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在國際上一般認為商品的生產銷售和資源的調配如果完全由國家控制的部門通過計劃實現的,而不是通過市場的自然調節,這樣的國家就被認為是非市場經濟國家(主要指計劃經濟國家)。關貿總協定第六條以及《反傾銷規則》對非市場經濟國家沒有做出任何指導性的界定,也沒有任何關于這類國家的特殊的規定。只在對第六條的解釋性的注解中作了相應的解釋,認為對“來自貿易完全由國家壟斷或實質上由國家完全壟斷的進口產品,以及當地價格由政府制定那些國家,在進行價格比較時,存在著特殊的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口方必然會考慮到和這些國家的國內價格進行嚴格的比較是不適合的。”而WTO的的其它協定也沒有關于“非市場經濟”概念的定義,各成員國的規定也不統一。這使得一些國家將非市場經濟國家等同于中央計劃經濟國家,甚至直接等同于社會主義制度國家。
美國反傾銷規則中對非市場經濟做了這樣的規定:“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是指由美國商業部確定的那些不按成本和價格結構的市場原則運作,商品在該國的銷售不能反映其公平價值的國家。”商業部在判定一個國家是否是非市場經濟國家時,通常要考慮到以下因素:(1)貨幣的自由兌換程度;(2)企業與勞工通過自由談判確定工資率的程度;(3)外資企業獲準在國內開辦合營企業或進行其它投資的程度;(4)政府對企業價格、產量決定等的控制程度;(5)政府對生產資料、企業決策的控制程度。而歐共體反傾銷法沒有對如何界定非市場經濟制定標準,而是采取列舉的方式,將一些國家列入到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名單當中。對于市場經濟國家和非市場經濟的國家的界定,決定了在確定是否存在傾銷時,兩者的正常價值的計算是不一樣的。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歐貿易飛速增長,歐共體內部對個別待遇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歐共體又開始恢復對中國企業個別待遇的要求進行審查。1996年,歐委會制定了明確的審查準則,主要是:(1)多數股份是由純粹的私營公司持有的。在董事會任職或擔任主要管理職務的政府官員必須是明顯的少數,或者必須證明該公司依然充分獨立,不受國家干預。公司由外國投資者控制是獨立的一個證據。(2)公司應在整體上完全控制其原材料的供給和投入;(3)對于全資、部分外資公司或合資企業,出口商可自由匯出資金和利潤,投資的資金也可以撤回(這一點適用于合資企業這樣的外國投資)。(4)出口商可自由決定出口價格和數量以及產品銷售的條件。(5)貨幣兌換匯率的變化由市場決定。除此之外,歐委會還可以考慮其它一些因素,如公司建設所使用的土地必須是以市場經濟條件下可比的價格向政府租用的,或者是在商業的基礎上購買的;公司有權雇用和辭退職員,有權確定工資;設備的供應是以合同為基礎的。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摒棄了計劃經濟模式,建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在國家計委公布的《中央定價目錄》中,107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徹底放開,由中央定價的僅有13種商品或服務。針對這一情況,1998年,歐共體對適用于某些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反傾銷制度作了修正。修正案將中國和俄羅斯從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名單中去除,還引入了逐例審查的方式。俄羅斯和中國的出口商可據此申請市場待遇。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后,正常價值將像市場經濟國家一樣加以確定。但是替代國方式仍被保留下來。這就導致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歐共體將中國企業分為兩類,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營的企業和在“非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營的企業。對前者,歐共體在確定其產品是否傾銷時,將以其國內銷售價格為依據,計算其“正常價值”,并同向歐共體國家的出口價格相比較,從而決定企業是否傾銷;對后者,歐共體則沿用過去的政策,即套用“市場經濟第三國”(替代國)的價格來衡量產品的“正常價值”。
應當注意的是,改變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是歐共體對華反傾銷政策的一個重大變化,但主要是一種法律形式或名義上的變化。對于中國來說,仍然處在既不屬于“市場經濟國家”又不屬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灰色地帶”。從這個大前提出發,歐共體假定所有中國企業都不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作。其中的核心內容是不能由政府干預。實踐表明,一個企業不論其性質如何,只要從國有企業購買了一些原材料,那么這個企業就同“政府干預”沾邊了,就會被歐共體認定不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生產,因而也就不可能獲得市場經濟地位。這種推論實際上排除了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行的可能,不僅理論上站不住腳,而且也不符合實際。對于中國出口商來說,在反傾銷訴訟中,并不能夠直接獲得市場經濟待遇,而需要通過個別授予的方式。在中國的入世議定書第15條中,假定我國在加入WTO起的十五年之內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除非有明確的反面證據證明市場經濟情況的存在。這條原則也分別存在于中國與歐共體及美國等國家簽署的入世承諾書當中。該假定條款加重了中國企業在國外反傾銷案件中所承擔的舉證責任。在其終止之前,中國出口商在反傾銷調查當中,負有證明被調查產業的制造、生產和銷售滿足市場經濟條件的義務。
另一方面,近幾年中國出口商應訴反傾銷調查的比率比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經常出現由行業商會統一協調反傾銷應訴這一做法,無形中給歐委會造成中國出口企業相互通氣,價格和成本也是互通的印象,更容易被征收單一的反傾銷稅。2000年8月的彩電案中,多家中國彩電廠商宣布聯合應訴歐共體的反傾銷。當時有人認為,這意味著中國彩電業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終于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來自歐共體的態度則是“應訴方式早已過時”。歐共體一位官員說:“如果連‘個別律師都沒有,怎么能得到個別待遇呢?”應訴的彩電企業大多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本身就是歐共體反傾銷打擊的主要對象。這樣的聯合,不僅無助于得到市場經濟地位的待遇,反而使人懷疑其中有“非市場”的因素。
前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局長王世春在首屆歐中反傾銷論壇上說:“歐盟現行的對華反傾銷政策及其做法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中國的現實,中國政府敦促歐盟能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客觀評價中國現在的市場經濟環境,…在對華反傾銷政策方面做出積極的回應。”與此同時,中國于2000年1月宣布取消對私營經濟發展的限制,受到歐共體的歡迎。歐委會已將此記錄在案,表示將有更多的中國公司會得到市場經濟地位待遇。今年4月份,歐委會主席普羅迪關于“歐共體將于今年6月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有個初步判斷”的講話,曾激起了中國人對歐共體認可的些許期待。截止目前為止,已經有新西蘭、新加坡等5個國家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歐共體也在2002年11月承認了經濟市場化各項指標遠低于中國的俄羅斯為市場經濟國家,這使得中國完全有理由獲得與俄羅斯同樣的待遇,中歐雙方也加強了這方面的磋商。2003年6月,中國商務部遞交了《2003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正式向歐委會提出關于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要求。2004年2月,中國商務部根據歐共體初步審議評估,遞交了《中國市場經濟補充報告》。歐共體在6月底剛剛出臺的對華市場經濟狀況的“初步評估報告”中,承認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指出了中國經濟市場化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改善公司的會計審計制度、確保公司在破產和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平等地位、以及在金融方面將銀行融資體系納入市場軌道等。這一結果意味著歐共體在現階段無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總體看來,盡管歐共體多次修改反傾銷政策,但并沒有減損歐共體企業界對中國產品提起反傾銷起訴的程序性困難,因此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案也不會明顯減少。而且由于市場經濟待遇的授予極為嚴格,在獲得完全的市場經濟地位之前,對于中國的出口商來說,申請個別待遇比申請市場經濟待遇更為可行也更為容易。中國的企業應從進口初期開始就建立起傾銷監控機制。為取得市場經濟地位或個別待遇,對相關國家的產品性質、價格水平和生產成本;同類產品對歐共體的出口價格和出口數量的發展,以及歐共體生產商的產品的價格、市場份額、生產數量和利潤等信息進行搜集整理。這樣對是否會遭遇反傾銷調查的可能性進行風險評估,建立糾正機制來調整出口配額或出口價格,從而減小引起反傾銷調查的風險或減少損害幅度。一旦遭受遇反傾銷調查,也可以在第一時間作出應對,以期在規定的答復期內,提供市場經濟條件的證據,爭取獲得市場經濟待遇,這樣中國企業才能在反傾銷訴訟中獲得較為有利的地位,避免更大的損失。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