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亞洲經濟的發展與其他的經濟體相比,發展不均衡是其最大的特點之一。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本文從亞洲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特點出發,比較其異同點,為本國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儒家文化;雁行模式;外溢效應;尋租理論
一、總論:決定經濟發展的因素
亞洲的經濟發展,不同于歐洲,有很大的不均衡。本文所探討的,就是亞洲主要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異同的原因及其比較。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人的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當代微觀經濟學觀中,人構成了企業,人作為企業的決策者(企業家)為企業指明了前進發展的方向。政府宏觀方面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也是由人來制訂的。
二、文化對各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文化對人的作用很大,文化不同,人的思想有很大的迥異,進而影響到企業文化、企業決策等等微觀上的因素,最終影響到經濟發展的進程。
作為亞洲經濟的領頭羊,以及世界經濟三極之一的日本,在德川幕府時代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強烈影響,此后將集體高于個人作為主流思想,形成家族主義、愛社主義及愛國之心,還受到與其現在享受還不如著眼于將來思想的影響,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高儲蓄率的經濟現象。明治維新以后日本開始引進西方式價值觀念,即個人的價值至上的思想觀念,但直到二戰后由于美國對日本的影響,才使西方式價值觀廣泛普及。傳統的儒家文化雖然受到強烈沖擊,但由于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根深蒂固,二戰后日本產生了一種新的儒家文化,它是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交匯的產物。日本的規模經濟增長和工業化就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文化背景中實現了。
韓國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藩屬,中國的儒學思想早在公元1世紀后就開始傳入。二戰后,由于美國出于戰略考慮,在全力扶持韓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將西方的價值觀念強行輸入,刺激了韓國人個性的發展,使韓國人傳統的儒家價值觀和倫理觀發生很大變化。
臺灣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國民黨潰逃到臺灣后,大量的外省籍人口涌入臺灣,儒家文化在臺灣的影響就更大了。
新加坡則是以華人為主的社會,華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別高達76%,其儒家文化的基礎也是相當深厚。
香港是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因此受英國文化的影響較深,又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匯之地,因此它比其他東亞各國(地區)更易受到西方價值觀和文化的影響,在經濟上體現為實行更加自由的市場經濟政策。
東盟四國的社會文化是多元的,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語種和方言,不同的風俗和習慣,有的國家還存有山地文化和部落文化。歷史上,東盟各國受到中國和印度的影響較大。此外,伊斯蘭文化、士著文化的影響也不可小視。
從上述可以看出,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文化中儒家文化占主導地位,東盟四國的社會文化中儒家文化也占有一席之地。
印度,作為文明古國之一,在近代也曾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甘地、尼赫魯均非常崇尚印度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倡導發揚古代傳統的印度文明。他們認為,印度宗教在印度社會中曾發揮很大的作用。印度悠久的歷史文化之所以一直保存至今,主要依托于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的存在。宗教在推動印度歷史發展,繁榮文化和開展近現代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了不容低估的積極作用。甘地主義成為印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就如同東亞各國的儒家文化一樣,對印度現代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教導國民團結一致發展本國的經濟,實現本國文明的復興,以及保持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三、教育對各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由于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東亞各國政府普遍重視正規學校教育外,此外還重視職業培訓,以培養和提高勞動者的專業技術能力。在這點上,有點像歐洲的德國,德國的職業教育體制非常完善,為企業輸送了大量的技術工人,這也是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制造業的原因之一。新加坡則專門成立職業訓練局,專門負責在職職工的培訓,規定只有職業教育證書的持有者,才有資格謀求職業。
印度作為英國長期的殖民地,其英文教育遠優于亞洲其他主要國家和地區,擁有優秀英文能力的國民比其他國家的國民更加方便有效地利用來自西方的先進科技以及管理方法,在國際貿易等交流中也占據了較大的優勢。在尼赫魯的努力推動下,印度把科技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實行科技教育興國路線,并采取了若干重大措施。此外印度特別重視高等教育,明確高等教育目標并設立大學增款制度等。雖然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較成功,培養出了大量的能熟練應用英語的高級人才,不過在其他層次人才的培養上做得不夠。總體來說印度的文盲率還是很高。農村有大量的低素質的勞動力閑置,企業需要的技術工人卻很缺乏,結果就直接影響工業的發展,同時造成收入不均,貧富兩極分化。可見,光擁有少量的高級人才是不夠的,工業化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和一般人才,這也是印度工業化發展較落后的很大原因之一。
四、科技對各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就一直很注重科技的發展,到二戰時,日本的工業已經可以與當時西方先進國家相比,二戰結束,雖然大量的工廠毀于戰火,但是并沒有摧毀日本發展科技的能力,在戰后的經濟發展中,科技也是促進日本迅速走上先進行列的重要因素。
相比較日本,亞洲其他國家沒有那么好的基礎,在這個方面,其他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企業是市場中的主體,政府為主體制訂好游戲規則,才能讓企業健康地發展。否則,由于市場中存在大量來自政府和企業的不規范行為,就會產生尋租理論中的尋租行為,大量的資源消耗在尋租行為上,最終會造成不經濟。
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變法,而變法,只是把西方法制移植到日本,用以取代全部舊有的法制。對于外國法的全面的、徹底的繼承,日本在1890年制定了商法,1890年制定了民事訴訟法和民法,其中民事訴訟法幾乎就是當時德國民事訴訟法的翻譯本。一個東方的封建國家,原來什么近代法律也沒有,一變而與歐洲的一些先進國家(如法國、德國)并立。而且在以后,司法也得到了很好的執行與不斷的完善。這就為日本企業的發展制定好了游戲規則。
相比日本,亞洲其他國家與地區在為市場制定相關法律規則的進程就落后了很多。有些國家和地區長期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其法律從制訂開始就不可能做到完全公正;還有些國家制定了法律,但得不到很好的執行和貫徹。
五、其他因素對各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現實中的經濟發展并不像經濟學家的模型里考慮的那么簡單,還有很多的經濟學以外的因素左右著一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比如國際政治形勢。
二戰后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日本投降,被美國占領,東南亞很多國家戰前被殖民國家統治,戰時被日本占領,二戰結束后,各國開始獨立,走上了獨自發展經濟的道路。美國為了對抗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把遠東政策的重點從中國轉向日本,企圖用日本、韓國、臺灣地區包圍前蘇聯、中國,因此決心把日本扶植成位于亞洲的強大伙伴。從1946年開始,美國積極援助日本的經濟復興和韓國、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積極支持東南亞各國。美國的這種積極扶持政策,對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的經濟起飛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日本由于在戰后被取消了軍隊,成立了自衛隊,其防務主要由駐日的美軍擔任,因此日本在軍費上的開銷大大減少,這樣節省下來的資金可以由政府投向經濟發展。同樣韓國由于也是美國的盟國,有相當一部分的防務也是由美軍負責的。此外還有菲律賓等東南亞的國家也曾駐有大量的美國駐軍,甚至獲得了來自美國的軍援,這樣也節省了大量的軍費開銷,得以把有限的資金投向經濟發展。
因此,以上各國的經濟在戰后均有了較大的發展。
而印度,則長期與巴基斯坦敵對,并與其爆發了數次戰爭和沖突,戰爭的費用和軍隊建設的支出,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負擔,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不過因此印度發展了其導彈,軍事飛機等方面的技術,這樣就促使了印度在航空航天方面的科技,并給其他領域的科技帶來了外溢效應。在國際政治上,印度與前蘇聯交好,而與美國則保持了一定的距離。直到蘇聯解體以后,才開始轉向接近美國。這樣又沒有獲得美國在經濟上的扶持。因此印度的經濟發展在戰后明顯較上面提及的國家落后。
可見,在戰后幾十年間,日本的異軍突起,然后通過雁行模式,韓國、臺灣、新加坡以及東盟各國都逐一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這些現象的背后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六、各國經驗教訓的總結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快慢與否,是建立在很多因素是否具備的基礎上的。不能從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去簡單地籠統概括。我們的國家與這些國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當前某些情形和這些國家曾經走過的階段很類似,因此我們在經濟發展的歷程上或多或少地可以借鑒這些國家成功的方法,避免犯他們犯過的失誤:(1)重視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以及大量技術工人的培訓;(2)利用現有文化傳統的優勢,再結合吸取西方的先進思想文化,從思想文化上打造本國的優秀企業管理人才;(3)加強市場體系的作用,尤其是相關法律的建立,讓企業在制定好的游戲規則中運行發展,減少尋租帶來的不經濟;(4)努力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政治環境;(5)注重科技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培植企業建立自己的RD機構,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不能僅僅滿足于做外國跨國公司的工廠。
參考文獻:
1.杜方利.東亞經濟的崛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
2.黃范章,(日)弘中喜捷.東亞經濟白皮書.中國計劃出版社,1996.
3.沈紅芳.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南京大學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