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性資源,對青年人力資源進行戰略性的開發,要從存量的開發,即通過教育的核心和基礎性作用來提高青年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流量的開發,即通過引導農村剩余青年勞動力的流動、加強人才市場建設和人才引進等戰略,促進青年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與配置。
關鍵詞:青年;人力資源;人力資源開發
青年人力資源開發是對青年勞動能力的培養、改進以及合理配置、使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青年人力資源存量質量提高和流量效率提高的過程。因此,對青年人力資源進行戰略性的開發,就要分別從存量的開發和流量的開發兩方面入手。
一、青年人力資源存量開發
存量的開發旨在提高全體青年的自身素質,進而提高青年人力資源的整體水平,以與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相適應,增強國家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綜合競爭力。而要進行戰略性的存量開發,關鍵是要發揮教育在青年人力資源開發中的核心和基礎性作用。
1. 繼續大力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打好青年人力資源的基礎。少年是青年人力資源生成的前期,少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直接制約著青年人力資源的質量。我國在2000年每10萬人中僅接受過小學教育的人有3.57萬人,文盲率仍高達6.72%,其中文盲人口占1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達9.08%。少年兒童失學的現象主要集中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農村。究其原因,教育投入不足與負擔不合理是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的關鍵。因此,要普及義務教育,降低文盲率,必須充分認識義務教育的“公共產品”性質,盡快實現農村義務教育由鄉鎮、由農民負擔為主轉為主要由縣以上政府負擔。各級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要采取有力措施,確保適齡學生均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時要求那些沒有達到9年制教育文化程度,已進入勞動者行列的青年文盲、半文盲通過進入夜校等方式學完9年制義務教育的內容。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要力爭能夠實行12年制義務教育。
2. 改革高等教育模式,擴大高素質、創新型青年人才的供給。大學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高等教育的模式直接決定著青年人力資源中較高層次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從高等教育規模來看,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還屬于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增加青年人才的數量,以與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需要相適應。而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是要加大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要走與市場相結合的道路,整合社會資源,拓寬籌資渠道,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從高等教育質量來看,我國青年戰略性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青年人才,這要求學校在專業的設置上要與市場需求銜接,避免專業的重復設置。在教育的內容上,除了讓青年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外,要鼓勵學生跨專業學習,擴大知識面,在培養專才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具有較高市場競爭力的通才。在能力的培養上,要重視開發青年的創造力。培養知識經濟時代所需的“十字型人才”,這類人才既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又在某一專業有較深的鉆研,而且敢于出頭、敢于冒尖,有創新精神。只有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增強技術和人才的競爭力,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實施信息產業帶動工業發展的戰略,才能增強綜合國際競爭力,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
3. 創建學習型社會,樹立青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新理念。早在1972年,國際教育委員會撰寫的名為《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報告就指出:“我們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身學習?!睘檫m應終身學習的需要,很多國家已將終身教育通過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護。我國十六大也提出要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立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學習型社會??梢姡F階段對青年人力資源進行戰略性開發,必須要改變人們傳統的教育和學習觀念,營造學習型社會的氛圍,樹立終身學習的新理念。要使青年認識到學習已不再是參加工作前的準備,不再是人生一項階段性的任務,而是與工作雙向循環,相輔相成,將伴隨人的一身,是人終身的需要。為此,一方面要創新教育手段、教育體系和教育發展模式,另一方面要引導和激勵青年不斷地參加職業繼續教育,對技能和知識進行補充、增新、拓寬和提高。
除要發揮教育的基礎作用以外,在微觀層次上,企事業單位也要將青年人力資源的開發作為自身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加強青年員工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和業績考評等各方面入手,力爭提高本企業進而整個社會青年人力資源的素質。
二、青年人力資源流量開發
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是要素流動的經濟,勞動力尤其較高層次青年人才的流動是成熟市場經濟和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流量的開發也是青年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流量開發促進青年勞動力和青年人才的合理配置與流動,并與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戰略相配合。
1. 加大農村青年人力資源開發力度,促進青年剩余勞動力合理流動。
首先,要轉變觀念,包括轉變農村教育觀念和基層用人觀念。在農村,不論學生還是學校,其目的都是為學生將來走出農村創造條件,導致文化層次較高的青年人紛紛跳出“農門”,從事農業生產的素質都不高。因此,要加強農村的成人教育和農業專門知識培訓,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能。農村基層干部要轉變那種引進的才是人才的觀念,用人的眼光要放在農村,重視培養本地的青年人才。其次,要引導青年勞動力的合理流向,可以根據各地小城鎮發展戰略的要求,通過政策宣傳以及利益誘導等方式,使青年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讓青年自身和地區建設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再次,要關注進城務工青年人力資源的開發。要抓緊制定出臺保障進城務工青年權益的政策法規,把進城務工青年的再教育和培訓納入職業教育規劃。各級團委可以嘗試在城市社區普遍建立青年中心,并和居委會聯合開展宣傳工作,改變目前青年民工工作機會不平等、工作待遇受歧視,勞動條件差,生活單調的狀況,使他們得到社會的尊重、關心和幫助。
2. 加強人才市場建設,實現青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市場化。
高校畢業生是一大批既掌握了豐富知識和先進科學技術,又具有突出年齡優勢的青年人才隊伍,他們的上崗就業和群體分布,直接影響著地區、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的發展。但是,應該看到,近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呈現下滑趨勢,就業結構也不盡合理??偟膩碚f,各類知識結構層次和綜合素質較高的青年人才過于集中于沿海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過于集中在第三產業和科研院校,從而出現了一方面市場急需科技人才,一方面大學生失業,人才浪費的不合理的現象。究其原因,固然跟大學生傳統的就業觀點和學校教育與市場脫節有關,但人才市場發育不完善、市場供求信息傳遞不夠全面和靈敏,缺少專門為青年人力資源服務的市場中介機構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相接軌的步伐,打破封閉的教學、科研模式。鼓勵科研院所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另一方面,要加強人才市場建設和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的培育,實現青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市場化、社會化和網絡化。在這方面,要進一步深化人事勞動制度改革,消除體制因素對人才的制約。要加強人才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體系以及職業指導體系的建設,通過市場實現青年人力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和高效率。要通過培育專業化、職業化的人才中介服務機構來調劑人才資源的余缺,提高人才利用率,盤活青年人力資源市場。在建設中介組織的基礎上,形成政府人事部門、青年社團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共同參與的青年人才開發協調機制,拓寬政府、企業、社會之間協作開發青年人力資源的渠道,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信息、物質幫助,結合社會各界的力量,倡導、支持、鼓勵青年創新、創業。
3. 加快人才引進步伐,發揮青年人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戰略作用。
經濟全球化發展使得人才在世界范圍內流動成為可能,發達國家的大公司,如:美國微軟、IBM、摩托羅拉等,為了得到自己認為最好的人才,不惜采用高薪酬、高福利等政策吸引人才。而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人才吸引力。我國人才流失的比例較高,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政府要實行有效政策,吸引人才回歸,要創新人才回流的機制,為留學人員的回國服務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政策環境,同時也要采取有力措施引進國外的高層次人才。企業要在薪酬福利方面創新政策,根據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地采取不同的激勵方式,吸引國內外的優秀青年人才。
在國內,要將人才引進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結合起來,以青年人才的流動帶動資本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動。如西部大開發必須加大人才戰略的實施力度。西部人才總體數量不足,且流失嚴重,高層次人才的流失比例較大。西部每100人中擁有的科技人員數量僅為東部地區的大約1/9。西部地區在人才戰略上,一方面要重視對本地青年人才的培養,盤活現有的人才存量。另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引進工作,建立面向全國的人才信息網絡,積極運用人才市場為西部引進人才。要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觀念,實行靈活多樣的引進方式,既要注重“永久牌”人才的引進,也要重視引進短期內或在某個具體項目上能夠發揮作用的人才。再如,江蘇省在實施“沿江開發”戰略中,也要重視引導青年人才流向大開發中最需要人才的中小城市,實現人才的合理化分布。
總之,青年人力資源的戰略性開發,是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需要政府、企業和青年共同努力,依托市場,依靠社會各界的力量,不斷提高我國青年人力資源的總體素質,并實現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以增強國家在現代知識化、信息化、高科技競爭中的戰斗力。
參考文獻:
1.張德.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2.陳遠敦,陳全明.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3.黃志堅.人力資源開發與青年成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
作者簡介:孫月平,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孫南萌,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助教。
收稿日期:200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