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勇
隨著敦煌文獻的公布,我們了解到敦煌地區有大量的豪強右姓,其中有張氏、曹氏、陰氏、索氏等。敦煌陰氏在莫高窟開有大量的家窟,可知作為大姓的陰氏在敦煌地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敦煌陰氏之族源、郡望歷來眾說紛紜,前輩學者對陰氏的研究也僅是涉及一點而未做深入研究。
《容齋隨筆》卷六“姓氏不可考”條載:“姓氏所出,后世茫茫不可考,不過證以史傳,然要為難曉?!薄扒лd之下,遙遙世祚,將安所質究乎?”故本文也只能在此依據史書及敦煌文獻等材料對陰氏進行大致研究,力求還歷史真面目。
從史書和敦煌文獻中,可知陰氏起源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以邑為氏。“陰氏。姬姓。管夷吾七代孫修,適楚,為陰大夫,因以為氏。”(鄭樵《通志》)“昔恭王之裔,別封于管。有夷吾者……適楚踐大夫之職,以地命氏,授于陰城。”(《全唐文·王府長史陰府君碑》)又《后漢書·樊宏陰識列傳》曰:“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孫修,自齊適楚為陰大夫,因而氏焉。”顯然,這里有個矛盾之處,一說管仲適楚以地命氏,一說管修適楚因以為氏。然而也有一個共同點,即“陰氏世奉管仲之祀,謂為相君”。
(二)敦煌文書P3421號《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陰氏,承帝嚳之苗裔,商武丁封為陰氏,遂有陰氏興焉?!庇侄鼗臀臅鳳2482號《陰府君墓志銘并序》:“其先著姓帝嚳之苗裔,殷王武丁之后,因號陰氏焉?!卑殃幨险f成是帝嚳之苗裔、在殷商時興起的說法只在敦煌文書中有所出現,其他史書及譜牒材料中皆未見有此說法。然而此說法卻既有譜系材料又有人物記載的證明。
(三)《風俗通·姓氏篇》云:“陰氏,陰康氏之后,周有陰不佞?!薄锻ㄖ尽な献迓浴反笾峦?。
(四)《魏書·氏族略》:“邱穆陵氏代人,孝文改為穆氏,又云陰氏為邱目陵氏?!庇帧锻ㄖ尽な献迓浴罚骸昂笾苜n姓丘屋陰氏,隋復舊姓?!?/p>
從史書和敦煌文獻中可知陰氏起源第四種說法最不可信。
現見于史書的陰氏人物最早為陰兢,《史記·龜策列傳》:“殺周太子歷,囚文王昌,投之石室,將以昔至明。陰兢活之,與之俱亡?!贝送狻洞呵镒髠髯ⅰ酚洠骸瓣幉回詼厝四锨郑抛ⅲ骸回赐醮蠓??!薄爸敯础洞呵铩分艽蠓蛴嘘幚铮幉回幖桑栽诠苄拗啊?。且陰兢必在恭王之前,故若與史書一致則陰氏有可能出自第二種說法。清張澍在《風俗通·姓氏篇》的補注中說:“文王時有陰兢,則謂出陰康氏者是。”則第三種也是可能的,“然不知與管修之陰氏為同族否”。然而史書及敦煌的列傳中則主要提到第一、二種說法,如《后漢書·樊宏陰識列傳》說陰識一支“其先出自管仲”;從《陰府君墓志銘并序》中知陰善雄一支以“帝嚳之苗裔,殷商武丁之后”自稱。
根據以上分析本人以為陰氏最有可能出自第二種說法。然而由于始祖多數不能確指,后輩為光耀門第多茍引先賢、妄相假托,附會之意在所難免,以及后世之冒姓、賜姓等情況的存在,故我在這里對陰氏族源的考查也不過是“要為難曉”“將安所質究”罷了。
從敦煌文獻看敦煌陰氏郡望主要有三種說法:①P4638號《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修功德記》:“……其先源南陽新野人?!盤4640號《陰處士碑稿》大致相同。此說謂陰氏望出南陽。②S2052號《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一卷并序》:“涼州武威郡出六姓:索、石、賈、安、廖、陰。”《太平寰宇記》說“武威郡六姓:賈、陰、索、安、曹、石”。又P2482號《陰府君墓志銘并序》:“府君諱善雄,字良剪,即武威郡貴門之勝族也?!贝苏f謂望出武威。③S2052號《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一卷并序》:“雍州始平郡出四姓:馮、龐、宣、陰?!庇諴3421號《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始平郡出四姓,雍州:馮、龐、宣、陰?!绷硗飧鶕4660《故敦煌陰處士邈真贊并序》:“風云秀士,望重始平?!盤3720號《前敦煌毗尼藏主始平陰律伯真儀贊》:“始平起義,隨官敦煌……”等等,此說認為陰氏望出始平。
從以上可知敦煌陰氏到底望出何處,敦煌文獻也記載不一?,F根據史書及敦煌文獻對提到陰氏郡望的材料作一系統的交代,以便較好地確定敦煌陰氏望出何處。
(一)南陽陰氏
史書中最早提到陰氏里貫或郡望的要以東漢陰識一支為代表。陰識一支通過跟帝室聯姻而成為外戚,從而保持政治優勢。眾所周知光武帝起家于南陽,而陰識一家又是南陽大族,在劉伯升起義兵時“(識)率子弟宗族賓客千余人往詣伯升”,可見陰家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在地方上擁有極大的勢力,而光武帝就是依靠大族建立的東漢政權。作為外戚的陰氏在政治上備受恩寵,陰識被封為陰鄉侯,“及顯宗立為皇太子,以識守執金吾輔導東宮,帝每巡郡國,識常留鎮守京師”。“帝敬重之,常指識以敕戒貴戚,激勵左右焉”。光武對陰識的信任程度可見一斑,其政治影響力也躍然紙上。陰識一支在東漢政權中二人被征為皇后,三人封侯,除追贈及國除者則“陰氏侯者凡四人”。雖然和帝時因巫蠱事件使陰氏遭到沉重打擊,“宗親內外昆弟皆免官歸田里”,然因和熹鄧皇后“母陰氏光烈皇后從弟女也”,從而跟外戚鄧家有連襟關系,故憑借婚姻關系,“永初四年鄧太后詔赦陰氏徙者歸故郡還其資財五百余萬”,從而也就繼續保持強大的政治經濟勢力。從以上分析可以說“陰氏盛于東漢,南陽新野之陰,連姻帝室,簪組相繼”(清張澍《涼州府志備考》),從而保持著大姓雄風。
(二)武威陰氏
西晉末前涼張軌及其子孫據涼州76年,涼州地處武威郡,《還冤記》曰:“張駿(按:張軌孫)據涼州,忌害鎮軍將軍武威陰鑒,以其宗族強大而多功也……逼自殺?!庇帧稌x書·張軌傳》載:“張軌保涼州,陰澹之力,駿以陰氏門宗強盛,惡之,乃逼澹弟鑒令自殺,由是大失人情?!笨芍庤b、陰澹為武威人,且此時陰氏已“門宗強盛”。不過南北朝時期保持高度政治活躍的應以陰仲達支、陰子春支及陰壽支為代表。
(1)陰仲達支?!段簳り幹龠_傳》載:“陰仲達,武威姑臧人。”《晉書·載記》禿發烏孤條載:“陰訓、郭西州之德望。”“西州”即涼州,據以上史書中可知到南涼陰訓時陰氏已成“德望”,在武威有重大勢力,且子孫皆著高官。
(2)陰子春支:《梁書·陰子春傳》有“陰子春……武威姑臧人。晉義熙末,曾祖襲隨宋高祖南遷至南平,因家焉”。從史料看其父陰智伯在劉宋時與劉裕從小就有交情并被委以重任,陰子春更是仕途得意,一直身居高位,其子孫也都在朝做官,可以說是累世仕宦之門。
(3)陰壽一支:《北史·陰壽傳》載:“陰壽字羅云,武威人也。父嵩,周夏州刺史。”從史書記載看陰嵩在兆周就居顯位,陰壽更是以功進上柱國,封趙郡公,贈司空,而具有極高的政治聲譽、政治影響力。其子世師也受蔭做官,并受信任,當唐兵圍城時還固念受隋世恩而拒不投降,陰壽孫陰弘智或因愚忠隋朝或另有政治企圖而勸誘李謀反,史書雖沒記載陰弘智下場如何,但因誘惑李謀反,必也不會逃避懲罰。
從以上分析可見陰氏在南北朝時期通過效忠于不同的政權而始終保持仕宦連續性,積極活躍于政治舞臺之上,發揮著強大的政治影響力。而且從此時期的陰氏列傳人物看,此時陰氏不再以南陽新野自稱,而是代以武威。
這里有必要闡述一下里貫與郡望的區別?!八^郡望,是晉唐特定歷史時期士族這一政治社會運動的產物??ねc里貫有所不同。里貫是某家族某家庭居住生活地,編戶造籍登記處,屬戶籍制度系統??ね麆t一般在某族某家因仕宦等原因遷出本地,進入仕宦地或某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對外仍稱某地人的情況下才出現?!保üh《后唐士族個案研究》)從“晉義熙末,曾祖襲隨宋高祖南遷至南平,因家焉”,知自陰襲起陰子春一支就居住在南平,已屬南平人,然而史書仍記其為“武威姑臧人”,則此時的武威已指郡望,南平則指里貫地。陰仲達支與陰壽支也許屬里貫與郡望合一的情況,但“此種情況,一般在某郡望由于外出者的政治社會活動已經形成,后起留居本地的族人或同姓宗支的人復進入政治社會,榮引本望、夸耀出身時才會發生”(出處同前)。但無論如何此時期陰氏武威郡望已經形成。
(三)始平陰氏
除敦煌文獻外,從史書及譜志材料中,尚未發現有陰氏出自始平望者,也未見過陰氏人物有在始平活動者。按傳統來說,某家族必會榮引一個值得夸耀的出身來標榜自身以示榮耀,對此我們只能推測為在陰綱孫陰常遷徙武威前,已有陰氏族人遷居始平,且當在魏晉南北朝武威郡望形成前??傊计疥幨鲜悄详栃乱耙?,或許因他們無重大政治影響力,故史書不載。
(四)各望間的關系
那么南陽陰氏與始平陰氏、武威陰氏及敦煌陰氏(敦煌陰氏具體內容以后再談)有何關系呢?在《涼州府志備考》中張澍按曰:“陰氏興于東漢,南陽新野之陰,連姻帝室,簪組相繼。吾涼陰氏,乃后漢衛尉陰綱孫常徙居武威姑臧,是固新野之裔也?!蹦详栮幾R一支曾出過二后、四侯,故陰子春支仍是從南陽新野遷徙而來。既然在東漢時陰氏一支就“貴則重族二后,榮則一門四侯”,那為什么南北朝時不以南陽新野為望而以武威為望呢?我認為這主要是受門閥士族的形成過程影響。東漢時期門閥政治初露端倪,此時陰氏作為外戚已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到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又進一步促進了門閥的發展,到南北朝時期最終達到了高峰,而南北朝時期陰氏一支在不同的政權中保持高仕宦率。各政權都曾先后有劃分士庶、定郡姓及其等級的活動,如齊、梁官修《百家譜》,北魏《太和列姓族牒》等,“從法定意義上判定本集團內部高級官員的郡望族姓”(郭鋒《唐代士族個案研究》),想必陰氏也是在定族姓的高峰期,由于得以譜入官修譜書中而擁有了獲得政治承認的郡望即武威望。
從P4638號《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陰處士修功德碑記》中知“其先源南陽新野人也”又其“望重始平”,可知始平陰氏也是“南陽新野之陰”。
我認為武威陰氏及始平陰氏由不同的陰氏分支形成,但他們都是南陽新野之裔,看來陰氏“《千家姓》云南陽族”(陳士云《姓附錄記》)是有一定道理的。
敦煌陰氏如何遷徙而來,史料沒有明確記載,只能從有關人物記載的零星片斷中尋找。《十六國春秋·前涼錄》有“陰澹,敦煌人……武威太守?!稌x書·隱逸》有“張茂時,敦煌太守陰?!睆埫趶堒壷?,可知陰澹先作武威太守后作敦煌太守,又前面提到陰澹弟“武威陰鑒”為武威人,而《前涼錄》說陰澹是敦煌人,或許是因張茂時陰澹作敦煌太守,又值張駿忌害陰氏門宗強盛而殺陰鑒,迫使陰澹居留敦煌遠離政治中心以避免被猜忌,從而后來成了敦煌人,不過此時的敦煌應指里貫而非郡望。等到張天錫時已有敦煌陰據見于記載。可能敦煌陰氏始于陰澹一支。此外有關材料尚未發現,又在敦煌文獻中陰氏絕大多數都以武威望自稱,所以敦煌陰氏起碼有一支源自武威應沒問題。關于始平陰氏與敦煌陰氏的關系有待進一步考察。
總之,由于史料的缺乏我們只能對陰氏的族源與郡望作大致的考定,通過上文分析可知陰氏族源大致有四種說法,但主要是管夷吾之后和殷王武丁之后最有可能,本文認為最可能是武丁之后。陰氏郡望主要提到南陽望、武威望和始平望,本文認為武威望和始平望都源于南陽望,陰氏是從南陽一步步由東向西遷至敦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