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慶華

上個世紀20年代末,被稱為美國的“爵士時代的桂冠作家”司各脫·菲茲杰拉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海明威每寫一部小說都要換一位太太。”
當時他說這話只不過是打趣,可是,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句玩笑話后來竟然成了預言。世人公認海明威有四大小說,即《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和《老人與海》。在時間上對應這四部小說,他的一生的確先后娶過四位太太。
一、《太陽照常升起》——第一位太太哈德萊·理查遜
1920年在芝加哥認識哈德萊時,海明威正陷于困境。在這前一年,他身負200多處彈傷,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回國,既無退伍或傷殘軍人津貼,又無工作。他一連幾個月寫小說,可是一無成功,只得離開家鄉,來到芝加哥,想找一份工作以維持生計。命運垂顧海明威,讓他在芝加哥結識了哈德萊。哈德萊雖然比21歲的海明威年長8歲,可是性格靦腆內向,由于缺乏生活經驗而處事猶豫,與果斷而有主見的海明威恰成性格互補;且哈德萊父親早亡,母親剛去世,從家鄉密蘇里州的圣路易斯來到芝加哥,住在老同學家,與寫作失敗,到芝加哥尋求生計,前途未卜的海明威都需要心靈的慰藉。這兩個漂泊的人很快就由相識發展到熱戀,并于1921年9月結婚。
這次婚姻給困境中的海明威帶來了轉機。哈德萊繼承了一筆5萬美元的信托資金的遺產,年息可獲3000美元。這筆錢使海明威可以帶著夫人到巴黎、瑞士等歐洲各國觀光旅游,閱讀歐洲最新的文學作品,向意象派大師龐德和著名女作家斯泰因求教。此間海明威寫了一些短篇小說,如《大雙心河》、《雨中的貓》、《打不敗的人》等,而最大的收獲是1926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這部小說使海明威名聲大震,他成了“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代表。
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沒有哈德萊,沒有哈德萊為海明威的學習和寫作提供金錢上的幫助,就不會有《太陽照常升起》。可是,太陽不僅照常升起,它也會照常落下。當海明威自己成為一顆耀眼的明星以后,那曾經照耀過他的太陽卻暗淡了。另一位光彩奪目的女人將要取代哈德萊。
二、《永別了,武器》——第二位太太保琳·帕發弗
作為女人,保琳的魅力顯然大于哈德萊。
保琳是一位富家女子,和海明威相遇時雖已30歲(長海明威3歲),但長得小巧苗條,體態優美,加上愛穿新潮而合體的服裝,更顯得年輕、美麗。她是法國《時尚》雜志編輯,文化素養較高,讀的書也很新潮,從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現代派小說、亨利·詹姆斯的心理分析小說到艾略特的文論,都是她所喜歡的,而且有很高的鑒賞力,哈德萊與保琳完全相反:她不但長得粗壯,且不注意修飾;對文學的愛好只限于19世紀的小說;她雖然也常和海明威一起看斗牛、滑雪、騎車、到處旅游,可是內心并不喜歡這種漂泊不定的生活方式,而是希望當個家庭主婦,過安定的家庭生活。從趣味、愛好和思想意識看,她和保琳就好像是兩代人。
保琳本是海明威家的朋友,經常跟隨海明威夫婦一起活動、外出旅游,同時與海明威暗戀。善良的哈德萊卻蒙在鼓里,絲毫沒有察覺。當她知道了真情,責問海明威時,海明威卻大發雷霆,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從此夫婦倆經常吵架,或各行其是,互不理睬,直至分居。
分居后不久,哈德萊提出一個條件,建議海明威與保琳分離100天,如果100天以后他們仍然相愛,她就同意離婚。保琳根據海明威和哈德萊簽署的書面協議,決心與海明威100天不見面。她從巴黎回到美國,和父母住在一起,度過痛苦的百日分離。
百日分離期滿后,保琳滿懷愛情的渴望回到海明威身邊。海明威與哈德萊于1927年4月離婚,一個月后,與保琳在天主教堂舉行了婚禮。次年3月,他們由巴黎乘船經哈瓦那來到美國最南端佛羅里達群島的基弗斯特。這是一個氣候溫暖、風景優美的小漁村。保琳在這里生下了一個男孩,而海明威則在這里完成了他的不朽名作《永別了,武器》。這部作品奠定了海明威作為世界著名小說家的地位。有評論甚至因此而稱海明威為“三十歲的大師”。
三、《喪鐘為誰而鳴》——第三位太太瑪瑟·蓋爾荷恩
海明威非常喜愛基韋斯特。他說:“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沒有見過這么好的地方。”基韋斯特既有利于出海游覽又是捕魚的好地方,這兩項活動都是海明威終生喜愛的。保琳還在三年內為他生了兩個兒子。這一切,使基韋斯特不但是海明威溫暖、舒適的家,而且還是他人生的一個幸福的港灣。可是,海明威是個把寫作視為第一需要的作家,他必須密切接觸生活,深入、細致、多方面地了解生活,為創作積累素材。為此,他經常離開家去看世界,對妻子和孩子卻毫不在意。這不能不引起保琳的不滿。海明威有時對女招待的不檢點行為,令保琳厭惡;而在他家度周末的老朋友和保琳吻別,海明威卻要責怪她,保琳為此而大發雷霆。漂亮的妻子對丈夫的放蕩生活感到厭倦,而這位作家丈夫卻因受到約束而感到窒息。他們的婚姻出現了裂痕。
這時,另一位女性出現了。
1937年2月底,海明威接受北美報業聯盟之約,赴西班牙戰場報道西班牙內戰。在那里,他經常與一個同樣也是受派報道西班牙內戰的女記者瑪瑟·蓋爾荷恩來往。他們是在基韋斯特相識的,瑪瑟還在海明威家里住過幾天,同海明威志趣很相投。但當時他們怕保琳知道,不敢過多來往。而在西班牙,他們不但是戀人,還經常在一起工作。在采訪中,有時不能乘車,他們就一起步行,甚至還要爬懸崖。在艱苦、危險的工作中,他們的關系更親密了。
1938年11月海明威回到紐約,與保琳住在一所公寓里,后因倆人不和,分別離開紐約。海明威先在瑪瑟在哈瓦那附近租的“遼望農場”寫作《喪鐘為誰而鳴》,后又和瑪瑟一起去愛達華州的太陽谷繼續寫。1939年11月,他想回基韋斯特過圣誕節。可是保琳寫信告訴他,如果他不把基韋斯特當作自己的家,他將不受歡迎。保琳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這一兩年前她曾試圖修復和海明威的婚姻,后來覺得已無可挽回,不得不徹底放棄了希望。12月中旬,海明威一個人回到基韋斯特,孤零零地過了圣誕節。
1940年4月,海明威為剛完成的小說定名為《喪鐘為誰而鳴》,與此同時,他與保琳簽訂了一個臨時協議,每月支付保琳500美元生活費,兩個孩子歸保琳撫養。10月,《喪鐘為誰而鳴》正式出版,11月,他與保琳婚姻的喪鐘也敲響———他與保琳正式離婚。而后,他與瑪瑟在懷俄明州結婚。
四、《老人與海》———第四位太太瑪麗·威爾什
不幸的是,這不祥的鐘聲余音不盡,它在海明威和瑪瑟的愛情的天空繼續回響———結婚剛才一年多,他們倆人的關系就出現了裂痕。
海明威是個男性主義者,要求妻子以他為中心,為他服務。他的友人不斷到他家“遼望農場”小住,經常是從早到晚都要招待賓客,很少有安寧的時候。酒足飯飽之后海明威不是嗜睡不醒就是一走了之,殘羹剩飯杯盤狼藉全由太太率傭人收拾。而瑪瑟卻偏偏是個事業型的女人,不但熱心于記者工作,業余時間還寫小說。她寧可自己一個人乘船去加勒比海一帶一連幾星期巡航采訪,回家后埋頭寫報道,而不歡迎客人來農場打擾。海明威經常抱怨瑪瑟出去采訪,把他留在家里過單身漢的生活。倆人之間開始發生口角、爭吵,并互相挖苦。有一次在哈瓦那,海明威當眾罵瑪瑟小氣,獨自開著林肯車回農場,把她扔在哈瓦那不管。還有一次,海明威喝了酒,瑪瑟不讓他開車,他竟然用手背打了她一個耳光。瑪瑟控制車速,慢慢行駛,有意向溝里開,把車撞到樹上,然后自己走回家,也把海明威一個人扔在野外。1943年夏,瑪瑟寫完一部小說去紐約定稿,然后去倫敦當記者,又一次把海明威一個人留在遼望農場。海明威抱怨說:“偌大一個農場就像是一座監獄。”熟悉他們夫婦倆的朋友們說,瑪瑟和海明威都是才華過人,他們倆不易磨合。
1944年4月,瑪瑟飛回哈瓦那,勸海明威去歐洲戰場當記者,報道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情況。瑪瑟的這一建議,給海明威第四次戀愛和婚姻制造了機會。海明威在倫敦認識了后來成為他第四任夫人的瑪麗·威爾什。瑪麗那年36歲(海明威年長她9歲),在《時代》、《生活》、《幸福》雜志駐倫敦辦事處工作,研究分析政治、經濟資料,為三大雜志提供背景材料。她的丈夫是澳大利亞籍記者,不常在倫敦。海明威對瑪麗一見鐘情,不斷地追求她。
1945年下半年瑪麗和海明威先后辦理了離婚手續,次年3月,他們在哈瓦那舉行了婚禮。
1951年初海明威開始寫《老人與海》。1952年5月6日,《老人與海》在《生活》雜志首次發表,獲得巨大成功,這期雜志竟在48小時內售出500萬份。1953年,《老人與海》獲普利策獎。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說,海明威之所以能夠獲此殊榮,是因為“他精通現代敘事藝術,這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作《老人與海》之中……”
《老人與海》以后,健康狀況開始影響海明威的創作,他再也不能寫出可以和以上四部小說相媲美的作品,也沒有力量再進行一場新的充滿激情的戀愛。然而當激情不再時,他唯一的選擇仍是激情,1961年7月2日早晨,他把他那支曾在非洲打過獅子的獵槍的槍口伸進自己的嘴里,悲壯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