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近年關,國產軟件、政府采購總是鬧聲不斷。國產軟件為何總像翻來覆去的玩具球,幾乎讓人忘記軟件產業本身仍是高盈利的市場。依托政府采購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正版化的貪食蛇游戲也不能無限期的耗下去,矛盾集中在世貿大考即將來臨的那一刻突然爆發,有人哭,有人笑,有人為之焦慮。
鬧得歡聲音卻弱,來得急收得也快,每年的吵鬧不休讓性子再不急的人也感到索然無味。即使如金山也放開了腳步,先試卓越,再試網游,通用軟件的窘境和新市場的拉力,把國產軟件廠商拉到了機會主義一邊,至少比虧本主義要好一些。
然而軟件業并不是沒人要的孩子。一旦機制健全,國外資本、民間資本都可能進來。縱觀芯片、電信、彩電的發展路徑,哪一個是靠單純的民族主義起家?做軟件就好比是做流行服裝,先找到感覺,再生態健全,軟件企業們的視野才不至于每年就盯著政府采購這碗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