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繼順 烏日根
現階段農民增收困難,是農業和農村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實反映,也是城鄉二元結構長期積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農產品市場約束日益增強,農民收入來源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采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的轉變。
實現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不容忽視。
一、農村教育的現狀
(一)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0%,人口素質低,文盲和半文盲占219億,在農村就業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學文化程度者占372%,每萬人大學生數為4%,平均文化程度為4年;這種狀況是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制約因素。以我國經濟發達的浙江省為例,161364萬18—45歲的青壯年勞動者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的占742%(這部分勞動者從農業轉移出去的人數量最多),其中18—25歲的勞動者平均受教育834年,7408%的人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是全部勞動者中受教育年限最長的。而46歲以上的中老年勞動者中,3542%的人為文盲或認字很少,這部分人將長期留在農業生產中。
(二)目前農村教育面臨的最主要困難是教育不公平問題。城市居民除了承擔自己子女的雜費和其他學校收費以外,就不再直接承擔任何其他費用,而且非在校學生父母的納稅人也不再直接承擔任何義務教育費用。但是在農村,除了學生家長必須繳納學校雜費等,所有的農村人口還要以農村教育費附加和教育捐集資等形式負擔義務教育的費用,而這幾種資金是農村學?;ê凸媒涃M的主要來源。
(三)大、中城市與縣、鄉鎮、村之間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條件懸殊,同時又因為農村學校教師工資欠發情況相當嚴重,即使是在中央三令五申予以制止情況下仍未得到根本解決。造成教師逐級向上流動,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師,又由于教育經費短缺,地方政府和農村中、小學寧愿用代課教師而不用師范學校的畢業生。
(四)最近3年,“教育亂收費”一再蟬聯“價格投訴冠軍”。權威人士指出,亂收費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形同虛設。法律規定的9年義務教育,在2003年已危及中國超過3億兒童和他們的家庭利益。廣東省價格監測中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就當前教育收費水平而言,廣大農民等弱勢群體均表示“吃力”。根據家庭的收入情況,將近50%的受訪者表示“有些吃力”或“非常吃力”,有42%的受訪者甚至認為“完全承受不起”。
(五)目前,我國的戶籍制度把全國人民分成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進城的農民不能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就業和子女教育的權利,難于落地生根。
所以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村人力資產存量絕對很低,以小學為主,其次是初中文化,與城鎮及其他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相比,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的不足就更為顯著。
二、農村教育現狀的負面影響
我國農村大約有2億多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構成“民工潮”大軍的農村勞動力也有近7千萬人。能否順利地移出農村剩余勞動力是關系農民增收是否能實現的關鍵問題。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需要農民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隨著國企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當前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城市出現大量失業勞動力,但同時某些專業的人才和熟練工人仍很缺乏。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沒有素質的提高,農民進城選擇合適的工作將越來越困難。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消化器官”的鄉鎮企業,由于各種原因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所放慢,甚至出現倒退現象。目前進城務工人員大多只能干些粗、重、臟、累的工作,甚至連這樣的工作也找不到。據有關部門對我國30個?。ㄊ?、自治區)的10345個村的調查,在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6%,小學文化程度的占29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1%,高中程度的占1310%,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僅占27%。目前的農村教育狀況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農民增收就無從談起。
三、解決農村教育現狀的對策
(一)大力提高對農村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發展職業教育培訓,切實保障進城農民的權益
為了做好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一是要將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納入各級公共財政的支持范圍,建立“政府主導、多方籌集”的投入機制。二是把滿足市場需求作為出發點,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三是積極探索新的培訓方式。要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鼓勵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用人單位開展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為提高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訓效果,應由農民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和培訓時間,政府對接受培訓的農民給予一定的補貼和資助。要防止和糾正各種強制農民參加有償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的錯誤做法。
(二)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
目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主要來自農村的稅費,不足之數由上級政府撥款補助。但是,這幾年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各地經常有挪用教育經費、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的情形,非常不利于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根據粗略的估計和測算:農村義務教育支出中最重要的是教師工資的費用。現在中國農村的小學教師有380萬人,如果中央政府能夠保證這些教師每月500元的收入,即一年6000元,那么需要經費232億人民幣。每月500元工資在東部發達地區可能不夠,需要東部發達地區的政府再補貼一點;在中西部地區每月500元的工資基本能夠穩定小學教師隊伍。全國農村地區的中學教師有223萬人,如果中央政府財政保證每月800元的收入,這個工資水平在中西部地區應該能夠穩定教師隊伍了,東部地區同樣需要地方政府再補貼一點,總的費用是214億人民幣。兩項加起來是446億人民幣。2002年中央和地方合起來的全國財政總收入是18913億人民幣,446億只占到23%,財政上是能夠承擔得起的。即使這筆費用全部由中央政府承擔,2002年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是10390億人民幣,也只占到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43%,也是中央政府承擔得起的,因此由中央落實義務教育的精神,用中央財政來支付義務教育中最大的一筆即教師費用,是完全可行的。做到這一點,才是名正言順的義務教育,才能夠穩定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師隊伍。
(三)解決進城農民子女的公平受教育問題
目前我國的制度把全國人民分成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在大量農民擁入城市的趨勢下,目前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制度存在明顯缺陷。實際上,相當一部分流動人口已經在暫住地扎下根來,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常住居民,但仍不能享受本地居民的權利。在外來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地政府城市發展規劃和社會各種公共服務規劃并沒有考慮這部分人的存在和需要,對這些人的社會管理費用也沒有包括在政府的正常財政預算中,普遍的做法是依靠向外來人員收取各種費用。以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為例,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資料,我國流動兒童的規模已達2000萬人。由于義務教育體制的城鄉分割,在多數城市,農民工子女入學仍然要比城鎮戶口孩子入學多交“借讀費”(或稱義務教育補充基金)。在農民工居住較多的城鄉結合部,公辦學校增加公共教育經費沒有正規渠道,影響了對民工子女的吸納。因而很多外出的農民工把子女留在流出地,即在農村地區接受義務教育。但是,一個勞動力的工作所得,包括貨幣和其他福利,應該包含其自身的生活基金,以及自身與子女的發展基金。勞動力流動到城市里,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拿到的是貨幣工資,對流入地的經濟發展和政府的財稅收入做了貢獻,因此流入地政府應該為其子女提供和在當地工作的有戶口的居民的子女同樣的義務教育。農村勞動力轉移出來以后,對流出地的經濟發展和當地政府的稅收已經沒有直接的貢獻,其子女留在農村接受義務教育,流出地的政府和留下來的農民就要承擔起這些外出勞動力的子女義務教育的費用。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來看,等于是流出地的農村在補貼流入的城市的發展。在這種體制之下,轉移出來的農民如果將子女留在農村地區受教育,將成為造成城鄉差距擴大的因素之一;如果農民工的子女伴隨父母進入城市,但是付不起教育費用而失學,這些子女長大后絕大部分會留在城市就業,將來就會降低城市勞動力的整體水平。不利于整體經濟的發展。根據中央1號文件的精神,大中城市可以從各城市的實際承受能力出發,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也應保證進城農民工子女公平受教育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