他們的女兒,老人用手指指給我看。雖然這張老照片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但在那個只有黑白照片的年代里,這可是一家人的珍愛之物呀!
“他們現在做什么呢?和你們生活在一起嗎?”
女主人的眼圈兒紅了,喉間一陣哽咽聲,而男主人對老伴的舉止不以為然,表情不變,語調平靜地說道:“他們已經不在人世了,30年前,差不多就是在一兩年間的光景里先后走了。”
聽罷此話,我無言,心中暗自懊悔,我不該觸及老人的傷心處呀!
停頓片刻,男主人又接著說:“他們都走了,是在那個荒誕的年代,走得很匆忙,活生生的生命就那樣一下子煙消云散了……”
“兒女離開這么久了,說來我和老伴能活到今天,我們靠的是什么呢?”老人頓了頓,若有所思地說:“不幸既然已經發生了,人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沉溺于哀傷無用,還是順應天命保平安吧。另外,我們老兩口好好地活著,就是在延續兒女的生命。厄運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說我們現在不是很好嗎?”
“雖然孩子不在身邊,但是我們一直感覺他們活著,只是暫時沒在身邊,就算他們到天國里經商去了。等我們老得走不動路,就把我們接過去,我們全家人不就團聚了嗎?那時我們將永遠不再分離了。”
老人家似乎不太在乎聽者是否注意,只是按著自己的思路一直滔滔不絕地說下去。老人那蒼老的面孔,那蒼勁的聲音,還有那擲地有聲的話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成為這次遠途跋涉中一道難以磨滅的記憶……
點評:“我”和一對老人的故事好像并沒有告訴我們什么,因為它沒有細致的情節乃至過程的描述;但這故事又仿佛留給了我們一些東西,是什么呢?是和作者“我”一起感同身受的體驗,是對經歷過生活磨難的這對老人由衷的敬重。
可以說,一對罹患老人,承受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楚,能活下來是很不容易的。按通常的意義去理解,“斷子絕孫”的他們還有什么希望呢?但是他們憑借著“依然和兒女在一起”的信念,繼續承載著兒女的生命,相濡以沫地活著。在老人陳述的一段段話中,我沒有聽到震撼人心的大道理,可就是這些樸素的道白讓人誠服,這種為希望而活下去的精神讓人仰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