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注定是中國科技發展最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醞釀中國科技戰略大變局的一年。未來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將不再是一個其他戰略的附庸,它有著龐大氣魄和長遠考慮。
框架
在一國國家戰略中,科技戰略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自明—科技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保護屏障,科技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引擎,科技已經成為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基礎。
但是,反觀2004年中國的科技戰略及相應的科技政策,似乎并沒有發現與以往更多的不同:863計劃、973計劃、攻關計劃、自然科學基金計劃等依然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各級科技主管部門的行政官員,各領域的首席科學家們依然緊張地在飛機和會議之間穿梭著,企業為獲得一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依然需要不斷跑步“錢”進,科研院所依然按著規定好的跑道爬行著……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既定的軌道上進行著。不過,只要注意到中國高層領導人以及科技主管部門領導人多次的重要講話,就會發現2004年有一個最不容忽視,且將長遠地影響著中國科技發展的大事情:“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基本框架已在2004年完成。
根據國家統一部署,2003年啟動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這也是我國第三次大的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的規劃,執行結果是建立了我國的基本科技體系;第二次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規劃,使我國的科學技術與國家經濟建設緊密聯系起來。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著眼于2020年的這次科技發展規劃,都將是決定未來15年或更長時期中國科技戰略的決定性因素。
布局
這次科技規劃的重要性,已經在很多方面顯現出來。
一是規劃參與程度的廣泛性和內容的超前性,顯示出中國要做科技大國、科技強國的決心。規劃分為兩個階段進行,2003年8月到2004年8月屬于戰略研究階段,2004年9月到12月屬于規劃綱要起草階段。在第一階段,前后調動了幾千名科學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社會學家、企業家等,共同參與20個戰略研究專題的研究,所涉及內容包括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實用技術、區域發展、創新文化、科技法制、科技投入等多個方面。如此廣泛的社會力量動員,如此廣泛的關注視角,本身的戰略意義就不同尋常,它是第一次系統地把科技與國家經濟社會安全以及文化發展等綜合考慮的一次科技發展規劃。
二是有關戰略研究的成果得到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高度評價。在8月20日國務院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第一,進一步摸清了我國經濟和科技的‘家底’。規劃戰略研究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國情調查,從眾多領域和方面對我國資源、環境、產業狀況和科技能力等做了系統的調查研究,并進行了國際的比較。第二,深化了對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目標和重點的認識。各個專題圍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從多視角、多領域提出了發展科技的戰略思路和對策建議。第三,為搞好當前的宏觀調控和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遠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第四,鍛煉了從事國家科技戰略研究的隊伍。”(參見人民日報8月24日第一版)。
三是本次規劃綱要的戰略著眼點也已經明確。在同一次國務院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我國的科技發展戰略必須做到:第一,科技創新要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科學發展道路緊密結合。第二,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精心篩選,突出重點。第三,加強學科的交叉融合和技術集成。第四,貫徹“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方針。第五,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第六,為科學家施展才華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第七,最大限度地利用國際科技資源。
時間表
如果說,上述視角還只是看到我國科技戰略醞釀大變局的一個輪廓,那么幾位科技界領軍人物的言論,已經把這個變局的基本內容和時間表勾畫了出來。
9月28日,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在云南科技會議上,就《我國科技發展總體戰略》做了重要講話。他說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科技發展總體思路只能是跨越式的以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道路。這里提出的“跨越式”和“創新型國家”都是以往科技戰略所沒有的,也意味著以前我們所遵循的模仿、創新科技發展戰略將被揚棄。
為實現這一戰略轉變,徐冠華還提出了總體科技發展戰略目標:到2020年科技創新能力從世界28位提到15位,2050年成為世界一流科技強國,分三個階段實現。2006年-2010年為調整、完善、落實階段;2011年-2020年為提高、進入創新國家階段;2021年-2050年建成世界前三位科技強國。
在同一次會議上,另一位科技界領軍人物中科院院長路甬祥也強調:發展戰略高科技已成為國家戰略。他說“中國科技發展再也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模仿與跟蹤,而必須具有實現跨越發展的膽識和魄力,增強做原始性科學創新、做世界一流技術創新與集成的信心和勇氣。”
承前啟后
當然,2004年值得回味和關注的科技戰略變化還有很多。如2004年由國家科技部和地方科技部門聯合發起了對地方特別是縣級科技投入的調查,得出的結論可能將對我國未來科技戰略產生重要影響。從全國2000多個縣的科技發展情況看,我國的科技工作更多地是圍繞著“科學家們”,而不是圍繞著“全國人民”的需要,科技部、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基本都成了科學家的俱樂部。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惠及13億人的科技體系,也將是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關注點之一。
再如,過去一直由科技主管部門兼管項目,科學家“跑龍套”的現象,在2004年已經有了悄然的改變。科學家、企業家和管理學家,在某些科技計劃的實施中,已經成為絕對主角,如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不但有2000人的專家評審隊伍,還有由戰略科學家為主組成的咨詢專家隊伍。
2004年注定是中國科技發展最不平凡的一年,也是醞釀中國科技戰略大變局的一年。未來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將不再是一個其他戰略的附庸,它既要有“以人為本,自主創新”的科技自身部署,又要有“重點跨越,引領未來”的龐大氣魄和長遠考慮。
(本文作者為國家科技部研究中心戰略研究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