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才

當海員時有過多次到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經歷,初到威尼斯,的確被她那美麗奇異的風光所打動。那四通八達的運河,縱橫交錯的水巷,被當地人稱為“貢多拉”的小艇,古樸多姿的拱橋,游人如潮的圣馬可廣場,馬可·波羅的故居,乃至花樣繁多的小吃等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水城威尼斯就像一幅畫,有欣賞不完的詩意。
去的次數多了,再看那水中各式建筑物巍然聳立,在領略多彩多姿古代精湛建筑藝術的同時,在錯綜復雜的巷道間體會探索的樂趣的同時,也會想到威尼斯人為什么要在水中建城?這里的建筑物為什么會如此多姿多彩?也許,世界不少游人也都是帶著這個問題不遠萬里來一睹水城風采的。
歷史上的威尼斯地區是一片湖區,湖外設有防波堤,湖內羅列著諸多的高出水面1米左右的小島。到了公元568年,倫巴第人侵入意大利北部,他們強占陸地的城鎮村莊,把意大利人逐出沿海一帶。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在這些小島上建起小木屋,于是便開創了威尼斯的歷史。現在的威尼斯面積有5.9千平方米,人口30多萬,全城由118個小島組成,117條水道縱橫交錯,通過400多座橋梁把各島連接起來,使城市構成一個整體。威尼斯早在公元5世紀建成,到現在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當地人民世世代代用他們的聰明才智與辛勤汗水不斷開拓,不斷創新而成今日的面目的。歷經拜占庭控制、獨立的威尼斯國家、奧匈帝國統治、與土耳其的戰事和周邊國家的入侵,直到1866年威尼斯又重新合并于意大利王國。
在這一千多年的建設中,威尼斯留下的建筑有哥特風格、文藝復興風格、巴羅克風格,有人稱威尼斯是西方建筑藝術的博物館。在這里,套用我們一句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建筑師見到的是格局,美學家見到的是雄異,雕塑家見到是造型,繪畫家見到的是色彩,游人見到的是新奇,但是,不論是內行人還是外行人見到這些建筑,無不承認這是一座大型的建筑文化寶庫。
威尼斯建筑物的主要色彩為淡紅,有人形容這是一種模糊、微亮、輕柔、似水的淡紅。所有建筑物臨水的一面,我們稱為大門,不過在威尼斯門前可不是停放車輛的,而是停放小艇的。所以建筑物不論是經過多少年了,臨水的一面總是色彩鮮艷,裝飾得亮麗無比。
威尼斯建筑不但融入西方的特色,也有西亞的特點,這是古時威尼斯與土耳其戰事頻繁,并且與黑海周邊國家商務往來密切,也將東方的一些裝飾圖案與藝術帶入威尼斯,如圣馬可教堂的5個大十字圓頂,據說就是來自西亞的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圣索非亞大教堂,而正面華麗風格則沿襲了中東的拜占庭風格。圣馬可大教堂帶有土耳其風格的三葉窗尖頂和長廊窗上的四葉圖案和涼廊,由總督府開始建造之后,全城都可以看到仿效之作,也成了威尼斯宅邸最明顯的特色窗之一。
威尼斯一般居民家都是3層樓房,廚房、倉庫通常設在1樓,2樓通常都是裝飾豪華亮麗,用以接待客人,頂樓為臥室。環境寬一點的建筑都是前門臨水系船,后門有一個小廣場,廣場中間有一口取水用的井,這是古時設計接存雨水經過過濾處理的水源。
如果將建筑物細分一下,可分為有12至13世紀的拜占庭風格。這也是威尼斯最古老的風格,貫穿1樓的拱形開放式走廊,并有簡單的棕櫚葉和簡單的葉形裝飾徽章。據說最初建樓時都是一層的,上面都是以后加上去的。
13至15世紀中葉的哥特式風格。威尼斯最多的底邸大多都屬于哥特式風格,它們通常都是有著華麗氣派的裝飾,三葉窗尖頂和長廊窗上的四葉圖案是此種建筑物最大特征。其中最聞名的要屬總督府,花窗都是用高級大理石砌成。
15至16世紀文藝復興風格。文藝復興建筑在歐洲是一種極普遍建筑風格,主要是古典風格為基調,立面總是左右對稱,強調比例和諧的對稱之美。
17世紀的巴羅克風格。是借助自然界中的花草、天使和惡魔等圖紋來裝飾建筑,繁復的裝飾滿滿于柱頭門楣,非常華麗,通常不留半處空白,令人目不暇接。
威尼斯是個文化名城,全市有藝術、歷史名勝450多處,其中有教堂、鐘樓各120座,修道院64所,還有許多宮殿、博物館、藝術館和劇院等,每一處名勝古跡甚至民宅無不顯示其繽紛的建筑藝術。
威尼斯的建筑對一個外行人來說,很難分清是什么風格,所以筆者建議去威尼斯之前,最好瀏覽一下有關建筑方面的書籍,增加一些建筑知識,否則千里迢迢去一次威尼斯看了水,看了船,而看了眼花繚亂的建筑卻不知是什么風格的藝術,終究是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