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亦忠
猴年即將過去,關于猴年的話題早已由盛而衰,乃至銷聲匿跡。但似乎有一個關于猴的沉重話題,議論者始終很少,那就是猴的瀕臨滅絕。最近我看到了一些資料,產生了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禁不住重提猴的話題,名日“猴殤”。
沃爾什的警告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學家P·沃爾什教授率領的考察隊于1998年至2002年對類人猿的主要棲息地西非加蓬和剛果(布)原始森林的黑猩猩和大猩猩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這兩種靈長類的洞穴數量在過去的20年中銳減過半,少了56%。據他們推測,如果照此速度發展下去的話,30年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數量將再減少80%,從而使這兩種物種瀕臨滅絕!
問題的嚴重性還遠不只是黑猩猩和大猩猩,幾乎世界各地的靈長類動物都將面臨滅頂之災。目前,國際物種保護委員會以及其他一些國際動物保護組織共同起草了一份世界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的名單,總數竟達25種之多。它們的種群數多者幾百上千只,少者僅存幾十只,其中,現存數量最少的當數生活在中國海南島的海南長臂猿,僅有20多只;其次,是生活在越南的灰腿白臀葉猴、越南金絲猴和達氏葉猴,以及生活在尼日利亞和喀麥隆的大猩猩,它們也只有100只到200只。像巴西的北方蛛猴,剛果一帶的山地大猩猩,也都只有300來只。如此多的靈長類動物的種群數已處于岌岌可危的境地。難道作為靈長目之首的人類還不心急如焚,引起高度警覺嗎?
同命相憐的憂傷
也許我們已經聽慣了物種滅絕的消息,習以為常了,因為當今世界每天都有約100種物種在滅絕。根據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進化論法則,老的物種的消亡,新的物種的出現,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但專家們卻嚴正警告我們,現在出現的物種滅絕遠遠超出正常物種動態平衡下的物種消亡,而且已經危及地球上的頂級動物靈長類。在進入21世紀之前的2000年中,還沒有一種靈長類動物滅絕過,而恰恰在剛剛跨入21世紀之時,就有一種名叫非洲疣猴的靈長類動物滅絕了。這說明物種滅絕現象已經擴展到了適應力最強、最有智慧的高級動物,我們人類最親近的同類——猴子了。
人們一般所說的猴子,是泛指學名為靈長目類的最高等的哺乳動物,又分為狐猴亞目(包括狐猴、懶猴、眼鏡猴等)與人猿目(包括各種猿猴、猩猩和人類)。早在1個半世紀前的1859年,英國博學家達爾文發表了煌煌巨著《物種起源》,它闡明了人類在動物界中的位置及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依據,得出了人類起源于古猿的結論。此后,由猿到人的進化線索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到了現代,分子生物學家們用DNA生物分子比較法對人類、黑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猴等的DNA分子進行了分析比較,發現人與黑猩猩、大猩猩之間的差異僅為1.9%,這從分子水平上進一步證明猿猴是人類最親近的近親。現在猿猴瀕臨滅絕,任其發展下去,人類的消亡還會遠嗎?
時不我待的反思
要真正認清猿猴滅絕的嚴重性以及與人類的關系,還得從生物多樣性說起。
何謂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就是指一個地域內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總和。由此可見,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首先,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所必需的食物、纖維、藥物資源、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原生資源;第二,生物多樣性是維持地球生物圈生命系統正常功能的必要前提。如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生物能,成為生物圈的生命基礎;通過食物鏈物質和能量的流動,保持地球上水、氧、碳、氮、磷等幾十種元素和物質的循環與平衡,創造和維持地球上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第三,生物多樣性還具有巨大的潛在的科學價值。實際上盡管今天科學技術發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但人類對自然界的了解還是遠遠不夠的。就昆蟲而言,人類大約只識別其中的3%,植物也還有1/3是不了解的,即便是人類研究最多的脊柱動物,也還有1/10尚未被人們所知曉。就拿靈長類動物來說吧,人類對它們的了解根本談不上深入、全面。有科學家預測,也許在靈長類動物身上就蘊涵著人類進化新的重要線索,甚至可以從中找到治療艾滋病、戰勝癌癥、征服SARS的寶貴線索。僅就生物遺傳多樣性一項,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無論是傳統育種還是遺傳工程育種,都是以現有生物的基因作為資源的。袁隆平院士名揚世界的雜交稻就是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來的。許多轉基因作物都是以天然物種為基礎的。合成青霉素及其各種各樣的類似物、衍生物也都是以天然青霉素為模板的。總之,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具有巨大的社會、經濟、環境生態和文化等多重價值。
但是,生物多樣性當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正在進入7000萬年前以恐龍代表的物種大滅絕后的又一次滅絕,即第6次大滅絕,其滅絕的速度和規模遠遠超過前面5次,而這次滅絕與以往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天災,而是人禍造成的。由于人類盲目追求自身眼前的利益,陶醉于主宰萬物、征服自然的成就,以及出于傲慢與無知,在近200年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使大自然花費億萬年才造就的生物多樣性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地球誕生至今已有45億年,地球上出現生命也有35億年,而生命的進化由猿到人花費了500萬-1000萬年,現代人的出現距今才5萬年,而人類成為地球上的優勢物種還不足1萬年。可是,在過去的2000年中,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也隨之加劇。就拿人類對物種狀況了解較多的鳥類來說吧,目前已有1/4的鳥類滅絕。時至今日,有20%的魚類、18%的哺乳動物、11%的鳥類、8%的陸生植物都瀕臨滅絕。而這種滅絕的速度相對于生命演化35億年的歷史,真可謂是一瞬間。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即地球環境生態的保護已成為擺在人類面前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時不我待,十萬火急。盡管我們現在還很難回答有關生物多樣性的許多問題,但生物多樣性是不可逆的,沒有生物多樣性,人類就無法生存,這是不爭的硬道理。我們必須盡快喚醒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良知和責任感,加快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和保護。正如一位科學家所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有時間限制的。我們可以晚一點到太空去遨游,我們可以晚一點克隆這樣那樣的動物,我們可以晚一點實現生活的全面智能化,然而,我們卻不能在生物多樣性喪失殆盡之后才去研究它、保護它。否則,人類等不到解決全球環境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那一天,自己就可能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