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強關聯交易監管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加強關聯交易監管的迫切性,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監管
據統計,1997年深滬兩市719家上市公司中有609家披露存在不同程度的關聯交易,占上市公司總家數的84.6%,1998年這一比例為80%, 2000年為93.2%,2002年則為93.7%,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關聯交易本無可厚非,國外許多大型企業也屢屢使用和發生關聯交易,關聯交易有其存在的可能和必要,但最為致命的問題是存在非公允的關聯交易。現在上市公司非公允關聯交易已嚴重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因而加強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監管已成為重中之重。
一、必要性
1.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本質決定了加強監管的必要性。關聯交易從利益流向上可以分為索取型關聯交易和付出型關聯交易。所謂索取型關聯交易指的是上市公司大股東或者關聯方通過關聯交易把上市公司的利益轉移。所謂付出型關聯交易,指的是當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比較差的時候,大股東就通過關聯交易向上市公司轉移利潤,以達到保住上市公司的目的。從表面上看,付出型關聯交易也許對上市公司是一件好事,但實質上這兩種關聯交易最終都是大股東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另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失衡和“一腳一票”制度的安排,為不公平關聯交易創造了先天條件,為大股東侵占中小股東的利益披上“合法”的外衣。因而,要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維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加大對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監管,特別是受大股東控制的關聯交易,就顯得尤為必要。
2.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特殊性決定了加強監管的必要性。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步伐的加快,特別是一些國有大中型企業剝離一塊優質資產組成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導致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現象越來越嚴重。由于這種“主體上市,原國有企業改制為集團公司”模式,使得上市公司不具有獨立的生產、銷售系統,不可避免地與母公司以及母公司控制或重大影響的企業發生關聯交易,它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公司發展機遇、財務結構、經營能力和運營風險都有著重大影響。此外,關聯交易給上市公司造成的潛在風險更大。
上市公司資金被大量擠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 2001年的關聯交易中,有1129億元的資金流出上市公司,僅有425億元資金流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向關聯方采購原材料及接受關聯方服務的交易筆數為228筆,交易的總金額為274億元。而上市公司向關聯方銷售或提供服務的交易為155筆,涉及的交易總金額為224億元。無論從交易發生的筆數還是涉及的交易總金額,上市公司從其關聯方采購均高于向關聯方銷售,即資金流是由上市公司流向其關聯方。
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的先天缺陷,使得其關聯交易現象尤為突出,給各方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因而加大對其監管就顯得非常必要。
二、迫切性
近年來,關聯交易現象愈演愈烈,并呈現一些新的趨勢。這些新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關聯交易復雜化。由于瓊民源事件的爆發,我國第一個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出臺,這使上市公司通過關聯方之間的商品購銷粉飾報表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這時上市公司把目標轉向包括資產置換、股權轉讓在內的非貨幣性交易和債務重組操縱利潤,為規范這兩類業務,1999年財政部出臺了《非貨幣性交易》和《債務重組》準則,并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以公允價值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并以此為基礎確認損益。從理論上講,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能夠真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由于我國不具備推廣公允價值的經濟環境,在新準則發布后,公允價值卻成為利潤操縱者手中有利的新武器。2001年年初,財政部又修訂了《非貨幣性交易》和《債務重組》準則,以可靠性較強的賬面價值取代公允價值,并規定不確認債務重組收益。以上準則的頒布,大大縮小了上市公司通過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空間,但新的能夠規避約束的關聯交易方式也隨之產生,比如將非貨幣性交易轉換為貨幣性交易等。面對愈演愈烈的顯失公允的關聯交易,財政部于2001年12月21日又出臺了《聯方之間出售資產等有關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將非公允關聯交易收益計入資本公積,且不得用于轉增資本或彌補虧損,這使上市公司通過關聯交易操縱利潤受到極大的限制,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新的能夠規避約束的關聯交易方式也隨之產生,比如構造多個虛擬公司進行關聯交易以及將關聯交易轉換為非關聯交易,以逃避約束。從我國關聯交易會計規范的演進過程可以看出,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呈現越來越復雜的趨勢,這對當前加強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關聯交易隱性化。近來各方都對關聯交易給予充分重視,因而關聯交易也開始趨向隱性化。從表面上看,上市公司與另一家公司進行交易,無關聯關系,但實際上兩家公司又屬同一行政主管部門領導,在主管部門的行政干預下,上市公司才不得不與那家公司進行了交易,其公允性值得懷疑。另外,也有這樣的情況:兩家公司進行交易,表面上發現不了它們有關聯關系,但實質上是關聯交易。對于這樣的關聯交易,我國還沒有相關的約束限制,因而監管部門應盡快制訂有關規范隱性關聯交易的制度。
3. 關聯交易非關聯化。由于我國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與其集團公司有著天然的聯系,上述準則和規定實行后,原來由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直接幫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幾乎不現實,但通過受控股股東重大影響的若干個子公司仍然可達到其粉飾報表的目的,這也就是“關聯交易非關聯化”。另外,準則規定:擁有附屬企業20%以下的股權,通常也不認為是關聯方,因而當發生較大數額關聯方交易前,上市公司可以提前出售其附屬企業的股權,以使其關聯交易非關聯化。如被會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天津磁卡,2001年銷售給天津環球高新技術投資公司的驗鈔機收入達2.24億元,銷售毛利為1.31億元,占上市公司2001年度合并主營業務利潤的54.56%,天津環球高新技術投資公司原是天津磁卡持有94%股權的控股子公司,但2001年度經兩次轉股之后至2001年末不再持有其股權,因此這筆巨額銷售從關聯交易變為非關聯交易。
鑒于以上原因的復雜性,應盡快加強對關聯交易監管,否則將嚴重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
三、建議與對策
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筆者建議在《公司法》、《證券法》等相關法律中明確控股股東的誠信義務,加強對債權人和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要求上市公司引進獨立董事,并對獨立董事的任職資格、聘任、任期、工作時間、薪酬、職權和義務等作出合理的規定;建立重大關聯交易“股東大會批準制度”,強化關聯股東表決回避制度;建立完善的關聯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和相應救濟措施。
2. 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制后上市的公司普遍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設有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大會,但實際上董事會是從大股東推薦的董事候選人中選舉產生的,董事會的獨立性較差;公司經理一般是由公司董事兼任;監事會成員中2/3以上多是由大股東推薦的監事人選,其中的職工代表又是公司經理的下屬,在人事和工資等方面受制于經理,也不可能發揮作用。這樣監事會的監督作用就大打折扣,因此公司內部旨在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亟待加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是關聯交易不規范的根本原因。為了規范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行為,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應增設獨立董事,特別是增加會計專業人士的數量。獨立董事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代表小股東對涉及到控股股東或公司關聯人士的交易行為進行監督,對關聯交易發表意見,必要時可聘請專業評估師、獨立財務顧問進行咨詢。在我國公司治理的實踐中引入這一制度,無疑將會是中小投資者的福音。
3. 完善關聯方及其交易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應參照國際會計準則,同時應充分考慮我國上市公司的特點,制定一套比較靈活的、可操作性強的關聯交易定價政策,并規范關聯方交易定價政策的披露。對于重大的關聯交易,應由獨立董事聘請資產評估機構對所進行關聯交易的資產進行評估,并披露市場公允價格以及其關聯交易的定價與市場公允價格的差額,使外界信息使用者能夠判斷其關聯交易的合理性。
4. 完善稅收法規,加大對關聯交易征稅。由于上市公司稅率一般較低,而其集團公司所屬企業稅率較高,因而就存在集團公司從稅率較高的公司轉移利潤給上市公司以達到避稅的目的,對此應在稅收法規中對該種關聯交易給予特別關注。另外,對于大額的關聯交易,可以考慮對其征收關聯交易稅,關聯交易稅應專款專用,主要用于對中小投資者因關聯交易而遭受的損失。
5. 加強內部監管。對于隱性關聯交易,外部人很難得知,這時可以發揮內部人的作用。為此可以成立關聯交易監管小組,掛靠監事會,關聯交易監管小組的負責人應由獨立董事擔任。對重大的關聯交易活動,必須經過監事會下的關聯交易監管小組2/3以上同意后,才能報股東大會審核,最后報證監會審核。為促使關聯交易監管小組的成員認真履行其職責,如果發生不公平的關聯交易,監事應承擔賠償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能自覺地向著規范方向發展。
6. 加強自律監管。我國的證監會和兩大證券交易所應成為監督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核心。他們的主要任務為審查關聯交易的價格是否合理,公告、披露的信息是否完整、及時,重大事項是否經過股東大會的批準等。例如我國可借鑒美國的相關做法來構建一張較完善的監督關聯交易的法網。美國《1940年投資公司法》規定,投資公司的關聯交易由SEC來負責管理。首先,投資公司的董事會必須有至少40%的獨立董事,關聯交易不經他們的同意不得進行。其次,某些關聯交易要首先向SEC登記,只有SEC贊成的交易才能進行。
參考文獻:
1.王蕾.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會計規范的演進與思考.財會通訊,2002,(10).
2.管強.關聯交易內幕.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秦江萍,石河子大學經貿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王懷棟,石河子大學經貿學院碩士生、中國注冊會計師。
收稿日期:200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