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春夏之交,黑龍江省課改實驗區寧安市初中畢業生首次進行了學業水平考試。其中,語文試題體現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學生評價的基本理念,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正確評價和認識自我,促使學生建立自信,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持續發展。因此,語文試題體現了學業評價的新理念。
總體來說,語文試題表現了以下幾方面特點。
夯實知識,關注能力語文試題依據“課標”的理念,既注重了語文基礎知識的考查,又注重了語文能力的考查,關注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形成和發展。
例如:第一題第1小題,“用你最擅長的字體,填寫所需漢字。”(和mú相處,ké盡職守)其中的答案考查了漢語拼音、漢字,也考查了寫字。在寫字時強調了“你最擅長的字體”,很好地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命題較有創意。第4小題,考查了杜甫的《蜀相》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并且又延伸到了古代文學名著常識——諸葛亮及空城計、草船借箭等故事。第5小題的對聯“綠柳沿堤皆因蘇子來時種碧桃滿觀盡是劉郎去后栽”劃分節奏,考查了古代詩文誦讀節奏和語氣停頓,考查了現代漢語詞匯、語段和語法知識,考查了中國文化中的對聯“天對地、海對空”的對聯知識和平仄知識,滲透了祖國傳統文化教育。第二題第7小題、第8小題,考查了古代漢語字詞知識,并注重“在文中的意思”,引導學生注意區分古今異義詞和特殊用法詞,注意古漢語的復雜現象。綜上所述,新課程的終結性評價中,夯實知識的原則在這些試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發散思維,綜合探究語文試題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強化了學生的思維訓練,注意能力的遷移和潛質的開發,展示了過程與方法的科學學習觀。
例如,第一題第3小題,“觀察這幅畫,放飛思緒,把你的想像寫下來”,要求描述畫面、合理想像和創新思維。從畫面上的兩雙緊握的大手以及在大手上通過的行人,學生既可以聯系到交流、合作、溝通、友誼,又可以聯系生活談論人生百態,可謂主觀表達,合理想像。第二題第9小題,“你認為現代戰爭取勝的基本因素有哪些?”概括《曹劌論戰》一文的考查內容以及相關的“曹劌認為決定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是什么”等問題生發開來,從課內知識遷移到課外文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科學聯想、綜合探究,把曹劌論戰中推理運用到現代生活中,引導學生從經濟、科技、軍事、政治、人心向背等方面思考人生、探求真理。第17小題,“讀書貴在質疑,你能從《獵人與狼》這篇文章中提出一個新問題嗎”,進一步引導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和探究能力的發展。第18小題的“綜合探究”題,直接羅列了《漢語言大詞典》《科技文萃》《作惡的鹿與冤屈的狼》和《母狼的智慧》中關于“狼”的不同角度的評說材料,要求學生對“狼”進行研究性學習。這一切,無疑在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全面形成和語文能力的持續發展方面探索了一條創新之路。
貼近現實,感悟生活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活動是從我國基礎教育現實中生長出來的,是生活的發展所摧生的,必須反映學生的生活現實。這一點,在語文試題中反映得比較明顯。
例如,第一題第2小題:“假如你是導游,帶外地旅游團在寧安游玩,你將怎樣介紹家鄉的風景、習俗……讓游客了解寧安、熱愛寧安。”本題要求學生介紹家鄉的風景習俗,語意連貫、語言得體。學生見到這個題目,當然會對自己的家鄉有很多話說、有很多事講、有很多感情要傾訴,因為學生太熟悉自己的家鄉了,太熱愛自己的生活了。他們甚至還會以自己的視角講出感人故事。當然,語意、言語方面的口語交際也應該合乎要求。由此,學生將會得到情感的體驗、價值觀的定位。第二題第13小題:“中國是有著悠久民俗文化的國家,除元宵節外,請再描述一個傳統節日的獨特景觀。”相信學生會回答出春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等等自己所熟知的傳統節日吧,這些節日,正是學生一生中對生活感悟的切入點。第三題第19小題,文題一:上網熱、追星熱、開車熱、旅游熱、讀書熱、考研熱……“熱”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也許你目睹過、參與過,也許你迷失過、追尋過……以及文題二:一段旅程的結束意味著新的開始,一次小小的轉折也同樣意味著新的開始。心情轉變是開始,誤會消除也是開始……在邁向開始的瞬間,審視已結束的失意或成功,暢想即將到來的精彩或挑戰,都是幸福的,愉快的。這樣的文題貼近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學生當然有話要說。至此,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得到了恰當的體現。
當然,新語文的試題一切都處在新生態,“小荷才露尖尖角”,它還比較稚嫩。例如:卷首語的激勵語言“親愛的同學,這張考卷是你全面展示學識與才華的平臺,相信你獨特的思考、個性化的體驗、富有創意的表達一定是最好的”一段話用心是好的,但在卷面有限的空間和潔凈的狀態中是否繁冗和多余?第20小題的位置偏安一隅,是否容易遺漏?“綜合探究”內容與閱讀材料內容都集中于“狼”的身上,18分加6分的分值全部糾纏在一個話題上,是否會對“狼”乃至生物學科沒有興趣或了解偏少的學生形成人為的不公平?這一切,都是我們在今后的形成性學業評價和終結性學業評價的試題研制工作中加以深思的。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