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謙 胡梅林
內蒙古經濟社會的發展經過50多年的奮斗,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與國內發達省市相比,差距還很大,工業化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當前要實現我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保持一個較長的快速增長期,在本世紀頭20年實現GDP翻三番和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目標,就必須加速工業化進程。內蒙古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來完成工業化任務的,是直面信息化浪潮的沖擊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走發達國家工業化發展的老路,也不能只憑經濟規模的疊加,必須另辟蹊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才是內蒙古工業化發展的歷史選擇,也是惠及子孫的戰略性舉措。
一、內蒙古工業化投資建設的現狀
(一)在投資的有力支持下,工業經濟逐步做大做強。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為加快經濟建設步伐,用于支持工業發展的固定資產投資始終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和較高的比例,為內蒙古工業經濟迅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工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做強,已從落后的農牧業地區擺脫出來,建立起以能源,冶金、機械、電子、醫藥、建材以及農畜產品加工業為主的現代工業體系,綜合實力明顯增強。進入新世紀內蒙古工業化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工業投資力度加大,2001年至2003年三年用于工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城鎮以上,下同)分別為14287億元、23101億元和5040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6%、617%和1182%,增幅均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新增了一批生產能力及企業,使工業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總量不斷擴大。2001年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3%,2002年比上年增長131%,2003年比上年增長259%,截至2003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已達1652戶,比2000年增加279戶,比上年增加212戶,新建企業拉動工業增加值增長約6個百分點。
(二)工業內部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制造業迅速發展。過去內蒙古工業投資建設以資源型的采掘工業居多,1994年以后這種局面開始發生變化,采掘工業投資所占比重減小。與此同時,制造業投資逐步增多,所占比重居整個工業投資的第一位。“十五”時期前三年的制造業投資累計達到43868億元,是“九五”時期的兩倍,其中2003年僅一年制造業投資就超過了“九五”時期,高達26245億元,比上年增長1539%。“十五”時期前三年制造業投資占整個工業投資的比重超過“九五”時期,三年分別為51%、448%和521%。
制造業強勁的投資建設步伐,為制造業加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五”時期以來,制造業增加值增幅逐步提高,2001年至2003年全區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73%、165%和329%,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0%、207%和222%。在城鎮單位年末從業人員中從事制造業的人員4497萬人,占總數的184%。
(三)高技術產業建設與發展有了新的突破。2001年至2003年全區用于高技術產業開發建設的投資分別完成投資448億元、874億元和137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倍、95%和574%。其中,醫藥制造業完成投資大幅度提高,由2000年的176億元提高到2003年的1213億元,增長59倍;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幾乎從無到有,完成投資由2000年98萬元到2003年的10383萬元,增長1049倍。截至2003年全區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工業企業67家,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229%和209%,其中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為最多。
我區是高技術產業規模比較小的地區之一,與全國10個高技術產業大省相比差距較大,但是2003年,內蒙古高技術產業增長速度達到421%(90年不變價),高出全國308%的平均水平,在全國居于第三位。
(四)傳統優勢產業得到較快發展。自治區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在加大投資的同時,加大了高新技術的投入和更新改造力度。多年來內蒙古一直將能源工業、冶金工業、建材工業、化學工業、醫藥工業、紡織工業、食品工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加以投資建設。進入新世紀這些優勢產業投資增長強勁,而且僅三年的投資就超過“九五”時期五年的投資。“十五”前三年能源工業累計投資4104億元,年均增長693%,其中電源建設投資占到543%;冶金工業三年累計投資17893億元,年均增長14%;建材工業三年累計投資4537億元,年均增長871%;醫藥制造業三年累計投資2415億元,年均增長904%;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三年累計投資4056億元,年均增長457%;紡織工業三年累計投資1876億元,年均增長284%;食品工業三年累計投資8771億元,年均增長976%。上述幾個行業的投資共占整個工業投資的比重為918%。
自治區通過對這些行業的加速建設,特別是對這些行業的重大工業項目的投資建設以及技術改造,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工業經濟結構、產品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升級。支柱產業進一步發展,以資源優勢的龍頭企業迅速成長并帶動全行業的快速發展,如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乳業,以鄂爾多斯、鹿王為代表的羊絨制品業,享譽全國,市場占有率居第一位。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建材工業工藝裝備水平提高,實現節能降耗,新產品品種不斷增加。二是經濟效益上了一個新臺階。200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2556,比上年提高187點,創歷史最好水平;實現利潤6497億元,增長813%,增幅為近十年最高,其中,傳統優勢產業實現利潤成倍增長。三是優勢產業和一批拳頭產品的生產集中度提高,增強了競爭力,產品質量大大提高,增強了產品出口創匯能力。2003年紡織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427%;乳制品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3%,同比提高55個百分點。
二、工業化進程中投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工業投資不足,制約了工業經濟的發展。投資的增長對經濟的增長具有乘數效應,2003年工業投資比上年成倍增長,但是這僅僅是恢復性增長。追溯到90年代后期,在需求約束的前提下,國家對部分行業實行限產保價,工業投資出現低迷,1998年內蒙古工業投資開始有較大回落,到2001年全區工業投資仍然比1997年的工業投資少,少82%。從三次產業投資增幅來看,第一產業投資2003年比1997年增長26倍,第三產業投資增長55倍,而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3倍,慢于一產和三產的增速。工業投資不足制約了工業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制造業投資下滑,造成自治區經濟與發達省區的差距拉大。制造業投資從1996年開始逐年減少,經過六年到2001年僅比1995年增長57%,特別是更新改造投資不足,造成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競爭力減弱。目前內蒙古同全國一樣進入新的重化工業時期,需要投資高增長的支持。
(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重復建設的現象。重復建設、盲目建設、于環境而不顧的開發建設,非但不能起到乘數效應,還會起到負面效應。在自治區經濟快速發展,收益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受利益的驅動,一些行業出現了盲目跟風,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一些“五小”項目又有所抬頭。有些項目在各種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就上馬,使用落后的生產設備,信息化水平較低,深加工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小,各地區在建設發展上有產業單一,產業雷同等問題的存在。高耗能產業對未來預測不夠,存在著潛在的風險。
(三)制造業信息化水平不高,吸納勞動力能力差。根據《新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的解釋,工業化首先是國民經濟中制造業所占比例的提高,其次是制造業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比例提高。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是加速我區工業化的關鍵。目前我區制造業比重偏小,裝備工業發展緩慢,產品科技含量不高,信息化水平低,導致市場競爭力差,特別是高技術產業規模比較小,其增價值占制造業的比重為53%,居全國第23位,工業整體水平難以得到提高。2003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22%,工業化階段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9-36%,我區與其相比距最高值相差138個百分點。制造業就業人員在下降,2003年城鎮單位中制造業從業人員為4497萬人,比上年減少03萬人,所占比重184%。
(四)城鎮建設緩慢,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度大。內蒙古二元結構問題比較突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一是近兩年自治區城鎮化水平增幅減緩。2003年底全區城鎮化水平在全國31個省市區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9位降到11位。二是城鄉居民的收入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在拉大,就我區而言,城鎮居民收入與農牧民收入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2003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1294元,比上年增長15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26766元,比上年增長87%,兩者增幅相差72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比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高出474528元。三是我區農村牧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方面及為匱乏。用于發展非農業產業的資金不足,而且檔次不高,小城鎮建設步履維艱。據我區農村抽樣調查統計,2003年全區農村牧區投資中用于工業的投資為1052億元,在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隸屬于旗縣級的投資2907億元,占總額的257%,縣域經濟發展嚴重不足。四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隨著農牧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退耕還林、還草戰略的實施,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不斷增加,據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內蒙古農村剩余勞動力總數達185萬人。
三、加快新型工業化投資建設的建議
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特別是加入WTO后,市場競爭國際化并日趨激烈。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本世紀頭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作為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加速工業化進程。
(一)加大工業投資力度,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保持固定資產的快速增長,對擴大經濟總量、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爭取一個較長的快速發展期至關重要。我區是自然資源豐富,資本短缺的地區,加速工業化進程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因此在今后的建設中,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切實改善投資環境,通過各種方式吸引民間資本。
(二)進一步搞好重點工業園區建設。把自治區重點工業園區作為擴大開放的主體,以多種方式引入多元化投資主體。當前世界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地區正在實施產業轉移和資本擴散,自治區要抓住這個機遇,堅定信心,進一步搞好重點工業園區的建設,營造更加完善的軟硬環境,把重點工業園區作為產業轉移的主要陣地,吸引大項目、引進大企業,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和特色主導產品,打造工業聚集發展和招商引資的平臺,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我區工業經濟建設步伐。在引進投資主體時,一是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地區資源優勢,準確定位,突出特色,壯大產業集群。二是把引進大企業作為主攻目標,引進大企業可以解決資金瓶頸問題,還可以起到示范效應,促進和帶動其他投資主體的跟進。三是注重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引入高新技術產業,就意味著區域經濟發展中高技術實力的提高。各地區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把重點工業園區建設成自治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三)重點突破,整體推進。自治區地域遼闊,各地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在工業化進程中不可能齊頭并進,需要講求效率和重點突破,來帶動整體發展。各地區根據本地資源優勢運用高新技術,開發建設一批高起點的重點工業項目,以此為龍頭,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還要重注基礎設施的建設,為重點突破和整個地區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從自治區各區域之間來看,在堅持重點優先的同時,充分兼顧非重點地區的發展,把非均衡發展與全面協調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既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得更快一些,又要幫助其他地區發揮各地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同時,要高度關注貧困地區、邊境地區的發展和政策扶持。
(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把大量剩余勞動力從農牧業、農村牧區中轉移出來痹詡涌旃ひ禱發展的同時,要加快農牧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縣域經濟是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主體,農牧業產業化是發展縣域經濟的突破口。我區是一個農牧業大區,城鄉二元結構特征十分明顯,解決“三農三牧”問題就要從工業化和與之相聯系的城市化中找出路,主要依靠鄉鎮地域內的非農牧企業。要借鑒發達國家和發達省區好的做法,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以“塊”或“帶”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如農產品加工產業帶、乳畜產品加工產業帶、沙產業帶等等,創建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我區101個旗縣市區,擁有豐富的農牧業資源,是發展食品、醫藥等原材料的基地。繼續發揮上個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鄉鎮企業的作用,加快鄉鎮企業體制創新,深化產權制度和經營體制改革,推進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加快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
(五)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內蒙古資源稟賦,人稀地廣,但是工業化過程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排放大量廢棄物,特別是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加大,只有發展循環經濟,才能解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資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發展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發展的反思、否定和創新,是對工業化過程中廢棄物管理戰略轉變的需要,也是產業鏈的有機延伸,對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重要意義。發展循環經濟可從三個層面上實施:一是企業內部做好綠色設計,推廣實施清潔生產,研發運用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加大傳統粗放型企業的技術改造,遵循“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模式進行發展。二是建立共生企業間或產業間的生態工業網絡,建設生態工業園區。通過政府協調和網絡信息,使上下游企業相互溝通,形成良好工業生態鏈。三是建立區域和整個社會的廢棄物回收和再利用體系,發展資源回收利用產業,極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