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國產軟件從“審美疲勞”的狀態中解救出來,確實是個關乎國產軟件發展前途的大問題。
軟件行業需要的不是“耍賴皮”的孩子,年末的整個“采購”事件正說明,國產軟件的發展道路需要重新啟航。
從有政府采購開始,國產軟件就不停地對政府采購部門說三道四,甚至抬出民族主義的大旗,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政府多買自己的軟件。
多年以來,國產軟件一直在國家政策的蔭護下成長,其中業內比較熟悉的是2000年國務院下發的《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 (18號文) 和2002年制訂的《振興軟件產業行動綱要》 (47號文)。幾年后,盡管國產軟件無論從技術還是市場上,都有了相當程度的進步,但盜版混亂下的國內軟件環境、以及國產軟件與國外軟件技術上的差距,使國產軟件一時之間還不能從政府采購身上徹底“斷奶”,而政府也不得不為每一次的軟件采購傷透腦筋。
一方面要推進國內軟件行業的發展,政府的作用當仁不讓;另一方面如果僅僅為保護民族軟件產業而不顧軟件的好壞,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成問題。本來應該市場化極強的國產軟件就這樣一直在“非市場化”的尷尬語境中生存。
該走另一條路?
吃慣了“軟飯”的國產軟件是否失去了進取之心,一旦談起國產軟件的發展問題,聽到聲音最多的都是如何落實政策,如何改善環境,其實大家都明白,政府采購軟件的誘惑力早晚有一天會失去,到那時國產軟件應該怎么辦?不“斷奶”,只會造就一個永遠在市場上站不起來的“侏儒”。
融入全球分工合作,或許是國產軟件靠政府支持發展之外的另一條路。
依靠現有的條件,國產通用軟件廠商能夠在幾年內達到或超過微軟產品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如果沒有政府采購,國產軟件廠商要想得到持續發展,擺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提高產品質量來獲得使用信任;二是融入全球分工合作來獲得發展機會和市場。印度軟件業之所以迅速成長的原因就在于與美國軟件業成功的分工合作。
實際上,軟件業就好象是做流行服裝,必須有原材料、設計師、銷售渠道、廣告宣傳、市場等生態因素,產業鏈上的每一環都不可或缺,但能夠獨享整個產業鏈的企業并不多見。而國內軟件廠商大都是“小而全”,一味地在自己的領域里深扎,只顧縱向的發展而忽略了橫向之間的合作。東軟劉積仁在談“中國也能成世界軟件工廠”問題的時候曾經說過,當現在還駕馭不了整體市場的時候,在國際軟件產業鏈上,最需要的是找準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