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杭州要在虛擬的杭州上體現
《互聯網周刊》:農業是浙江較薄弱的環節,任衢州地委書記的時候你提出了讓農民上網的口號,現代的電子商務與傳統的農業怎樣來結合?
茅臨生:因為我是政府官員,主要還是從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在衢州的時候,當時下鄉調查,農民最缺的不是資金,最集中的問題在于農民沒有信息來源,沒有最新的農業技術。讓他們了解最新的資訊大概有三個階段,先是給農民提供與生產相關信息的剪報,隨后開展了電話咨詢,最后才是使用互聯網。電腦放在村委會的辦公室里對農民來說是沒有效果的,我們就每村選定一個人個體經營,買電腦的時候政府給予補貼,讓農民在那里看新聞,學技術,了解供求信息,相當于每村有一個小網吧。從效果來看還是很好的,衢州的農民現在已經習慣在網上發布供求信息了。
《互聯網周刊》:在我們來杭州之前,您曾經發起過贈送每個市民5M電子郵箱的活動,還搞了一個杭州網站“手拉手”的活動,這是為什么?
茅臨生:杭州的信息基礎比較好,寬帶包年的價格在七八百元左右,這就使得我們的這兩次活動有一個很好的基礎。贈送5M郵箱主要是想在政務方面與市民有更多的溝通,所謂電子政務,首先是政務,而不是電子,政府一心想著為人民群眾服務,用什么手段服務,電子政務就可以延長我的手臂,提高政府的效率,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對于電子政務的理解,不能僅僅把它看作是數字化辦公,數字化辦公僅僅是政府官員內部的一個效率提高,而電子政務是開放的,電子政務中政府與人民雖然沒有面對面,但通過技術手段已經達到了這個效果。人民群眾在網上辦事,政府在網上公布信息,而我們贈送的電子郵箱就是要加強跟人民群眾的有效溝通。現在我的郵箱中每天都能收到杭州市民的來信(笑)。
杭州網站“手拉手”活動的初衷和贈送電子郵箱是一個道理,電子商務,首先就是商務,那么要考慮用什么手段使這個商務做得更好,把買賣雙方聚集起來,讓更多的信息集聚在一起。現在談電子商務有的時候會遇到來自于信用方面的困難,但是不等于說電子商務不好。汽車有時候可能走得慢,但是在穿越沙漠的時候,汽車肯定比你走得快。所以現在我們先把這個陣地建起來,時機成熟的時候杭州的這些網站就會加速向前沖了,“手拉手”將為杭州帶來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政府參與其中的時候,一定要體現執政為民的理念。
《互聯網周刊》:做這兩個活動的目的是什么?
茅臨生:我們的一個指導思想就是要把現實的杭州在虛擬的杭州里體現出來。網站“手拉手”的目的就是把現實的杭州市的區、縣政府連接起來,把各個行業的網站包括化工、機械等專業網站連接起來。把現實中的東西在虛擬中重新連接起來。
《互聯網周刊》:現在杭州企業對于信息技術以及電子政務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茅臨生:杭州的機械制造、醫藥化工、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都在利用信息技術改造自己的生產、營銷、財務流程,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杭州正在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萬向采用數控機床進行生產,紡織業用軟件設計產品,有的則是利用互聯網把設計圖紙從美國或者歐洲傳過來,通過電腦輸入紡機進行生產。
最令我們高興的是現在杭州的農民已經開始利用網絡來進行營銷了,許多農民都在阿里巴巴上尋找供求信息。在杭州,信息技術已經開始進入應用的層面了。
《互聯網周刊》:我們都知道,UT斯達康是在杭州起家,杭州有新中大、信雅達這些在國內比較大的軟件企業,還有諾基亞的研發中心也已經落戶杭州,這是不是意味著杭州的產業重心已經開始轉向IT產業了?
茅臨生:杭州的特點決定了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是高新技術產業。杭州優美的環境是吸引投資者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杭州的自身條件決定了我們的發展方向,浙江省土地占全國的1%,人口占全國的4%,院士占全國的25%,浙江省、杭州市的高校給我們提供了大量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杭州沒有大的港口,但是環境好,沒有污染,而高新技術產業不需要大量的資源,主要是依靠人力資源。杭州的人力成本的性價比好、人才的穩定性高。這個方向符合杭州城市建設的發展規劃。
《互聯網周刊》:除此之外,杭州還有哪些吸引投資者的地方?
茅臨生:世界上電子信息產業正在向中國轉移,這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中國的比較優勢帶來的。杭州在中國具有區域經濟特殊環境,非常適合電子信息、軟件集成電路這樣一些產業。杭州不僅適宜一般的加工性的產業,還適合研發中心在這里進行開發,這里除了高性價比的人才以外,還有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鏈,可以從研發的起點走到銷售的終端。當他們推出新產品的時候,周圍的配套企業又可以為他們提供零部件或者加工服務。杭州目前的產業鏈配套已經很完備了,產品研發出來后,很快可以投入生產和銷售,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集聚在高新技術的產業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