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街,是環繞著美國哈佛大學主校園(Harvard Yard)一組街道的泛稱。與負載著傳統劍橋文化精神、講究布局嚴謹的哈佛校園相比,充滿休閑情趣和文化氛圍的哈佛街則是一幅不規則的圖畫。以緊鄰校園北門的哈佛廣場為軸心,十幾條或筆直或彎曲的小街眾水朝東般地奔赴到這里,隨意依傍在發散著貴族氣息的校園周圍。她們隨著校園的形狀而蜿蜒著自己富有曲線美的身軀,街道沒有設計規劃,方向亦非正南正北,把周圍不足1平方公里的空間隨意切割成各種幾何形狀。呈放射狀的錯落零亂之中,卻有一種建筑邏輯之美,彌散著一種難以言傳的文化氣息。街道很少現代柏油路,一般為各種古老的灰色石塊砌成,石塊之間似乎也沒有什么粘合物質,只是憑借著相互的擠壓就支撐了幾百年。路少平直,街多斜坡,徜徉其間,所獲得的視覺效果恰恰應了那句中國老話———“遠近高低各不同”或“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時,短短幾十米內,就有移步換形之感。時光流逝,人踏車碾,石板路變得光滑,幾可鑒人,一踏上去,就會感到這條街的歷史如同這石塊兒一樣厚重。街邊布滿富于異國情調的飯館,酒吧、畫店,及形形色色的旅游工藝品店,就像一個巨人漫不經心地揮撒出的一把五彩石子,點綴在小巧、潔凈的街道兩旁。
哈佛街周圍的文化意味是多層次的。最引人注目之處是那些建于16、17世紀的古老建筑,一座座,斑駁多姿,古意幽然,像是凝固的樂譜上面的音符,撥弄著人們思古的心弦。這里有劍橋區最古老的教堂,最早的墓地,英軍潰逃時遺棄的大炮,華盛頓閱兵時遮陰的柳樹等。華盛頓閱兵處今天已經修建成一座公園,是人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石雕上的說明很有意思:“夜晚不要在此處流連忘返,除非你有一支華盛頓那樣的軍隊。”影院,劇場,書店、工藝品店則構成了哈佛街文化的第二層次。哈佛大學多飽學之士,與之相應的是充裕的精神食糧,如林登街與奧本山街短短三四百米的距離內,竟分布著十幾家書店,其密度很像我們金融一條街上的銀行,而且各具特色,滿足各種檔次人的需求。比如,若是在哈佛廣場喝完一杯咖啡,還想去南邊的查爾斯河岸走一走,就可沿著哈佛街的一支走下去,100米開外就是波光粼粼的河面。路上,每個行者都會注意到聳立在街中央的一座古堡似的兩層建筑。它屋頂呈頭盔狀,很像唐·吉珂德戴的那種,不過涂抹成了綠色,墻全為紅色實心磚砌成,又長又窄的鐵窗,酷似一座小型修道院,或是一座燈塔,總之,是那種不適合居住的房屋。墻上掛著一盞舊式汽燈,燈架下的鐵鏈懸著一塊發銹的金屬招牌,上書“邁克爾舊書店”。走上一級臺階,推開一扇帶鈴鐺的玻璃門,就走進了這座17世紀的古堡。聽到鈴聲,一個正吃力地蹲在地板上清點書的老頭兒會從書堆里抬起頭來,朝你點點頭。像多數哈佛街的舊書店一樣,店主一般力求給陌生顧客留下一種嚴肅而冷淡的印象,以保持久已逝去的劍橋文化的貴族式尊嚴。對浮躁、喧鬧、不懂禮貌的新派年輕人,他們一般報之以鏡片后一絲不易察覺的輕蔑。他們和自己的書店一樣:安靜,沉默,內里透著一股古老的尊嚴。
哈佛廣場影院每月都上映新片,《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臥虎藏龍》等中國電影都曾在這里上演,不過都譯成了英文。哈佛街附近是旅游觀光區,工藝品店自然不能少,它們星羅棋布,各有特色,無一重復,都有自己鮮明的格調和審美情趣,大到印第安人的木雕,小至項鏈珠子,或高雅,或拙樸,或怪誕,或變形,任君選擇。有一小店名為“遺產與情趣”,專營項鏈珠子,竟有幾百個品種,大者如胡桃,小者只有米粒兒大小,且色澤、材質,形狀千變萬化,充分體現了“美在參差多姿”這一藝術原則。顧客可根據自己對美的理解,選擇中意的“零件”,然后組裝成型。它把審美選擇與購物融為一體,所以倍受姑娘和兒童的歡迎,每天顧客盈門。其付款方式也很特別,由于品種繁多且瑣碎,售貨小姐往往讓買者自己報數,然后嫣然一笑,說:“我們相信你!”給人以極大的參與樂趣和被信任感,休閑氣氛于是更濃,帶著這種心情出得店來,覺得滿街都流淌著快活和情趣。
音樂是哈佛街道的靈魂,當地人常說的一句話是:“沒有音樂的哈佛街是不可想象的。”確實,在這條街上行走,會感覺音樂就彌漫在空氣中,流淌在五色石子上,使人們的行走步伐富于彈性和節奏。站在這條街的某一點,至少能從3個方向聽到不同的音樂聲,各色頭發在隨風飄動,各種風格的樂隊也在大顯身手,一展劍橋文化的豐富多彩。樂手們演奏的商業意識很淡,主要是享受在大眾前表現和參與的快感,不論有無報酬,不管是否有人觀看,他們的表演十分賣力,忘情地閉上眼睛,晃動著身體,雙腳隨著節奏不斷騰挪,是隨處可見的畫面。彈奏到得意處,他們會邀請路人分享他們的快樂,就在他們的小“樂池”前翩翩起舞。風琴、黑管,吉他,小提琴,樂鼓……要不是因為鋼琴太重,也能搬到街上彈上一氣。有位黑人兄弟干脆擺上十幾個大小不一的塑料桶,敲打起來也別有一番情趣。其表演風格有粗豪近乎瘋狂的搖滾樂,也有高雅抒情的古典大師們的作品,有美國人民喜愛的帶有懷舊情緒的鄉村音樂,也有帶有濃郁部落風情的印第安音樂……室外樂隊之所以在哈佛街能成氣候,是因為它符合隨意、參與,休閑合而為一的閑暇精神。人們隨意漫游,無需人介紹,也無需看海報,循著彌漫于空氣中的音符尋尋覓覓,就能找到自己合意的曲子:無需門票,也無固定座位,喜則駐足,厭則離去,隨意和專心在此竟有一番奇妙的結合。據說,人們在這樣流淌著音符的街上漫步,心情極好,無意中刺激了購物的欲望,所以門前有樂隊的小店生意都極好,一些店主也都愿意為這些民間藝人提供多種方便,維護了這種文化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以音樂為核心,一些藝術友軍也來設點,變戲法的,演雜技的,玩木偶的,視覺,聽覺,各得其所,說實話,其表演真有一定專業水準。當然這些“友軍”的商業意識并不淡,他們的最后一句話總是:我的工資不是來自政府,而是人民大眾,所以請節約二分之一午餐吧……他們的存在,更為哈佛街增添了幾分零亂休閑之美,也算是一種視覺上的音符吧。
哈佛街都很小,卻常年流淌著音符,成為當代劍橋文化的一種象征,知名度大增,美國電影、電視常到這里來選外景。一天傍晚,按常規去看四位印第安人小樂隊的演奏,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定睛細看,原來其周圍50米處已經“戒嚴”,說是要拍什么《天堂之吻》,遠遠望去,還真有一男一女兩個演員已經進入狀態,可惜圍觀人太多且高,人頭攢動中,竟與那“天堂之吻”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