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翔
企業投資幾百上千萬元進行一項技術創新,項目進行到快要完成但是還沒有出成果時,另一家企業將該項目主管挖走了……
在我們的企業中,技術知識往往被視為第一要素,管理層總是強調引進最先進的技術設備,而卻無視了人的因素,很多企業缺乏對人力資源的科學高效運作。一些企業往往把員工看作是一種單純的雇用與被雇傭關系,認為我出錢,你出力,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這使管理層與員工之間容易產生隔閡,從而使企業人力資源不能穩定甚至造成流失。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教授魏杰說“誰把人力資本視若打工者,誰必將喪失競爭力”。其實人力作為一種資本,雖沒有出資,但它一般卻相當于企業40%左右的產權。
談到人才,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高層次、高科技方面的專業人士。殊不知我國技術工人已經求大于供,高級技工更成了“稀缺資源”。深圳、珠海等沿海特區的勞務市場出現了10萬元左右年薪聘請高級技師,其年薪高過一般碩士畢業生。人力資源結構上出現的這一現象,是市場對企業片面追求高學歷熱的懲罰性信號。目前我國高級工僅占技工總數的3.5%,這與發達國家同類比例高達30%-40%的水平相距甚遠。工商企業、尤其是制造業的技術結構失調,已經產生令人擔憂的后果:我國企業產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不良產品的經濟損失達到2000億元之巨。入世,高級技工短缺以及由此“木桶效應”而產生的產品質量與新產品開發等問題,勢必愈加突出。
企業有沒有競爭力、競爭力是否能持續,從表面上看表現為產品和市場,但其背后反映的卻是最關鍵的因素——人才競爭力。為此,企業要運作好人力資本:一是企業管理層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這就要求企業要將市場機制作為實現人才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激發人才的創新欲望,激勵人才的創新精神,激活人才的創新潛能,聚集人才的創新優勢,充分發揮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的巨大作用。二是企業管理要體現人本觀念。企業只有尊重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才能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衡量一個企業發達程度,不僅取決于其設備工藝,技術人員素質也至關重要。在以制造精密機械表而聞名的瑞士,無論高科技設備多么先進,卻永遠也不能替代技術工人那雙靈巧的手。三是要充分發揮激勵機制作用。企業把技術、知識、管理等生產要素納入收益分配之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是運作好人力資本的基礎。企業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處理好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的關系,促使人才把個人的事業與企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以激勵員工釋放出最大的潛能。四是企業管理層要善于溝通。創建和諧、寬松、積極向上,具有強大精神凝聚力的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必備的素質,同時也是人才成長、留住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環境。企業管理層只有充分體現對人才的關心、誠心和愛心,才能換取人才對企業的“鐵心”。愿不愿與人合作是一個人具不具備管理者基本素質的問題,而善不善于與人合作則是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問題。五是要舍得在人力資本增值上投入。據有關資料統計,工人文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等級,技術革新者的人數就增加6%。工人提出革新建議一般能降低成本10%—15%,而受過良好教育和培訓的管理人員,因創造和運用現代管理技術,則有可能降低成本30%。美國企業調查統計分析認為,對職工培訓每投入1美元就能得到50美元的經濟收益。所以加強對員工的職業培訓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也是企業人力資本增值保值的有效措施。
現代企業管理的實踐證明,把人力資源作為最好的資本來運作是企業人力資源規劃的關鍵,也是一個企業能否對外發揮最大潛能的關鍵。合理的人才組合可以使人才個體在總體的引導和激勵下釋放出更大的能量,從而產生良好的組織效應,若干個個體的集合就會誕生出驚人的“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