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麗
一、人力資源問題是一個經濟學的范疇
從西方古典經濟學、現代經濟學到當代經濟學理論發展的軌跡看,早期西方經濟學理論十分強調物質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視人力資源的重要性。20世紀60年代中期,西方經濟學家開始注重人力資源對經濟發展戰略意義的研究,甚至有些人把它看作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西方經濟學家貝克爾由于將經濟學理論應用到人力資本等領域而登上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領獎臺。在貝克爾看來,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其研究方法雖然發端于人類對經濟問題的思考,但卻可以被應用到人文科學的任何一個領域。認為只要一種資源有多種用途,而它本身又是稀缺的,那么,有關這種資源的分配和選擇問題,便可以納入經濟學的范疇,均可以用經濟學的文法加以研究。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將人口資源變為人力資源,再將人力資源變現為人力資本,就必須在人力資源理論的經濟學研究上有所突破和創新。理論上的局限性限制著實踐上的突破,要在人才工作中產生新思路、新舉措、新突破,就必須著力從經濟學的角度,深入研究人力資源的經濟學價值,開辟人事人才研究的嶄新領域。
二、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和實現資本效益的經濟學前提
人力資源理論分為早期人力資源理論和現代人力資源理論。早期人力資源理論及思想在古典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學說已有過表述,馬克思對人力資本思想有過豐富而深刻的論述。而現代人力資源理論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二戰后,西方國家一些大公司認識到對人員的培養能夠有效地增加公司效益。1960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他認為對人力資本投資產生的效益大于對物質資本的投入效益。在這一理論的推動下,又產生了人力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概念。在人力資源理論的基礎上,推進了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
人力資源概念與人力資本概念有所不同。目前,我們可以把人力資源定義為:能夠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社會的勞動人口,是一定范圍內全部社會人口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人的總和。同時,我們還可以把人力資源分為廣義和狹義人力資源,狹義人力資源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適齡人口;廣義人力資源是指勞動適齡人口再加上超過勞動年齡并仍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可見,人力資源的概念中包括人力資源的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人力資本是指凝結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人的能力的總和。人力資本理論認為,這種能力是生產增長的主要因素,是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本。人力資本是與物質資本相對的概念,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只注重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沒有看到人力資本的關鍵作用。上個世紀60年代初出現的人力資本理論把人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看作具有經濟學價值的資本,并且認為人力資本也是通過投資形成的,這就突破了傳統經濟理論對經濟增長因素認識上的局限,肯定了人力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反映了現代經濟發展中科技和教育在人力資本價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現代經濟學認為: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個人利益”;“個人生活權利的擴張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馬克思在談到社會發展動力時也曾經說過:“需要是偉大的動力”;西方經濟學家馬斯洛就是從需求理論出發,對人的不同需求進行了研究,從而提出了人的需求層次論;公共選擇理論從“經濟人”的假設出發,認為自私行為是普遍的,市場經濟是一種能夠成功運作的秩序,自利的個人都能從市場交換中獲利。從以上觀點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再變現為資本效益的原動力,就是以個人利己性需求為前提,其實現途徑就是市場經濟的規則。
三、人力資源潛在的資本效益和人的個性發揮
“人格”一詞是外來語,產生于文藝復興時期,原本的含義是指“每個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狀(或特征)的有機結合,包括遺傳的和反天獲得的成分,人格使一個人區別于他人,并可通過他與環境和社會群體的關系表現出來”。可見,人格并非指的是不講個人的道德品質,而指的是不承認“個人”。即不承認人的獨立存在狀態;并進而抹殺“個人”,即抹殺個人的主體身份、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我國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制約了人們創造性思維、壓抑了人們的個性發揮,進而,制約了人力資源潛在的資本效益的有效發揮,制約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如何創造有利于人的個性發揮的體制空間,使越來越多的人能張揚自我,發揮自身的、內在的潛力,是我們人力資源開發中應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四、人力資源的周期性演變對人力資本的影響
人力資本的存量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們在學習、生產、工作中不斷積累而形成的,因此,人力資本數量存在一個不斷增多的過程。就個體而言,正如人的生命周期有一個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的變化過程,人力資本也表現出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動態變化過程,人力資源的周期性演變,必然對人力資本產生影響,因為知識、技能、體力、健康無時無刻不受到人力資本存量周期的影響,由于人力資本存量周期的影響,必然影響到人力資本質量水平,人力資本存量周期和質量周期的演變,必然影響到人力資本的投資。
可見,人力資源生命周期的演變對人力資本的存量周期和質量周期都是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政府決策部門就應該在政策上進行調整。一是要積極建立終身教育體制,倡導終身教育理念;二是盡快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本市場與人力資本投資市場,使人力資源的資本價值不斷提升,以求更高回報,同時,建立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機制,以降低人力資本的投資風險,完善人力資本市場運行機制;三是盡快建立和完善國家、地方、行業人力資本需求信息預測和發布中心,使人力資本市場成為活的“蓄水池”,使人力資源得以永續利用;四是建立人力資本的價值評估體制,有效保護人力資本的價值得到合理實現。
五、人力資本投資是回報率最大的投資
2002年上海市最大的投資是姚明簽約美國休斯敦火箭隊,4年總價值1780萬美元,而實際身價估計達到18億美元。由此,有些經濟學家提出:現在中國的經濟繼產品經濟、商品經濟、資產經濟之后,現在已經到了需要經營人才的時候了。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資本是一種不同形式的生產要素。資本是一種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一種本身就是經濟產出的耐用投入品”。可見,資本是一種經濟量,資本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經過投資形成的,資本能夠帶來利潤、實現增值。人力資本同樣能夠滿足這些條件。這就引發了人力資本投資和如何引發投資的問題。我國是人力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如何將人力資源變現為人力資本,最根本的手段是培訓教育,而培訓教育最可靠的支撐是投資。如何正確地引發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呢?
(一)要增加對教育的直接投入。增加教育投入的最好辦法是,改變現有對教育投入的方法,因為目前我國對教育的投入還重在“人頭費”的支付,致使教育投入的回報率低下,教育成本不斷加大,同時,由于大部分的教育投入是來自于地方財政,從而形成地區間教育投入的貧富不均、人力資本擁有程度的不均和教育投入回報率的不均。改變目前狀況的辦法。一是要破除體制性障礙,將政府對教育“人頭費”的支出,變為激勵性質的財政投入。尤其是面對社會對教育需求的不斷加大和政府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矛盾,以教育體制改革為契機,重新確定中小學、高校和職業教育學校不同的經費投入辦法,從而,提高教育經費的投入效益。二是要改變單一由政府投入教育的方式,鼓勵民間資本和個人資本積極投資于教育,這就必須從制度建設入手,提高教育投入的回報率,優化投資的制度環境。三是要實行教育經費的國家統籌,尤其是對中小學和偏遠地區的教育經費,要在對學校合理調整、合理布局的基礎上,由國家一統到底。
(二)要提高對培訓的現期支出。西方經濟學家貝克爾曾說:“培訓會增加現期的支出,減少現期的收益,但是,如果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未來的收益,或者大幅度地降低未來的支出,企業就樂于提供這種培訓”。可見,提高投資回報率是引發投資的關鍵所在。國家要制定和實施積極的人力資源開發與人力資本有效積累適度優先的戰略,從宏觀上引導投資趨向。要加快經濟體制轉軌力度,加快私有經濟的發展,破除一切對私有經濟不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界限,使私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下合理競爭。要建立和健全人力資本市場,推進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合理定價,從而,引導個人按照市場需求投資于培訓,實現自主、自愿、自助方式的人力資本投資。要開放人力資本投資、融資市場,拓寬人力資本投資、融資渠道,建立人力資本投資的風險機制。要加強政府對人力資本的宏觀調控力度,消除地區工資福利和受教育機會所帶來的差異,制定和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體制,有效保護私有財產和個人的知識產權。
(三)要制定經濟有效增長政策。詹姆斯·海克曼在研究中國人力資本問題時曾說:鼓勵人力資本投資,可以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他認為:在中國,鼓勵人力資本投資可以降低政府直接成本、可以使地區間人力資本的回報率與物質資本的回報率相等、可以促進產業和大學的聯系與合作。這些正是我們的政府想通過改革實現的目標,因為,改革開放20多年,我們逐步認識到人力資本在與高科技物質資本相結合時,具有異常重要的價值,而目前,由于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配置發生了傾斜,不但沒使物質資本產生效益,反而破壞了物質資本投入戰略的整體進程,同時,也造成了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的極大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