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等
軍營里走出的“文狀元”
2003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6周年紀念日。上午8點半,賒店酒業集團賓館會議大廳布置得莊嚴肅穆,國旗熠熠生輝。由天馬出版社出版、社旗縣青年作者郭建剛編著的24萬字的《走近新一代最可愛的人》報告文學集首發式在此隆重舉行。
提起郭建剛,人們紛紛稱頌他是"從軍營里走出的'文狀元'"。他1978年12月入伍后,自學新聞寫作,先后在《解放軍報》、《戰斗報》、《河南日報》等新聞媒體上發表新聞作品100多篇,連續3年被團黨委評為"優秀通訊員"。他攀著格子出軍營,1981年,他回到了社旗。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利用業余時間筆耕不輟。歷年來,他在國家級有關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96篇,獲科技成果獎3次。
1999年,他擔任了社旗縣縣委宣傳部宣傳科科長。自那時起,他牽頭成立了編委會,由他任主編,籌備出版《四十三軍戰友風采錄》,書名定為《走近新一代最可愛的人》。歷時兩年多,他冒酷暑戰嚴寒,早起晚寢,先后采訪了165位戰友的模范事跡,寫下了100多萬字的采訪筆記。經他及其他幾位編委們日以繼夜、殫精竭慮的辛勤工作,幾易其稿,終得出版。
郭建剛付出的是汗水,贏得的是榮譽。2002年,他榮獲縣"十佳新聞工作者"稱號。面對種種榮譽,郭建剛從不陶醉,在宣傳戰線上仍努力踐行著"三個代表",發揚著軍人的光榮傳統,不懈地奮斗著。
篆刻催我奮進
人們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各有所好。我從青年時代起,就迷上了篆刻這門古老的藝術,已堅持20余年,苦學不輟,樂此不疲。天道酬勤,如今,終于有了收獲。
刻印,苦中求樂。我學篆刻藝術,緣于一次市里舉辦的書法篆刻培訓班。啟蒙老師循序漸進的講解,篆刻藝術的神奇與美妙,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暗下決心,專攻篆刻。學印之初,缺少專業書籍和工具、印石,我就省吃儉用 ,設法購買。為了節約材料,增加鍛煉機會,每一塊印石,我都刻了磨、磨了刻,直到刻成薄片無法下手方才罷休。無論是三伏酷暑,還是三九隆冬,我每天刻印不止,反復臨習。手指磨出了血泡也全然不顧,現已結出了厚厚的繭子。刻印雖然又苦又累,但苦中有樂,累中有甜。每當自己的篆刻作品被報刊采用,或在書畫篆刻展覽中獲獎時,心里總是美滋滋的。畢竟自己的勞動成果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也是對自己辛勤努力的一種回報吧。
篆刻,篆出舒暢心情,刻出快樂人生。只有深入其中、親身經歷的人,才能品嘗到無限的樂趣。篆刻伴我生活,篆刻催我奮進,篆刻是我永恒的追求。
十成稿子七成采
我初搞新聞報道時,抱著"萬箭齊發,必有一中"的僥幸心理,只注意埋頭苦寫,忽視科學的采訪態度和方法,到基層采訪如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抓到一些面上的材料,就如獲至寶,常常是采訪小半天,關門寫兩天。結果,稿子寫了不少,送到報社像"泥牛入海"。一些同行看了我的稿子評論說:缺胳膊少腿,先天不足。
后來,我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找出了稿子先天不足的原因是把采訪與寫作的關系搞顛倒了。于是,我改變過去輕采重寫的毛病,把大部分時間用在采訪上,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這樣,腦子里有了"貨",寫起來也就順手多了。如《馬素花的"半個兒子"》這篇報道,我在寫作時只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而采訪卻花了足足三天的時間。稿子投出后,先后被《黃河民兵》、《河南農村報》、《人口時報》、《周口日報》等采用。回顧自己寫新聞報道的實踐,我體會最深的是:采訪是寫作的成功之母,十成稿子七成在于采訪。只有扎扎實實地搞好調查研究,掌握足夠的材料,寫作時才能順筆成章,一氣呵成,否則,不是"難產",便是發育不全。
夏邑縣審計局注重培養“筆桿子”
近幾年來,夏邑縣審計局把培養"筆桿子"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千方百計為"筆桿子"提供寫作創作條件,局里為他們購買了10多部電腦,信封、郵票等費用全部解決。同時定期不定期聘請新聞、文學方面的行家到該局為大家傳技,讓"筆桿子"參加省、市有關單位組織的新聞、文學培訓班,讓他們與編輯、記者廣交朋友,了解稿件編發程序。
去年以來,該局已在各級新聞、文學等媒體和刊物上發表作品100多篇幅。
甘為新聞獻畢生
由于家境貧寒,劉淑萍初中畢業,就當了一名"計劃外"的民辦教師。那時,她只有16歲。花朵一樣年齡的她工作得踏實認真,班里的學生沒有一個掉隊的,老師和家長們都親切地稱她為"小小好老師"。
在學校這塊圣潔的土地上,她時刻被廣大教師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所感動,于是她有了想歌頌他們的沖動。可她文化基礎太薄弱,心中縱是有萬語千言,下筆時也還是不知所措。她沒有選擇退縮,她報名參加了"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又自費訂閱了《新聞愛好者》、《新聞與寫作》等報紙雜志,微薄的工資全用在了訂閱報刊和學習上。"付出總有回報",她的作品《教師的貼心人》發表在《人民日報》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因為有了它》發表在《河南日報》"黨的生活"欄目,并被評為三等獎;《發人深思的問題》發表在《中國教育報》后被河南新華社《領導與決策》轉載;《香港鄧氏同胞情系家鄉教育》、《赤子情》、《查險送溫心連心》等稿件連續在省市黨報上發表。
1996年,勤奮筆耕的劉淑萍因成績顯著,由"計劃外教師"被國家按科技閑散人員轉為國家干部,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正式教師。后被調到鄧州市夏集鄉中心學校負責宣傳、信息及婦女工作。為了調動全鄉教師的業余寫稿積極性,提高教師的新聞寫作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通訊隊伍,她為寫稿積極的教師訂閱《新聞愛好者》(共70份),并組織他們每月集中學習一次,交1~2篇有價值的新聞稿件。她所負責的新聞宣傳工作年年被省、市教體局評為先進。
如今的她,每天除了完成本職工作以外,就騎上摩托車到下邊學校了解情況,搞采訪寫信息,努力實踐她那句"認準的路就要永遠走下去,為教育新聞事業愿獻出自己的畢生"的諾言。
精心制作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靈魂"與"眼睛",是編輯的第一視點。用新穎別致、生動活潑、短小精悍、簡潔明快的標題來"取悅"編輯,才能引起編輯對整篇文章的注意。標題精巧新穎,文章順理成章,編輯見了愛不釋手,自然命中率也就高了。
另外,注意對稿件的"包裝"。也就是在謄寫稿件時字跡要工整清晰,格式要美觀大方。經過精心包裝的稿子也容易引起編輯的注意,這一點很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視。責任編輯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如果你字跡潦草,把稿子涂改得像個大花臉,讓編輯一邊看一邊猜,你的上稿率可想而知。
“熱心”與“癡心”
當通訊員要有"熱心"。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我是一名教師,又是一名新聞愛好者,時常忙于教學、批改作業等。但無論怎樣忙,我總是忙中偷閑。工作閑暇、茶余飯后,別人或學習"54號文件"或爭戰楚河漢界,而我卻總是貫注全身精力或爬格子或挎上相機"聚焦"世間萬象。這樣對新聞報道的感情與日俱增,興趣盎然,由"要我寫"變成"我要寫",激情日益高漲。
當通訊員要有"癡心"。基層通訊員一沒權,二沒錢,不能計較個人得失,要耐得住清貧和寂寞。我時常把自己看作一個"清苦女人",職務上不與別人比高低,工作上不與別人論短長,待遇上不與別人爭薄厚,工作起來如癡如醉,常常通宵達旦,夜以繼日,樂此不疲,最終獲得豐厚的回報。去年,在省、市級報刊上發稿百余篇,被評為"市百名優秀新聞工作者"。
只有多寫才會寫
著名作家巴金對如何學習寫作的問題,說過這樣的話:"寫吧,只有多寫,你才會寫。"這不僅是這位著名作家的經驗之談,也是他寫作的"訣竅"之一。多寫就是多練習、多實踐、勤總結,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努力,才能逐漸會寫、寫得好。舉世聞名的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一生中寫了160多篇童話和故事,但其著名的傳世之作也就是《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裝》等為數不多的幾篇。應該說,這少數名篇正是他不斷地寫,寫了100多篇中產生的,而不大可能僅寫了這幾篇就能都成為名篇。
對初學寫作者,筆者主張最好從養成寫日記的習慣開始。因為日記取材廣泛、形式自由。但寫日記貴在堅持,只有天天寫,不斷地寫,日積月累,才會受益匪淺。
不僅要多寫,也要多讀,這是相輔相成的。多讀,是為多寫打基礎、做準備。寫作之根雖苦,但寫作之果卻甜。所以,凡有志于寫作的通訊員都應牢記:"寫吧,只有多寫,你才會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