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理念和環保的意義在我國引起重視要比發達國家晚,把環保付諸于行動也是近些年的事情。在西部大開發中,西部各省區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的同時,有必要認真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學人之長,使環保工作得到相應發展。
百聞不如一見。不比不看,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差距。1999年8月,我去德國漢諾威參加“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有幸親自領略德國的環保。飛機進入德國境內逐漸降低高度時,地面上的情景慢慢地盡收眼簾,山清水秀,碧色千里,紅樓綠樹目不暇接,令人心曠神怡。飛機降落在法蘭克福機場。我們乘大巴赴漢諾威,路經許多鄉村小鎮,空氣清新,大地像鋪著一層綠地毯,無論是山丘還是平原,都難以見到黃土裸露。公路上的貨運汽車車廂全都是封閉式的,車上裝運東西不會散落飄灑造成污染,路旁沒有垃圾臟物堆積。這情景,不由得令人嘆服:環境保護得真好。
德國環境保護意識的產生民間比政府更早一些。民間的環境保護自覺性和自發性很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人們普遍認識到環境與自己的生存休戚相關,保護環境要從自己做起。住宅院落綠樹成蔭,鮮花簇擁,沒有人隨意亂扔垃圾,環保意識已成為他們近乎本能的習慣。我們先后去過漢諾威、柏林、法蘭克福等城市的超市,看見人們購物時都拎著一個布袋子裝東西。盡管超市有塑料袋,免費提供給顧客,但人們都不去拿,意在杜絕白色污染。在開姆茨市,居民扔垃圾時要根據體積和重量貼上“垃圾票”,計量支付清理費,垃圾多者要多付錢。
德國是世界上環境保護最好的國家之一,這與德國政府長期以來重視環境教育,加大環境保護方面的投資,不斷擴大綠色植物覆蓋山川大地的舉措分不開。他們不斷改善公共場所的環衛設施,從硬件方面保證環保的及時性和持續性,垃圾箱分類盛裝,便于清運處理,生活用品在制造時已考慮到回收的問題。
我們的近鄰韓國的環境保護也有許多地方值得學習。
2001年6月,我隨西北師大中韓文化交流代表團去韓國。韓國的環境保護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影響。我們從青島坐輪船到韓國仁川,從仁川乘坐韓方派來的大巴去漢城。大巴行進的路上,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綠色,茂密蔥綠的森林覆蓋了山坡丘陵,空氣新鮮,浸心爽身,使人感到十分愜意。正如隨行的一個中國大學生所說:“那種感受只有親臨其境的人才知道,用語言無法表達出我當時的心情,迷人的綠啊!誘人的綠啊!”韓國綠化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70%以上。韓國人很自豪地說,他們的相當一部分原始森林保護得完整無損。他們的人造森林時間并不長,不過二三十年,但現在已形成規模。
韓國人也特別注意生活垃圾的處理。他們從不隨手亂扔垃圾,這也已經形成了習慣。韓國人出外都帶著小垃圾袋,隨時把零雜廢物裝起來,碰見垃圾箱就扔在里面。他們的分類垃圾箱隨處可見。在去蒲項的途中,停車休息,我下車隨意轉了轉,在這遠離城市的小村鎮,也擺有分類垃圾箱。
我們還參觀了韓國的posco 公司,這是亞洲最大的鋼鐵廠。一進入廠區,感覺到好像進了一個公園,綠化好,噪音小,污染少,不像鋼鐵廠。據介紹,鋼鐵廠在建廠初期就留了15%的土地種草種樹種花,防止污染。
有“花園之國”美稱的新西蘭,在環境保護方面也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新加坡以嚴厲的懲罰手段保護環境,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會受到重罰,甚至鞭刑,其目的在于使環境益福于人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地區在環境保護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國家環保局于1997年決定在全國開展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活動。張家港、大連、深圳、廈門、威海、珠海六城市在較短的時間達標,被授予“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這些城市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特點是:社會風氣好,精神文明昌盛,經濟發展快速健康,環境質量優良,能合理利用資源,生態良性循環,具有“花園式”的 城市美,整潔干凈,基礎設施健全,居民身體健康。
垃圾是污染環境的重要因素,上海、北京等地在處理垃圾方面采取了一些很好的措施。上海市對垃圾的收集,不僅注意到有利于分類處理,還進一步細微地考慮到垃圾中有毒物的危害性。投放垃圾桶,分有毒桶、無毒桶、有機桶三種,把有毒垃圾物分類進行特殊處理,避免混在無毒垃圾中變成毒體媒介物,使其他垃圾物受污染擴大危害。
北京市千方百計解決垃圾清運工具不封閉、在清運中造成二次污染的問題。海淀區垃圾清運車原來經常“流淌”,走一路,灑一路,臭一路。海淀區環衛局環衛科對垃圾清運車進行了改造,密封了車廂,里面設計為二層,裝垃圾后,“水汁”滲淌在第二層,車廂的縫隙用防腐蝕、耐磨損、不易老化的橡膠封條密封,“水汁”不易流淌出來,車到垃圾場后,先擰開龍頭放掉“水汁”,再倒掉其他垃圾。北京市通州區投資400萬元修建了垃圾收購站,把分布在各處的300多個垃圾收購站集中起來,使每個“破爛王”都有一處固定的站點。這樣妥善解決了垃圾收購站在大街小巷隨意設立,給城市形象造成臟亂差的問題,也有利于社會治安。
環境是人們生活、工作、學習所依賴的空間,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們的情緒、健康、安全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環境又是一個地方和城市的門面、窗口,是外來人士產生第一觀感,形成第一印象的最主要因素。
東部的良好環境保護為東部的招商引資起了積極作用。西部地區如何學習國外和國內其他地區環保的先進經驗,使環境保護在西部大開發中成為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有利于人民健康的重要環節,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我個人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環保的認識。報紙、電臺、電視臺應設“環境保護”專欄,宣傳要深入家庭、深入人心,不能一陣風,當時髦,要堅持不懈,使人們明白環保與每一個人自身休戚相關,是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千秋大業。
其次要強化管理,明確目標,達標定時,成果量化。地方政府應從自己做起,要求下級層層立環保“軍令狀”,并在新聞媒體上公布,讓群眾監督。明確政府與環保業務管理部門的職責,抓目標管理。單位應有專職領導抓環保,按照國家規定的環保考核標準要求落實責任,考核要聽取群眾意見。
再次要充分挖掘環保科研潛力,提高環保科研水平。西部地區環保科研人員也可以和國際環保研究單位、研究人員聯袂攻關,解決一些重大科研課題。環保科研課題應多注意研究解決西部地區環保工作中亟需解決的問題,研究那些已熟視無睹,而一旦解決就會產生明顯效果的課題。
第四,還要注意提高工業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技術,提高廢物和生活垃圾利用率。現在西部地區廢物利用率一般都不高,有的地方僅為10%左右,在處理工業固體廢物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去甚遠,就是與國內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保護環境,應遵循廢物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的原則,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忍痛割愛,下決心淘汰三高(耗能高、耗物高、廢物高)的工藝、裝備和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
第五,配合以上措施,逐步實行征收垃圾處理費,貫徹“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