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公司對其子公司所享有的債權如何受償是公司法理論中的一個難點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各國理論和實踐都有較大差異,從早期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的運用到后來“深石原則”的出現,都體現了人們對此問題的不懈探索,本文的重點就是介紹并分析“深石原則”。
關鍵詞:母子公司;公司人格獨立性;公司人格否認;深石原則
母子公司之間關系極為復雜,就兩者資金關系而言,母公司不僅是子公司的股東,有時還可能是子公司的債權人。在作為子公司債權人的情況下,母公司顯然由于其對子公司的控制能力而在債務的受償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而這種優勢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是顯失公平的,因此如何合理處理母公司對其子公司享有的債權無疑就成為各國公司法學者研究的重點之一。
一、公司法人格否認原則的適用
從公司法基本理論上講,子公司雖為母公司所設立,且子公司都為實現母公司之利益而存在,其經營管理也很大程度上受母公司所控制。但從外觀上講,母子公司仍為兩個相互獨立的法人,兩個獨立的法人實體之間是完全可能出現債權債務關系的。但是,由于母子公司之間所存在的特殊關系,當母公司作為債權人與其他債權人在子公司破產或重整的情況下共同要求子公司清償債務時,母公司極有可能不正當地利用此一特殊關系,而優先于其他債權人受償,從而將經營風險不合理地轉嫁到其他債務人身上。
在早期法院處理母公司對子公司享有債權的案件都采用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因為在法官看來,母子公司之間的交易關系,包括債權債務關系,從根本上講都是從母公司的根本利益出發的,而在實踐中也確有母公司非法利用母子公司關系獲利的情況。對母公司的不正當行為,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應該說是較為適當的。但是否就認為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權的受償問題上就一概適用公司法人格否認原則呢?筆者認為,這樣說是欠妥的,因為母子公司雖實質上存在著極為密切之聯系,但從公司法的基本理論上講,母子公司仍為兩個獨立的法人主體,它們之間存在債權債務關系的情況是很可能出現的,母公司對子公司享有債權的情況并不能表明母公司一定就采用了欺詐手段損害子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如果簡單地一概說母子公司即為“單一企業主體”,將子公司完全視為母公司組織體的一部分,那么從根本上就完全否認了子公司的獨立存在,這就違背了子公司作為一個獨立的法人而存在的基本理論,實質上就是在母子公司的場合下將公司人格否認理論片面擴大化而取代了公司人格獨立理論,也即用一種例外的情形擴大為一種普遍存在的情形,這種賓主易位的做法極有可能引起公司法理論的混亂。另外,如果一概否認母公司對子公司享有的合理債權,則在子公司生產經營陷于困難的情況下,母公司由于擔心收不回債權而不愿向子公司提供貸款,這可能使得子公司喪失復蘇或加速發展的機會,進而將會影響到子公司其他債權人債權的受償和少數股東的利益。因此,要在維護社會之公平正義和促進經濟發展之間尋找一平衡點,盡管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有可取之處,但對它一概適用絕非明智之舉。
二、深石原則的出現——對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的一個重大修正和理論探索
深石原則的出現是人們基于公平正義的理念而對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權是否清償及如何清償這一難題而作出的有益探索。該原則是美國法院在審理泰勒訴標準電氣石油公司(Taylor v. Standard Gas Electric Co.)案中的涉訴子公司——深石石油公司(Deep Rock Oil Corp)時創立的。在該案中,法院在裁定深石公司重整債權計劃時發現,被告母公司是深石公司的巨額債權人,這些債權都是因與深石公司的業務往來而產生的。盡管被告母公司對深石公司的重整計劃作出讓步,但該計劃仍對深石公司的優先股股東極為不利,故遭到反對。雖然該計劃被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裁定成立,但最高法院認為,如果批準該計劃,則對深石公司的優先股股東極為不利,違反公平原則,故撤消了該計劃。其理由是:深石公司在成立之初即資本不足,且經營業務完全受被告公司控制并完全為被告母公司利益而經營,深石公司與標準電氣公司的一系列業務往來足以證明這一點。最后判決結果是被告母公司對深石公司的債權應劣后于深石公司優先股股東。
通過該案,有學者對深石原則進行了如下概述:深石原則系指母子公司場合下,若子公司資本不足,且同時存在為母公司之利益而不按常規經營者,在子公司破產或重整時,母公司對子公司債權之地位應居于子公司優先股股東權益之后。
根據以上定義,我們且對深石原則作一番分析:
1. 深石原則適用的基本前提是母子公司關系之存在。
深石原則無論如何目前僅以判例和學理解釋的方式存在,其所具有的合理性還有待進一步考察,它只是人們在解決母公司對子公司債權如何受償這一問題上所作出的一個有益的探索,因此,就目前而言,將該原則的適用局限于母子公司之間是較為合宜的,但是否可將其適用于自然人股東同公司之間則有待該原則的進一步完善發展及有關判例的出現。
2. 子公司資本不足。
現在的問題是子公司資本不足是何時起不足?是自成立之初不足,還是在經營過程中出現不足?
從子公司成立之初看,如果母公司向子公司投資明顯不足,甚至還未達到法律規定之最低注冊資本要求,子公司實質上則根本就未成立, 那么揭開子公司法人面紗由母公司直接承擔債務即為合情合理,母子公司此時實為一體,不可能存在母公司對子公司享有債權。但如果母公司向子公司投資達到最低注冊資本的要求,我們是否就能一概認為母公司向子公司投入資本充足呢?筆者認為,這里“充分”的認定標準就子公司成立之初而言不應僅僅指符合法律規定的最低注冊資本,還應是足以滿足子公司得以設立及早期營運所需,也就是說,即使在子公司成立之初它的注冊資本達到法定最低限額的情況下,其人格仍有被否認的可能,母公司債權也就因此而可能得不到優先受償。
而在經營過程中子公司出現資本不足的情況,母公司是如何受償其對子公司的債權就應分情況而定。如果母公司對子公司經營過程中出現的資本不足負有直接責任甚至是故意所為的,那么就應否定子公司之法人資格,母公司債權受償主張不予實現;如果子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出現資本不足非系母公司所為,則母公司主張的債權應有實現之可能,但考慮到子公司系為母公司之根本利益而經營,子公司出現資本的不足同母公司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關系,如果母公司反而因其債權事先獲得子公司擔保而主張優先受償無疑對子公司其他債權人及優先股股東有失公平,故母公司債權人受償應劣后于子公司的其他債權人和優先股股東。
3. 同時存在子公司為母公司之利益而不按常規經營。
在這種情況下,子公司實際上喪失了自己獨立的意思表達能力而受母公司的過度操縱,那么母公司也就有可能喪失對子公司債權的受償。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存在”這一表述,有學者認為深石原則主要考慮的是兩個因素,即母公司對子公司投入的資本是否充足以及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行為中是否有欺詐等不當或違法行為, 也就是說,深石原則的適用必須首先考慮這兩項因素是否存在。詳言之,如果子公司資產充足,即使可能出現子公司為母公司之利益而不按常規經營的情況,但子公司無破產之虞,其他債權人和優先股股東的利益則并不受實質性之威脅;而如果子公司資產不充足,但母公司并無不正當之操縱行為,那么否定母公司的債權亦屬不當。
4.關于母公司對其子公司債權的擔保是否有效的問題。
在子公司資本充足,母公司對其子公司不存在不正當操縱的情況下,母公司為了有效實現對其子公司的債權,多半會以子公司資產設置擔保,對于這種擔保的效力如何認定無疑是一個難題。從實踐情況看,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經營狀況無疑是十分了解的,母公司多半會在子公司經營狀況不佳時提出要對其子公司享有的債權設置擔保,與其他債權人相比,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從公平角度出發,即使該貸款是在資本充足的條件下依公平、善意、謹慎的方式提供的,法院一般都不承認該項貸款的擔保性質,而只將該股東視為無擔保債權人。
5.母公司對子公司債權之地位應居于子公司優先股股東權益之后。
從這句話表述來看并不完整,因為在深石公司案中,涉及的是母公司作為債權人和子公司優先股股東之間的關系,但從該案中總結出的深石原則還應包括母公司作為債權人同子公司其他債權人之間的關系。因為在子公司破產或重整時,作為子公司債權人的母公司必然會同子公司優先股股東及子公司其他債權人發生直接利益沖突,如何正確解決這一沖突正是深石原則存在的最大意義。筆者認為,子公司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同樣也應受到合理保護,在具備以上條件的情況下,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權也應居于子公司其他債權人債權得到清償之后再受償。
三、結束語
從實質上講,“深石原則”是公司法人格獨立理論和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具體應用和深化發展的體現,公司法人格獨立理論同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兩者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深石原則”正是靈活運用了兩者之間的特殊關系,它一方面規范了母子公司的經營關系,尤其是債權債務關系,有效地抑制了母公司利用其與子公司的特殊關系不正當操縱子公司,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強對子公司其他債權人及優先股股東利益的保障,減小母公司向其轉嫁的經營風險,從而增加了交易的安全程度。但是,由于它建立的理論基礎之一便是公司法人格否認理論,而該理論由于其本身的含糊不清及都以判例形式出現,這不利于“深石原則”最終得以明確界定并以立法形式出現。正因為如此,“深石原則”只能作為解決母公司對子公司債權清償問題的一個嘗試,其最終如何發展,則需實踐和理論的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朱慈蘊著.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2.賴英照著.公司法論文集.臺灣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1988.
作者簡介:上海財經大學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