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有個名篇《貪心的紫羅蘭》,文章講述的是,有株“愚蠢而不聽話”的紫羅蘭,請求造化把它變成一株玫瑰花,變成玫瑰花的紫羅蘭,不料想被一場突然的暴風雨摧殘,最終為一小時的光艷照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瀕死的變身紫羅蘭遭到了同類的譏笑,而它卻微笑地喘息著說:“昨天我也和你們一樣,藏在綠油油的草叢里,滿足于自己的命運。這種滿足使我在生活的暴風雨里得到了庇護……但是……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比生活更高更遠的東西,我做了一小時的玫瑰花,我就像皇后一樣度過了這一小時。我用玫瑰花的眼睛觀察過宇宙,我用玫瑰花的耳朵傾聽過上蒼的私語,我用玫瑰花的葉片感受過光的變幻。我要死了,但我內心里卻有一種紫羅蘭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感覺。”
那株紫羅蘭,如果滿足于大自然賦予的文雅和美麗,芬芳嬌嫩,而不是去要求像玫瑰花一樣得到昂首藍天、面朝太陽、色彩斑斕的享受,原本是可以跟同類一樣,緊貼著地面匍匐生長,安全度過一生,然后等待冬季的白雪覆身,然后去接受那死亡與虛無的寧靜。但是,這種只有生理生存而不曾體驗到生命奧妙的活法又有什么意義呢?
紫羅蘭變身玫瑰花后的速死,在大多數人看來是得不償失之舉,是貪慕虛榮、不安現狀的人的必然下場。現實也的確是這樣,為了實現人生理想往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這種代價的付出值不值得,全看一個人對人生境界的理解和追求。什么是境界?電影《大腕》注解得好:在一湖面打水漂,有人的石子打得近在身邊,有人的石子打得遠些,還有人的石子打得更遠。
問題是誰不想把石子打得遠些再遠些呢?消磨我們力氣的,往往是生活中的暴風雨。在生活里打磨久了,我們會很容易放棄昂首藍天的理想而轉向貼地而生的逃避,我們還會美其名曰“安分守己”。
我們越來越平庸地活了下來。因為害怕失去更多。
紀伯倫卻不,他說:“我愿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無聊賴而生。我希望在自己內心深處,有一種對愛與美如饑似渴的追求。”他正是把自己的人生信念融入《貪心的紫羅蘭》這則寓言中,借瀕死的變身紫羅蘭之口道出了“生活的意義”。
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更遠的東西!我把這句話送給你,我祝愿我們的生命能夠有超越自身的可能,至少可以像變身的紫羅蘭一樣,用玫瑰花的身份和眼光,去重新打量一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