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佩茹
造成目前信用缺失的原因
1、信息的不對稱。信用問題的產生源于信息不對稱,實際上是一種機會主義行為,也就是欺詐性地追求自利。從這個角度來說,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是相互加強的,換言之,信用缺失很容易陷入制度經濟學上有名的“鎖入效應”。這就是關于斯密的經濟學假說,認為經紀人都是“自利的”,但是斯密那里經紀人為了“自利”卻未必會損人,相反還能在“利己”的同時“利他”,威廉姆森的“機會主義假說”也認為:在只要有可能的情況下,經紀人為了自己受益最大化,就不惜一切代價,即經紀人呈現機會主義特征,而只有在機會主義不對稱的時候,這種機會主義行為才最有可能得逞,導致交易雙方對真實情況把握不一致,因此,我們總會懷疑對方。
2、社會普遍缺乏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規范。雖然誠實守信始終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倍受推崇的美德。但是,由于我國近代市場經濟發育不充分,信用經濟發育較晚,市場信用交易不發達,建國后又長期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真正的社會信用關系十分淡薄。銀行與企業的關系并非是嚴格意義上的信用關系,而只是完成財政撥款的一種出納形式。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消費者個人,都普遍缺乏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觀念的培養。加上國家信用管理體系不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失信懲罰機制不健全,導致社會上信用缺失行為盛行,不講信用的企業照樣可以生存和發展,坑蒙詐騙者也有一定的市場。
3.信用問題的產生是由于非正式制度不具有自我實施的性質。制度經濟學表明,如果一種機制為了達到某種社會目標被設計出來卻無法自我實施,那么就需要附加一種額外的實施機制,這樣才能改變博弈形式,從而改變后果函數。之所以要附加這種額外的實施機制,無非是為了讓失信者的外部性內部化,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一人做事一人當”。中國需要探索并建立與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信用體系和信用制度,政府作為強制性制度變遷的主體在這方面作出一些努力可以說是正當其時。
4.體制的原因。信用問題大量發生在國有企業之間和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之間,是有其體制原因的。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一方面經濟中借貸行為大量發生,另一方面作為借貸主體的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又沒有成為產權明晰的企業。由于產權不明晰,很多國有企業的管理者認為,企業、銀行都是國家的,欠的都是國家的錢,這是導致欠債不還的重要原因。
5.制度的原因。信用缺失更重要的原因來自于制度缺陷。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和法制經濟,社會運行的基礎之一就是信用體系。相對于資金和人才來講,我們更缺乏的是制度。信用缺失本質上是侵害對方權益或財產權利的行為。而交易的本質是互利互惠。所以我們說沒有信用,就沒有交換、沒有市場,經濟活動就難以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無法存在。與此不相適應的是,在經濟運行中,社會信用不足,或者說社會信用紊亂的狀況正一步步危及整個社會。廣信事件、鄭百文事件等等,警鐘已一次次向人們敲響。
但是,由于目前我國的信用體系還不完善,違約不能得到懲處,有時雖然受到懲處但所付出的成本很小。這樣等于助長了不講信用行為的存在。如何用法律保護契約關系?如何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其執行主體是否應當是政府?如何將信用制度的建立提上日程?這一系列的問題必須盡快提上日程。
6.缺少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和獨立的資信評估機構。沒有完善的市場經濟就很難有完善的市場信用體系。雖然兩者相輔相成,但起決定作用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我國的信用體系,必須要更加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將會更加完善,同時,外國公司的進入將有助于提升我國的信用意識。
目前,中國的許多信用評估機構依附于政府某個部門,缺少獨立的權威的信用評估機構,更不要說建立全國性的信用評估網絡體系。因此,擺脫政府干預,允許自由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讓信用評估機構相互競爭,在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
解決信用缺失問題須采取的措施
1、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提高全民的道德修養和信用意識。為了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必須從消費者利益出發,一方面要加強宣傳,造就誠實守信的社會秩序,養成重合同、守信譽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要通過信用機制的實際運行,使消費者切實意識到信用是財富,自覺樹立公平競爭、誠信為本、互惠互利的價值觀,從而引導個人信用的良性循環。
2、建立個人信用制度所必備的法制化環境。加強立法建設,建立公開、透明的司法制度,以法律作為社會信用恢復重建的堅強后盾。法制建設是信用建設的基礎和保障,信用建設是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倡導司法公正,肅清司法機關的腐敗,用法律手段恢復市場交易的信用秩序。
3、嚴厲制裁逃賴債行為,提高失信成本。社會各界要通過法律手段及制度建設,聯手打擊逃賴債行為,加大對失信者的制裁力度。如美國有一個為全美80%的銀行分支機構提供服務的全國性數據庫Chexsystems,這就是美國金融界赫赫有名的“黑名單”。使用該數據庫的大多數銀行一旦發現某人有信用問題,就將拒絕為其開立支票戶。而在銀行信用高度發達的美國,失去了銀行的信任和支持將會寸步難行。
4、進一步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構建合理的產權制度。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信用的體制保障。要通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解決國家股的產權主體問題,改變國家股過于集中、有名無實的現狀,鼓勵多種經濟成分的發展,培育多種形式的持股主體,不同經濟成分之間應該是平等的關系,要給予相同的待遇,都要按商業化的原則運作,激發管理人和經營者積極進取的理性,培育誠實守信的良好品德。
5、加快社會信用評價體系的建設。目前一些商業銀行對客戶的信用進行等級評定,這雖然對完善本行的信貸管理,提高信貸質量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評價方法不盡科學,手段簡單,范圍狹窄,僅僅局限于本區域的信貸業務,不具備社會服務性和權威性。因此,應當通過立法,制定一套科學完整的社會評價方法,并由獨立的評價機構來組織進行。這一體系應面向全社會提供信息服務。
6、重復博弈可以很好的解決失信問題。博弈論認為交易雙方達成某種契約,但未必能保證契約得到遵守,當其中任何一方首先毀約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收益時,他就會選擇毀約,因此必須找到某種方法使交易雙方能守約。這種方法就是能將一次博弈變成多次博弈,當雙方不再是一次性交易時,如果在第一次交易過程中欺騙了我,那么,我可以在以后的更多次交易中增加你的成本。總之,只要以后我們還有打交道的可能性,我就有辦法使你不敢擅自毀約。
因此,只要重復博弈存在,賣假的再也不敢賣假。并非他們自己天然的講信用,相反,只要有可能他們甚至也會通過“作假”,這樣的損人行為使自己賺更多的錢。但因為一方面他們害怕一旦賣假后,在以后的“打交道”中被買者造成更大的成本,得不償失;另一方面他們也想通過“賣真”后長期“打交道”,使自己獲得了更長期的穩定的利潤,因而,他們不敢造假。
(作者單位:陜西省信息產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