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依據與基礎。本文將《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與按照其編寫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新課標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進行相關比照、有機聯系,旨在解讀教材,加深對課標的理解。
一、疆域與人口
1.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我國的地理位置可從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四方面說明,并且都需要落實在地圖和地球儀上。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些特點正反映出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為加深學生對我國地理位置優越性的認識,可通過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例如,通過與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等大國比較,可凸顯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通過與蒙古、日本等國家比較,可凸顯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至于為什么顯出“優越”,還需要從地理位置對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條件來說明。例如,跨熱帶至寒溫帶的緯度位置,為發展多種多樣的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海域遼闊、海岸線漫長、多優良港灣,便于發展海洋事業和國際貿易;領土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便于與眾多的鄰國發展邊境貿易。
2.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我國的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千米)是課程標準中惟一要求記住的數據。從增強國土意識的角度看,在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的同時,還應關注我國的海洋國土。我國還有12海里范圍的領海,并且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我國管轄的海洋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接近于領土面積的1/3。
我國有漫長的陸上國界線和海岸線,陸上有15個鄰國,與6個國家隔海相望。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雖然不要求記住,但學生應能在地圖上指出來。學習的方法是在地圖上按照一定的方向(如順時針或逆時針),分成幾個方位,逐個指出。這樣不僅能熟悉我國的鄰國,而且能明確它們分別在我國的什么方位。
3.在我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本條“標準”要求記住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并熟悉各省級行政區在祖國的地理位置。這是課程標準中惟一要求記住名稱的內容,然而,這條“標準”要求記住的具體名稱約100個。這么多的名稱,學生不可能一下子全記住,而是需要在學習中國地理的過程中逐步記住(課程標準中有具體說明)。而在行政區劃的學習中,熟悉這些名稱可分層次分步驟進行。例如,可先關注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再逐步對應每個省級行政區的簡稱和行政中心;可先熟悉相鄰的省級行政區,再逐漸向外擴大;可按地理方位排列省級行政區;可通過填圖、拼圖等活動,熟悉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及其方位。
學習我國的行政區劃,還需要知道我國基本的三級行政區劃,以便在實際生活和與人交往(如通信)中正確使用。
4.說出我國人口總數,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說出我國的人口國策。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結果,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實際教學中,應使用我國最新統計的人口總數。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總數、人口自然增長率等數據,讓學生分析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關注的時期宜放在1949年至現在。在了解我國人口眾多和增長較快后,很容易認識到我國把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的必要性。為加深學生對計劃生育的理解,可適當介紹人口眾多和增長較快對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形成的巨大壓力,以及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在控制人口增長方面取得的成就。
5.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
在世界地理中已經學習了人口分布圖的閱讀,閱讀中國人口分布圖將不會有多大障礙。“標準”要求的“概況”是指人口分布大勢,即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可在中國人口分布圖上自黑龍江省黑河至云南省騰沖畫一條線,在圖上可明顯地看出來,此線東南部人口稠密,此線西北部人口稀疏。雖然還沒有學習中國的自然環境,但是,可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嘗試分析我國人口分布大勢的形成原因。很顯然,從知識準備來看,學生對于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等到中國地理總論部分學完之后。此處重在讓學生就此問題思考,而不必追求思考的結果。
為加強學生對我國人口分布地區差異的認識,可分別舉出東南部人口比較稠密的省份和西北部人口比較稀疏的省份的人口、面積資料,讓學生計算人口密度并作對比,從而對“稠密”和“稀疏”有量化概念。
6.運用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少數民族的分布特征。
我國少數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從全面范圍來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陸地邊疆地區。第二,從地區分布來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第三,從具體分布來看,各民族分布“大雜居,小聚居”。前兩個分布特征和第三個分布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國民族分布圖上可直接讀出來;“大雜居”的特征需要輔以文字說明。例如,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由單一民族構成的。
在學習民族分布的基礎上,應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幫互助、和睦共處,組成統一的祖國大家庭,從而增強民族團結的意識。
二、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1.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
地形向來是中國地理中比較繁雜的內容,過去講我國的地形,更多地注意具體的地形,包括各主要山脈、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特征和分布,使學生在這里比較集中地記憶大量的地形名稱,相對沖淡了他們對我國地形特征的認識。本條“標準”刪繁就簡,將學習重點放在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它們落實到中國地形圖上。這樣既可培養學生通過地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我國地形、地勢的特征,并且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必記憶大量的地形名稱)。
地形復雜多樣和高原、山地面積廣大,是我國地形的兩大基本特征;地勢西高東低并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是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征。在中國地形圖上,可以很明顯地讀出上述地形、地勢特征。要鞏固和加深學生對地形、地勢特征的認識,可在中國地形圖上通過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大致了解作為三級階梯界線的山脈,這樣學生可以在地圖上通過這些山脈判別各地區位于哪一級階梯。第二,了解構成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區,這樣既可以在圖上落實主要地形區的名稱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特征和地勢特征聯系起來。
可根據條件,適當介紹不同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本條“標準”與上一條關于地形的“標準”在設計思路上是一致的,在具體要求上有兩點不同。其一是“運用資料”,它的要求包括地圖(如氣溫、降水量分布圖)、氣候統計資料、氣候直方統計圖、示意圖(如季風示意圖)等。其二是關于氣候的主要特征,并要求分析其影響因素。
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可抓住以下兩條。第一是氣候復雜多樣。包括自南向北跨熱帶至寒溫帶;自東向西跨四個干濕地區;還有青藏高原面積廣大的高原山地氣候。第二是季風氣候顯著。包括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季風氣候。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對我國氣候的影響可分別結合上述氣候特征學習。
與地形一樣,可適當引導學生對上述氣候特征進行簡單評價。評價可通過與同緯度的其他地區比較進行。例如,我國亞熱帶成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我國溫帶地區與西歐相比,氣溫、降水的變化較大(大陸性氣候特征)等。
3.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本條“標準”的要求包括兩部分。其一是我國的主要河流。可分別從地圖上找出流人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內流河。其二是長江、黃河的概況。包括源流情況和人地關系中突出的問題,如,長江的水能、航運和洪水,黃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問題。
4.舉例說出什么是自然資源,它有哪些主要類型。
本條“標準”要求的不是要背出自然資源的概念,而是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了解自然資源有哪些。自然資源一般分為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等類型。各種類型不需要展開講述,但可把它們作為例子,說明哪些是可再生資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資源。
根據課程標準對自然資源的總體設計和說明,結合自然資源的概述,應當用資料說明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的特點。我國自然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可在后面結合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講述。
5.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主要包括總量大、種類全、主要利用類型分布不均、難以利用土地的比重大等。在各種土地利用類型中,可突出耕地的特點及利用保護問題。我國耕地面積在土地總面積中所占比例較小和人均耕地面積較少這兩個特點,可通過與世界主要國家(如印度、美國、加拿大等)的比較說明。耕地的利用保護問題,可結合具體實例,尤其是當地的實際情況,理解我國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說明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需要用到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土地利用類型構成、一些國家耕地面積及人均耕地面積等數據、地圖、統計圖表,以及一些事例,“標準”把這些都歸為“資料”。
6.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此條“標準”與上一條關于土地資源的“標準”在設計思路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更突出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基本特點是:在時間分布上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在地區分布上極不均勻。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使我國水旱災害頻繁;同一時間此地旱彼地澇;同一地區此時旱而彼時澇。這一切,對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解決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及其帶來的問題,成為我國國土整治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總體上說,我國是一個人均水資源較少的國家,并且許多地區用水比較緊張。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節約水資源。在各類資源中,水資源是學生每天生活(包括家庭和學校)都要經常用到的資源。因此,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水資源浪費現象、制定節水計劃等,是培養學生樹立節約資源意識并規范自己行為的一個可行的途徑。
7.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本條“標準”是上一條“標準”的繼續,以說明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采取的措施。其中,修建水庫是為子調節水資源的季節分布,修建跨流域調水工程是為了調節水資源的地區分布。相對每一方面,我國都有很多大型工程值得舉例說明,其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可作為重點案例。
三、經濟與文化
1.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并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我國農業的分布概況,指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的主要分布地區。由此可歸納出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差異(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并可以簡單分析差異產生的自然原因。用以說明的“資料”包括地圖和文字材料等。“標準”沒有進一步要求了解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但是,可以將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作為說明農業分布的資料。“聯系實際”可以聯系當地的實際,也可聯系一些地區的實際,并通過不同地區農業生產狀況的對比,說明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
我國自然環境復雜多樣,不同的地區,因自然環境不同,適宜發展的農業類型不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為加強實際材料說明的力度,所舉實例可抓住自然環境的某一要素的不同情況加以比較。例如,從地形的角度,可分別說明陡坡地、緩坡地、平原、低洼地、水域各適宜發展什么農業;從熱量的角度,可分別說明每一溫度帶各適宜發展什么農業;從干濕度的角度,可分別說明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地區各適宜發展什么農業。
2.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本條“標準”的設計思路與上一條是一致的。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可關注兩點。第一,我國工業哪兒多(東部沿海、長江沿岸等地區多),哪兒少(廣大的西部地區少)。第二,我國已經形成的工業集中分布的地區(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具體工業部門的地區分布,以及重要工業區的主要工業部門等,不要求學生掌握。
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應通過具體實例說明,也不必全面闡述,而應從小處著眼,如,對地區經濟振興的作用、對企業持續發展的作用等。
3.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絡的大致分布格局。
考慮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可介紹鐵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管道運輸可不介紹。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主要可通過運時(速度)、運量、運價比較。學習時宜結合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這樣既可以加深對各種運輸方式特點的認識,又可學會如何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我國交通運輸網絡大致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可描述為東部地區稠密,西部地區稀少。根據我國地域廣大的特點,交通運輸網絡應以鐵路網絡為主,而鐵路網絡也以鐵路干線為宜。學習重點在“網絡”,不必讓學生記住具體的“線”的名稱。隨著我國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設,公路運輸在我國客貨運輸中的比例穩步提高,而且,公路運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最為密切。因此,可適當介紹公路運輸,特別是我國高速公路的分布,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4.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并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本條“標準”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地域文化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傳統地域文化包括多個方面,“標準”選擇了民居、服飾、飲食三種,是因為它們既可代表地方文化的特色,又能給學生直觀感受,或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實際教學中不必全面、系統介紹,可通過舉例說明。例如,云南傣族竹樓、黃土高原的窯洞、內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等民居,學生都能較容易地分析它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5.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地方文化特色是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全國主要旅游區都力求體現出當地文化的特色,以吸引旅游者。這類例子很多,尤其在少數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區,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風情、海南島的黎族風情等都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即使在少數民族不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會大力開發當地的文化旅游。例如,四川把傳統的變臉藝術與旅游結合起來,南京為促進旅游,開發傳統廟會和小吃等。
摘自《中小學教材教學》
責任編輯/宋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