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出6σ管理法沒有對傳統質量管理方法完全加以摒棄,而是在沿襲現代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著重對6σ管理法的質量經濟性加以分析。
關鍵詞:6σ管理法;質量改進;質量經濟性
一、6σ管理法對質量理論的繼承
6σ管理法的核心特征是經濟性,即顧客與組織的雙贏及經營風險的降低。成功實施了6σ管理法的企業都強調實施過程中領導的重視,認為領導的重視是能否取得成功的第一關鍵因素;6σ管理法非常強調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倡導一切以數據說話;提出滿足和超越客戶的需求與傾聽客戶的聲音,一切改進工作以提高客戶滿意度為目標;改進過程超越了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局限,注重流程的改進與管理;強調全員參與改進,提倡消除部門間的隔閡,發展跨部門的協作;認為質量永無止境,只要存在過程就有改進的余地。
6σ管理法的這些特征所體現的正是現代質量管理八項基本原則的思想。以顧客為中心、有效的領導、全員參與、面向過程的管理、系統化的管理、持續的改進、以事實為依據和互利互惠的組織間關系這八項基本原則在6σ管理活動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在改進和過程控制的工具上,6σ管理法也沒有太多的創新而是主要沿用以前的一些工具,如質量功能展開(QFD)、平衡記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統計過程分析控制圖(SPC)、直方圖、排列圖、散點圖、回歸分析、因果圖與因果矩陣分析、試驗設計(DOE)、田口方法、休哈特控制圖、改進控制圖等。
在管理思想和質量改進、控制工具上對現代質量管理的繼承性決定了6σ管理法不可能完全背離現代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而只能成為現代質量管理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和發展方向。
二、6σ管理法對質量理論的發展
6σ管理法是一種強有力的質量改進方法,雖然在改進工具上沒有太多的創新,但是它的DMAIC改進流程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質量改進模式。DMAIC流程基于戴明的PDCA循環模式,但是每一階段的目的更加清楚。它是在總結了質量改進活動最優秀的實踐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同時它還引入了項目管理的一些成功做法。6σ項目一般解決的是一些復雜的、重要的、需要跨職能協作的問題,而項目成功與否對組織的影響也十分重大,因此,需要質量改進小組在項目實施的關鍵點(里程碑)——每一階段完成并產生階段成果時,通過項目報告的形式與最高管理者充分溝通,使最高管理者的支持到位,以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
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過程的復雜性、精益性越來越高,與此相伴的是質量改進工作也日趨復雜,對改進人員的專業性要求越來越強。而6σ管理法強調關鍵實施者的作用。在6σ管理中,項目都必須由受過良好培訓的專職“大黑帶”、“黑帶”人員帶領項目小組完成。這些骨干要很好地掌握DMAIC的工具和方法,比如統計技術等,使之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他們還需要掌握領導力、團隊合作、溝通等軟工具,使他們的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各方面的認可和支持。同時,他們要十分認同6σ管理理念,對推進6σ管理懷有一腔熱情。這些受過良好培訓的專職改進人員是越來越復雜的質量改進和控制工作得以成功實施的基礎和保證。
6σ管理法對質量理論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對質量經濟性理論的發展。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的目標是獲得利益最大化,為股東提供豐厚的回報。質量管理工作當然也不例外。
6σ管理法的基本思想是充分利用各種工具去做到不斷減少工作失誤、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工作質量,通過質量的不斷提高來獲得企業收益的不斷提高。6σ管理法認為達到最高質量的企業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最高質量才是最經濟的質量。

同樣是著眼于通過質量改善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傳統的質量管理理論認為,預防成本增加則損失成本減小,預防成本減小則損失成本增加。因此,存在一個最經濟質量水平,在這個質量水平上預防成本和損失成本之和最小,此時的生產是最經濟的,總質量成本最小;超過或不到這個質量水平時,企業的質量成本都要高于經濟質量成本;企業的最高質量水平和最經濟質量水平不統一。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企業生產所追求的不是最高質量水平而是最經濟質量水平。此時的質量成本曲線示意圖如圖1所示。
從傳統質量經濟性理論到6σ的超高質量標準,企業生產經營所追求的質量水平提高了很多。引起這一巨大變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計算口徑發生變化。損失成本是質量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不良質量成本損失包括直觀的和隱含的兩大類。我們通常所統計的那些由于產品或服務不良而造成的成本損失,比如廢品損失、返工返修費用、降級處理損失等等都是直觀的損失。對一般的企業來說,這些成本損失占銷售額的5%~8%。隱含的損失是通常人們不去統計或不為人們所重視但又實際存在于企業中的成本損失,比如:延誤交貨而受到的罰金、庫存積壓或緊急訂貨而不得不多支出的費用等等。這些損失多數是因為我們的工作流程中出現失誤而造成的,在管理欠缺的企業里,這些隱含損失的成本甚至要比直觀的損失成本高得多。據統計,其占企業銷售額的比例甚至能高達15%~20%。
傳統質量經濟性理論在統計成本損失時較少的考慮這些隱含損失,其統計出來的成本損失只是全部成本損失中的一部分,是偏低的成本損失。而6σ管理法關注的問題不只局限在降低生產過程的缺陷,不僅要消除產品與服務的不良質量,更重視消除工作過程的缺陷,通過提高工作過程的質量來提高企業的總體質量水平和效益。實行6σ管理法的公司認為一切失誤都會帶來成本損失,其統計的成本損失更完全、更合理一些。
2. 損失成本增大。隨著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市場供求關系也逐步發生了顯著變化,原有的格局被逐步打破,商品供應日趨飽和、過剩,商品和服務的可替代性更強。甚至有人認為,全球經濟將會因為供過于求而持續呈現出物價下跌的通貨緊縮狀態。
在這種供求關系背景下,消費者在購買某種商品或服務時的選擇余地比以往更大。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或服務時的標準已經不僅僅只單純考慮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甚至要求個性化消費。一旦產品的質量不滿足顧客的需要,企業可能就會永遠失去這些顧客。失去顧客就意味著市場份額的降低、企業銷售額和利潤下降。也就是說,企業由質量水平差所帶來的風險越來越高,質量損失成本越來越大,質量損失成本在總質量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3. 預防成本減小。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高精度、高自動化程度的制造和檢測、控制設備在企業里大量使用。高性能的制造設備的使用使得產品質量大大提高、質量成本大大降低。現在使用高性能的設備制造出高質量的產品的質量成本甚至比原來使用落后的低精度設備制造出低質量產品的質量成本還要低。
要保證產品的高質量,就必須對生產過程實施嚴格的控制,及時發現和處理生產過程中的微小變異。嚴格的過程控制需要抽取大量樣本,利用檢測設備對樣本的質量特性值進行檢測并得出相關數據。樣本量越大,數據越多;質量要求越高,數據所需精度越高。對大量高精度的數據使用復雜的統計方法進行處理,這對以前的生產企業來說難度很高,即使能夠實行,所需要投入的費用也相當大。而現在,隨著計算機和各種操作簡便的統計軟件工具的大量使用,這一費用已經下降到比較低的水平了。檢測出微小的過程變異離不開高精度的檢測設備,在以前的生產企業里,高精度的檢測設備數量較少并且價格高、維修保養費用高,而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高精度的檢測設備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其購買成本、使用成本也顯著下降。這些高精度設備的使用使得企業為達到高質量而付出的預防成本相比以前使用精度差、自動化程度低的設備有了明顯的下降,預防成本在總質量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也大大下降。
6σ管理法認為現在的企業質量預防成本變小而損失成本則顯著變大,預防成本在總質量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只需增加較少的預防成本就能使損失成本降低很多。因此,6σ管理法所倡導的是追求完美的質量、永無止境的追求質量水平的提高。
6σ管理法思想下的質量成本曲線可以用圖2表示。

三、結論
6σ管理法是一種有效的質量改進方法,成功實施這一先進方法會使企業提高質量、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但是,它并不是一種全新的方法,它是現代質量管理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企業要把6σ管理法改進工作融入企業日常的全面質量管理和標準化管理工作中去,不應該認為實施6σ管理法就是對全面質量管理和ISO9000國際標準的否定。只有在進一步強化企業的全面質量管理工作的基礎上,持續實施6σ質量改進,并把改進所取得的成果及時的溶入企業的質量體系中作為標準規范下來,才能保證企業的質量管理工作在穩定的基礎上穩步前進,逐步達到更高的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公緒等.新編質量管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楊躍進. 6σ管理與不良質量成本.中國質量,2003,(1).
作者簡介:歐陽明德,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葉勇,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