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的現代女性熱衷于去美容院“改頭換面”,然而,你想過美容業中可能存在的謊言嗎?
一是關于化妝品的“謊言”。
一些美容院使用的相當一部分化妝品來路不明,據一位以前從事美容院工作的女士透露,大部分美容院的化妝品是在市場上批量購買的由地下工廠生產的“三無”產品,像洗發水,在市場上15元可買到10斤,灌到新的“海飛絲”、“肥料”等瓶子里便身價大增,還可反復使用。而200元一大桶的護膚膏則可為幾十位顧客做美容,消費者則被蒙在鼓里。
曾在廣州市區一家知名度較高的美容院打工的陳小姐告訴記者,她的老板開始先在面膜藥粉內摻面粉,將一份用量變成兩份用,后來就干脆用名牌產品的瓶子裝劣質產品。只要顧客不出現過敏反應,一般不會被發現。
為了降低支出成本,個別利欲熏心的美容院將劣質護膚品放入印滿外文的包裝,搖身一變成了“進口”名牌化妝品,而且美容院里幾乎所有的美容品都沒有明碼標價,美容院說多少就是多少,一些所謂的進口高檔商品,全憑美容師一張嘴介紹,沒有中文說明,也沒有價格比較,使你無從判別到底質量如何、是否可靠。
據調查,美容院中相當一部分化妝品包裝上未注明生產日期及保質期,即使有一部分產品標明了保質期卻是早已過期,這時有的美容院便會在過期產品上貼上新的生產日期標簽,繼續賣給消費者。
“一次便祛斑,無效退錢”,有些美容院為了拉攏顧客,常常向消費者推薦各種各樣的化妝品,并極力宣傳其神奇效果。如果你沒多加考慮就相信了,那么美容受損的危險也許就近在眼前了。一位知情人透露說,美容師收入的一小部分來自老板支付的基本工資,大部分則靠從消費者付出的美容服務費用中按比例抽取提成。為了獲得高額報酬,不少美容師就想方設法地讓消費者接受更多的美容服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夸大宣傳,強行推薦化妝品。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些都是美容院慣用的伎倆。至于那些用于祛斑、防曬、減肥、染發、脫毛、豐胸等有著特殊功效的化妝品,不少美容院在推銷時根本拿不出衛生部出具的特殊用途化妝品批準文號。
二是關于功效的“謊言”。
當前美容市場魚龍混雜,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所謂的“美容師”有的從未接受過正規的技能培訓,只在美容院當了幾天小工,然后“迫不及待”地跳槽到另一家美容院搖身一變成了“美容師”。消費者接受這些“美容師”們提供的服務后,輕則皮膚過敏、長斑,重則毀容。
消費者孔女士到某美容院接受洗眉服務,美容師沒有把原來紋的洗凈就又為其紋了新眉,結果孔女士的臉上出現了三道眉。李女士到某美容院割雙眼皮,不料第一次手術就不成功,隨后返工5次,臉上非但沒有出現美麗的雙眼皮,卻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減肥心切的消費者唐某在街上看到一則廣告上寫著“到某減肥中心減肥,10天減6斤,30天減20斤,無效退款”等內容,于是她來到減肥中心。服務員在做了一番熱情宣傳后,唐便花了600元買了一張減肥卡。然而令唐某沒想到的是,做了24次減肥,竟一斤未減,對此減肥中心的服務員卻解釋為“局部瘦身不減體重”。此時唐某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而要求減肥中心退款卻遭到了拒絕。
三是關于會員卡的“謊言”。
一些美容店為招攬顧客,私下印制各種“優惠卡”、“打折卡”、“分期消費卡”,冠以長期消費價格從優的名義,以不同的價格向消費者銷售。但是,消費者在消費時卻發現,消費卡上并未注明所用商品的質量、價格以及使用期限,所以當顧客要求服務或退卡時就全憑經營者的意愿了。
李小姐在一家美容店花600元買了一張“優惠卡”,可到該店第4次消費時,便被告知卡上的錢已用完。經仔細核對發現其所銷售的美容商品價格與正常的售價完全一樣,并未體現出什么“優惠”。劉女士在一家美容院辦理一張按摩卡,才使用兩次,美容院就以無按摩師為由,拒絕繼續提供服務,讓消費者把卡里剩下的款項轉作其他美容項目,否則余款不予退還。
還有少數美容院悄無聲息的“遷址、撤消”,使得消費者辦理的美容卡無法繼續使用。由于消費者辦理美容卡時多不索取發票,一旦發生糾紛,因沒有明確的被訴方,行政機關、消協也無法受理,消費者只能自認倒霉。王小姐花了640元在一家美容連鎖店辦了會員卡,本來能做10次美容,可只做了4次,該店沒打招呼就突然“蒸發”了。
專家提醒:
需要去美容院做美容的消費者,請盡量找信譽好,名氣、規模比較大的品牌店,對于那些不大不小的美容院,消費者則要多留個心眼。對美容院打出的各種各樣的“優惠”招牌,消費者也不要經不住誘惑就輕易相信,謹防上當。
在美容院中美容師為您使用化妝品和推薦您購買化妝品時,最好事先確定一下產品是否正規。對此,國家規定,普通化妝品要有生產許可證,進口化妝品要有衛生部批件,而植發、美白、染發燙發、脫毛、美乳、除臭、祛斑、防曬八大類特殊化妝品則要同時具備衛生許可證和衛生部的特殊批件。為確認美容院出示的許可證、批件是否真實,消費者可將其批號到頒發證件的部門網站或者通過打電話進行查證。還要辨清化妝品生產日期,注意檢查內外包裝上的生產日期是否一致,是否已過期變質。特別是進口化妝品,它們中大多數采用的生產日期標注法都不是“年/月/日”,而是以特定的字母或者數字組合來表示,例如某品牌的批號為XW123,即為2001年第123天出廠。對于這些進口產品,消費者不要輕易相信包裝上的中文生產日期。而像“XW”即代表2001年生產的信息,消費者也可以到生產廠家的網站上進行查詢。
消費者使用化妝品之前必須盡可能地了解產品成分,選擇適合自己膚質的化妝品,同時這也是對自己負責。否則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甚至不必要的毀容糾紛。比如敏感性皮膚,就不能使用含有果酸類或香料、防腐劑等對皮膚有刺激成分的化妝品,還要盡量少用美白產品。另外,當對自己的膚質或化妝品的成分并不清楚時,可以先涂一點在耳后或者手腕內側試一下,如果有過敏反應,馬上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