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欣欣
自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出現,數字化的概念逐漸走向大眾。“0”和“1”這兩個神奇的數字,被其獨有的數字編碼技術所支撐,將各種信息資源載入數字化的洪流,從而將傳統轉化為現代。
隨著大眾傳媒數字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原本涇渭分明的各種媒體出現交匯和融合。信息渠道和傳播領域被大大拓寬,已形成資源優勢互補格局。同樣匯入此大趨勢的新聞攝影,從傳統模擬到現代數字,我們將由其技術優勢所帶來的在其本質特征、內涵特性、地位功能、運營方式、傳播形式以及傳播效果等諸方面的同步進展和未來預測進行分析、比較和研究,不難看出其發展的巨大潛力。
一
眾所周知,新聞攝影指用攝影手段報道“正在發生著的新聞事實”。顯然,“正在發生”為其報道的本質特征。可以這樣說,新聞事件從媒體到受眾時間的長短,是衡量其傳播時效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時效性其實也是其新聞性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新聞價值的第一內涵。與傳統模擬方式相比較,數字新聞攝影的突出優勢也在于此。用數字相機拍攝圖片,省卻了傳統方式的沖洗、制作過程。再配合掌上電腦和網絡傳輸,速度為傳統傳真技術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無疑,其時效性被大大增強。如果結合傳統媒體所建立的新聞站點,信息從采集、制作到上網發布甚至以分、秒計,即可以名副其實地實現對“正在發生事件”的現場報道。2001年9月11日美國恐怖事件中,全球電子網絡系統高速、不間斷地連續傳輸著從現場不同時間、地點、方位和角度拍攝的圖片。廣大受眾對于事件最新進展及時把握的程度和速度,是傳統模擬方式無論如何也無法做到的。
另外,對于眾多媒體關注的重大事件,重視報道的獨家和獨特,也是體現其新聞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應用數字技術的新聞媒體,在迅速搶到獨家新聞并隨時切換最佳新聞點,同時又要爭取以獨特的拍攝視角和報道方式取勝方面,亦可最大限度地占足優勢。
二
報道的“真實性”為新聞攝影的第一生命。有人甚至形容此為“可怕的真實”。由于快捷和刷新頻率的隨心所欲,在“0”和“1”之間傳送的數字圖片和影像具有現場可考證性。對于事件現場真實的氛圍,真實的人物、事物和空間,甚至漸進的事件過程的報道,能夠更容易做到客觀、準確、全面和隨時跟蹤。如果作為新媒體的網絡新聞,可不受版面、數量與播出時間的限制,信息含量大,實時更新頻率高,現場氣氛強烈,傳播效果更直觀、有效,其可信度自然也被大大加強。
三
利用數字“0”和“1”,從此邁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新聞攝影,與多媒體技術及電腦網絡的緊密結合相互滲透,催生了傳統媒體難以匹敵的圖片傳播新模式,建立了圖片媒介新格局。從而使新聞攝影——這一以視覺形象傳播為主要報道方式的傳播形式的地位與作用,得到全面、整體的提升與發展。這是網絡傳播技術和現代化綜合傳媒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網上新聞,打破了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可在媒體與受眾之間實現交互。這種網絡對等傳播方式,提供的是個體間自由、平等、有篩選且可實現對話的信息交流平臺。這樣,一張新聞攝影圖片,當它在網上發表時,其傳播所至的實際效果、范圍和價值,相對于傳統媒體,會得到大幅度、多元、立體化的提升。這是由網絡打破線性結構而呈現網狀鏈接所帶來的。
網上圖片借助多媒體優勢,可將文本、聲音甚至動畫與之結合在一起,對受眾進行視、聽、畫結合的強烈的綜合感官沖擊。其結果,全方位加強了靜止的圖片給人的單一視覺感受,讓受眾有整體的情感體驗。
數字壓縮和存儲技術,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資源極限,使擁有無限信息空間的網絡媒體,為新聞攝影圖片提供了一個無限增長的信息資源庫,帶來了無限的頻道資源。眾多傳統的報刊網站可通過網絡傳輸和終端仿真實現對攝影圖片的資源共享,從而做到優勢互補。受眾亦可有篩選地對所關注的新聞圖片進行多元閱讀和比較閱讀。
新聞攝影圖片被數字化后投入新媒體的同時,即意味著受眾的閱讀范圍被大大擴大。鑒于網絡的大眾化和包容性,攝影圖片的受眾范圍在網上會更普及、更群眾化。這樣,使本身就被稱為人類通用語匯的重要視覺資料,迅速被擴展至社會各階層。同時無形中還將廣大受眾相隔的空間與時間大大濃縮,更可拉近媒體與受眾的距離。
現今,大量思想內涵深、新聞存量大、視覺沖擊力強的攝影圖片,借助數字新技術,通過網絡被廣泛、迅速、客觀、有效地傳播。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網絡強大的包容性,在不同群體的媒介平臺上,新聞受眾同時又可根據自己的鑒別標準對個人所關注的圖片信息進行有效的選擇和把握。
四
新聞圖片的拍攝,不同于其他門類的攝影,事件發生的現場可能條件非常惡劣,也許對象稍縱即逝。從技術和藝術的角度 ,要較好地把握光線和視點有時非常困難。因此,為突出新聞事件的典型性、哲理性和本質特征,或者為增強其表現力和提高審美教育功能,在后期對圖片做適度加工也是很有必要的。經數字化處理后進入電腦的圖片,在明室運用軟件對之所做的操作,相比傳統暗室中原始的圖片后期處理方法,更簡便、快捷。可以這樣講,只要技術允許,電腦對所需圖片的后期處理是隨心所欲的。當然,這應是在絕對忠實于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所為。
五
當前,計算機文化以及技術的發展與培育日新月異。相關硬件設備的互接和軟件環境的兼容也變得非常容易。這就為進入數字化環境的各種新聞信息傳播形態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平臺。比如利用數碼相機、掃描儀、數字印刷設備、視頻采集卡、影視編輯機等,我們即可將報刊新聞攝影圖片、電視新聞、電影新聞剪輯,甚至包括電臺廣播新聞片斷等各種傳統的媒體信息,經數字化后合理融合,爾后在使用多媒體技術的媒介平臺上,進行有效的傳播。
勿庸諱言,數字化后的新聞攝影市場尚待進一步培育。但走向數字,已是當今新聞攝影無可回避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