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沖擊波
一個很好的視角
通過總統大選觀察美國是一個很好的視角。美國是民選職位數目和選舉次數最多的西方國家,有52萬個公職是由選舉產生的。選舉是美國政治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是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每周都有選舉在美國的某個地方舉行,每個公民參加選舉每年少則二三次,多則七八次。
在眾多的選舉中,總統大選最能集中體現美國政治的特點,因為,正副總統是惟一通過美國全體公民投票產生的公職人員。不僅中國的普通百姓通過關注美國大選而深化了對美國的了解,對于專業學者來說,大選也如同一個多棱鏡,多角度地折射出美國這樣一個全世界關注的國家。
里根恰逢其時
讓我們從一位幸運的美國總統說起。在1980年的美國大選中,里根能夠脫穎而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因為他適應了當時美國社會的需求。當時,美國還陷在越南戰爭綜合征中難以自拔。而蘇聯則在全球對美國展開咄咄逼人的攻勢。7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嚴重經濟危機也使美國元氣大傷。正是在這時,強硬的共和黨人里根高喊“振興美國”的口號,贏得了美國人民的支持。但是,他本人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他上臺的時候也正是中國公眾對美國的興趣空前高漲的時候。所以,他成了一個幸運兒,成為第一個在真正意義上全面進入中國公眾視線的美國總統。
里根上臺的時候我還足一個中學生,對美國可說是一無所知。但是,里根的競選上臺還是引起我很大的必趣。相信很多中國公眾都跟我有同樣的經歷。許多中國人第一次知道,原來一個國家領導人的產生可以不通過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可以不由老一代領導人指定,而可以通過一種對文明和溫和的方式去競選,也第一次知道他不可以一直執政到老死,不是只有在他死后其他的領導人才能上臺執政(想想隨后蘇聯發生的二年之中三任領導人接連去世的事情)。我們還第一次知道,領導人并不一定都那樣老態龍鐘,步履蹣跚。里根盡管年近七旬,但照樣瀟灑矯健,在公眾場合上任何一個臺階都要一個箭步躍上去。他極力表現自己就是平民中的一員,絕不在自己身上罩上一層神圣的光環。甚至里根上臺不久遇刺受傷這一經歷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發。一方面,它使我們了解到,美國社會原來是如此復雜,隨便一個人手里就能有一把槍,而且就敢向總統開槍。另一方面,也并不因為謀殺的是總統,刺客就要被視作十惡不赦的“現反”,就要堅決鎮壓,無情消滅,而是在認定他患有精神病之后將他送往精神病院接受治療。里根總統本人也并不對他進行蓄意報復。
至于里根的內外政策,無論是提出所謂新保守主義、里根經濟學,還是實行星球大戰計劃、在全球對蘇聯攻勢展開反攻;無論是入侵格林納達、轟炸利比亞、圍剿尼加拉瓜,還是在阿以沖突和兩伊戰爭中上下其于……如此種種都讓人感到,美國盡管在越南戰爭中一敗涂地,但它仍然是世界頭號強國。而現在我們知道,里根時期美國有幾次海外用兵實際上打破了越南戰爭后美國海外用兵的“禁忌”。其后的入侵巴拿馬,發動海灣戰爭,出兵索馬里,波黑維和,直到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所有這一切其實都是在步里根的后塵。
里根執政時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蓬勃發展的時期。人們了解世界的熱情空前高漲,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而媒體也在這時候有了空前的發展,尤其是彩電的普及使人們有了一個有力的了解世界的工具。今年里根去世在中國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因為人們想起了自己開始了解美國的時候就是里根時期。所以,里根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幸運。他是中國公眾開始全面了解美國時的第一位美國總統。
里根的演講和老布什的粗口
金燦榮 我個人對大選的關注也是從1984年開始的,當時我正在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求學。那年4月,里根總統對中國進行了訪問,訪問期間他在復旦大學發表了演講,臺下的聽眾中有一小部分是復旦國際政治專業的學生,包括我的同班同學。由于當時我正在《世界知識》編輯部實習,錯失了這次“面見”美國總統的機會。但是,同辦公室的幾位同志聆聽了里根在人民大會堂的演講。他們一致評價里根極具個人魅力。我也被里根演講的內容與魅力所傾倒,甚至感嘆里根怎么能夠不看稿紙進行那么長時間的演講,而且所講內容與事先準備的講稿一字不差。對剛剛接觸世界的中國而言,里根將個人化的美國帶到中國來,對中美關系起到了促進作用。我也從此開始關注美國的大選。
1984年的總統大選在里根與蒙代爾(民主黨人,卡特時期的美國副總統)之間進行。那是一次雪崩式的選舉,里根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從當時我所獲得的有限的資料來看,盡管還有些困惑,認為在民主黨的群眾基礎比較廣、兩黨結構有利于民主黨的情況下,無法按政黨邏輯解釋共和黨的勝利。但初次接觸美國大選,里根所代表的現代民主政治中的個人魅力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8年美國再次進行大選。當時我已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工作。作為《美國研究》編輯部的一名編輯,我開始對美國有些深入的了解。當時雖然還處于跟董樂山等老先生學做編輯的階段,但對1988年選舉還是有了一個整體脈絡式的認識。印象比較深的是在老布什總統與杜卡基斯(馬薩諸塞州州長,1988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辯論中,有個記者就當時的一個強奸案提問兩位候選人,“如果有個暴徒強奸你的妻子,你怎么辦”?杜卡基斯:“我走法律程序。”老布什:“老子要把他殺了!”老布什的回答和多數美國老百姓的反應一致。而杜卡斯基的回答太冷靜、太理性,簡直就不像個男子漢說的話。正是對這個問題不同的表態拉開了老布什與杜卡基斯的差距。這件事使我感覺到美國的領導人必須要把自己表現為“我是人民的一員”,是個普通人的感覺。這與許多傳統政治不一樣。
傳統政治講的是等級。老布什總統是個石油大亨,他的父親普雷斯科特·布什是個老參議員,投資非常成功,布什家族實質上是一個政治世家。但與出身平民的杜卡基斯相比,老布什卻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普通人。我從中感覺到現代民主的一個特點就是“民主”的“人民性”。在傳統政治中,領導人總是千方百計要使自己罩上一層神秘的外衣,而現代領導人就是要平民化,盡管實質上他可能出身貴族。
美國總統將“神”還原為人
美國總統大選最初給中國人的沖擊,恐怕是起到了將國家領導人從神回歸為人的作用。在大選中,兩黨總統候選人的辯論、選民的取舍,包括尼克松總統的水門事件及其辭職、克林頓總統的拉鏈門事件及其被彈劾,都表明政治家其實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既有喜怒哀樂,也有七情六欲,還有可能犯錯誤;他是一個丈夫、一位父親或者一個兒子,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或者半神半人的人。以民意作基礎的選舉制度,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以血緣傳承為紐帶的世襲制。政治家的人性化也與威權政治領導人、政治家的自我神化有很大區別。
大選是美國人民的“狂歡節”
金燦榮 1992年我第三次關注美國大選,而且第一次在美國現場感受美國大選。當時是受美國新聞署邀請參加“國際訪問者”計劃,與美國所的楊達洲先生一起去觀察大選。在四周的時間內,我們與美國兩黨的選民、政治咨詢人員都進行了接觸,當然也聽到美國自己的教授對大選、對美國民主制度進行的介紹和分析。這樣的親歷,使我在書面的基礎上對美國大選的了解更有實感,更加系統,也相應地得到提升。
我參加了共和黨在休斯頓的全國代表大會。為了讓我們體驗到美國民主的精彩之處,主辦者特意安排我們近距離地見到了老布什與前總統福特。會場內外的熱鬧、喧嘩使人印象深刻,讓人感嘆組織者的造勢能力。在會場內,組織者使用音樂配合黨內大佬的講話。當攻擊敵人的時候,音樂悲涼、凄慘。當提出本黨候選人時,振奮的音樂使人對在他領導下的光明前景充滿希望。會場外,除了支持者的集會,還有為共和黨募錢的集市,出售戒指手表之類的小佩件??傮w感覺就像是一場人民的狂歡節。大家穿著怪異,行為狂放,可以盡情地高喊、表演,發泄不滿,表達意見。大會不僅宣傳了本黨候選人、綱領,還縮小了民眾與公眾人物的距離,使他們可以近距離接觸,彷佛形成了一個共同體。
這次大會也使我感受到美國人的宗教感情與傲慢。在持續幾天的活動中,每次總是以宗教儀式開頭,搞信仰上帝這一套。因此,我覺得美國是一個宗教感非常強的國家。另外,在每次重要講話結束的時候,演講者總要說,“我們美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家”,或者說,“我們美國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國家”,而從來不會只把美國說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
在這次美國之行中還發生了一件讓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當時我們這些國際訪問者被列為嘉賓,處處受到禮遇。但在我們乘坐的車就要到達休斯頓會場的時候,卻被攔住長達40分鐘。原來是芭芭拉·布什來了。作為第一夫人,她所到之處派頭十足,場面豪華,下有摩托車開道,上有直升飛機保護。而她不過是公職人員的配偶。對此,美國人解釋說,那是對總統職位的尊重。
1996年,受福特基金會邀請,我再次到美國觀察大選,主要是與普通的美國民眾進行了交流。那次我體察到美國的政治權力正在代際之間轉化??肆诸D戰勝共和黨參議員多爾,意味著二戰后“嬰兒潮”一代的政治家擊敗了二戰老兵這一代。很多選民認為,多爾太老,觀念太舊。而克林頓每到一個地方都非常自信、侃侃而談。對此,我也在以后陸續發表了一些文章(大部分登載于《世界知識》),進行點評。
我對2000年總統大選的跟蹤主要是關注小布什的競選。因為戈爾已經當了八年的副總統,大家對他都熟悉了。而小布什之前只在得州做了一屆州長。如果他能競選成功,布什家族將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個父子先后擔任總統的家族(第一個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與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父子)。當然,我也關注、分析小布什與戈爾所代表的美國思潮。
從狂熱歸于平靜
因為了解,所以理性
徐 波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國公眾對美國有著相當大的好感。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中美關系處于平穩發展的良好時期,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里根總統良好的個人形象。里根的繼任者老布什總統也繼承了這一點。1989年初春,老布什和夫人在訪問北京期間,就像當年他在北京擔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時那樣到天安門廣場的平民中走了一圈。這種舉動使當時很多的公眾非常的贊賞。隨后就發生了1989年的政治風波。美國在這場風波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美國的形象開始大打折扣。而中國政府也對公眾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但是,進行這種愛國主義教育和它真正發揮作用之間畢竟有長達幾年的時間差。而促使這種愛國主義教育發生作用的正是美國的一些不良行為。帶頭對中國進行制裁,阻撓中國入世,破壞中國申奧,制造“銀河號”事件,允許李登輝訪美,派航空母艦到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等等,所有這些行為嚴重損害了此前十幾年間美國竭盡全力在中國樹立的良好形象,使中國公眾對美國的印象發生了相當程度的變化。此時中國公眾對美國的了解越來越多,對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也都有了更加豐富和深刻的認識,這也促使中國公眾對美國的態度發生變化。
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有兩部文學作品在相當多的中國青年知識分子中引起很大的反響。一部是《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另一部是《北京人在紐約》。這兩本小說幾乎同時問世,但卻反映了對美國認識的兩個方面。前者充滿了對美國價值觀、美國主流文化和美國生活方式的向往、認同和融入它的迫切愿望。而后者尤其是據此改編成的電視劇則彌漫著懷疑和批判。有海外論者甚至認為,它表現了中國青年知識分子中彌漫的一種所謂的新民族主義。而到90年代中期就出現了那本名噪一時的《中國可以說不》。向誰說不呢?是對美國。這些變化主要是在克林頓當政時期發生的。這使中國公眾對克林頓的態度相當的復雜和矛盾。一方面,人們欣賞他的年輕、瀟灑,他本人對中國也不乏友好表現。而另一方面,他在任時期,美國畢竟做了很多對中國不大好的事情。美國總統在中國公眾中一度帶有的光環徹底消失了。甚至克林頓本人的道德丑聞也成了中國公眾調侃和嘲笑的對象。據說北京有一家小飯館就把一道燉雞命名為克林頓(燉)萊溫斯基(雞)。這是不是也反映了中國公眾對美國態度的變化?
1997和1998年江澤民主席和克林頓實現中美互訪,中美關系開始發生積極的變化。但其后,1999年發生的炸館事件和2001年發生的撞機事件更加敗壞了美國的形象。炸館事件發生在克林頓時期,而撞機事件發生在小布什上臺以后。結合近幾年發生的幾次事件來看,中國公眾對美國的態度已經相當的客觀和冷靜。中國公眾對遭受美圖及北約長達78天轟炸的南斯拉夫表現出了相當的同情。而當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時,中國公眾的同情心則完全給予了美國一方,對于美國隨后在阿富汗發動的推翻塔利班政權的戰爭,中國公眾給予了理解。而當小布什政府在2003年一意孤行、發動伊拉克戰爭時,中國公眾則分為挺戰和反戰兩派,這也反映出中國公眾對于美國的看法變得更加冷靜、理智和客觀。這應當也是一種進步——在這四分之一世紀中,中國對美國的看法有了多大的變化!
從浪漫回到現實
金燦榮 從1984年到2000年,我們國內對美國大選的關注程度逐漸呈上升趨勢,媒體報道的量與深度都是往上走的。但對2004年總統大選的關注則相對平淡。不僅報紙、廣播、電視之類的傳統媒體的關注程度下降,就連民眾在媒體新軍——網絡上的討論都很少,相比之下,臺獨問題、日本的歷史問題等更能引起大規模的討論。中國的美國大選熱降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在此次大選辯論中,中國沒有被美國關注,討論更多的是伊拉克與安全問題。政治競選有點像政治推銷,一個時期就推銷一個產品。目前美國的安全問題主要集中在恐怖威脅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上,在這個方面他是需要我們中國的合作的,這也是美國兩黨的共識。所以,中國不再被兩黨候選人當作互相攻擊的“武器”。美國民眾對這個問題關注也就少了。而且,中國議題已經炒作了15年,中國國內也有很大的進步,如果不出現大的事情,炒作中國議題的政治邊際效應已經下降,選民也有些厭倦了。
從中國國內來說,中國社會比以前多元,人民生活比20年前變化大,但生存壓力也大了。所以,我們也更多的像國外一樣關注我們身邊的問題,如失業、農民工等,而不是發一些不著邊際的高論。這也是好事。我們對美國的態度,以前是比較浪漫式的,現在也變得冷靜現實了。
徐 波 我們可以從中國媒體對美國大選的報道的變化來看中國公眾關注點的變化。由于中國傳媒業的發展,現在對美國大選報道的總量是比過去多得多了。但就單個媒體來說,與美國大選有關的新聞在該媒體國際報道中所占的比重肯定是減少了。這是因為人們對國際事件關注的范圍遠遠擴大了,而吸引人們注意力的市情也太多了。也可以說,現在任何新聞事件都不再會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甚至伊拉克血腥的扣留和殺害人質的事件,都因為一再發生而使人們感到麻木,何況大選這種常規事件。
而回想一下十幾年前。那時每到美國大選年,中國媒體的國際部早早就動員起來。任何與大選有關的消息隨時都會出現在版面上,而且還伴隨著連篇累牘的背景介紹、選舉常識、“什么是驢象之爭”、“什么是選舉人團”等等。尤其是兩黨候選人推出后,各媒體的介紹更是不厭其煩,而總有一些出版社早早就準備好兩位候選人的傳記書稿,誰在11月初的大選中獲勝,他那本傳記立即就在印刷機上一印就是幾十萬冊,而且絕對不愁賣不出去,而另一本也就一錢不值地被扔在廢紙簍中,誰也不用擔心白花了錢——因為印刷機上的那一本肯定會賺來火把的利潤。而現在誰也小敢保證一位新任美國總統的傳記能賣出多少冊。人們更愛看的是希拉里和克林傾的那種自傳。
多元化與專業化的表現
楊玉圣 其實,中國仍然關注著美國大選。但隨著小國社會的進步,媒體報道的發展,一方面足可關注的點多了,另一方面則是關注的人群越來越專業。
從中國政治家的層而來說,對美國大選的關注大概更多地集中在當選總統特別是新當選的總統及其政府的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對臺灣政策是否有變化。在當前美國兩黨對中國問題有一定共識的情況下,變數相對較小,所以關注度也有所下降。
從學者來說,過去的“熱”主要是由于對一個新奇事物的“過度”關注,現在因為了解而趨于平靜,開始用一顆平常心去理性地看待美國大選的種種喧鬧、紛亂,但實質上還是關注的。
普通民眾的關注“少”子,是因為媒體的發達與社會的開放,如廣播電視的普及、網絡的飛速發展,央視國際頻道和鳳凰衛視今年還同時實況轉播小布會和克里的電視辯論,這都是過去沒有的情況。一些高檔社區的建設,也使得人們可以直接通過BBC等獲取更多的相關信息。百姓也因為新聞渠道的多元化、便利而得到了更多的“接觸”美國大選的機會,所以,不僅是學者,中國普通民眾對美國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我常常開玩笑說,“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別研究都是學問,但美國就難說了,因為似乎誰都可以對美國評頭品足、長篇大論、頭頭是道”。今日的關注自然不再是當初那樣事事新鮮,處處好奇了。
審視我們自己的鏡子
大選是面多棱鏡
金燦榮 通過親歷與跟蹤美國選情,我總體感覺美國民主是相當有威力的。政治上的成功是美國取得整體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美國的民主也并不完美,美國政治的兩極化在今年就表現得尤為明顯。美國的總統選舉要經過籌備階段、預選階段、兩黨代表大會階段、之后的正式選舉階段,才進入選民投票后的選舉人團投票階段。通常情況下,選民要在兩黨全國代表大會之后才確定自己的選票投給誰,但今年美國70%的選民在兩黨全國代表大會之前就已經拿定了主意,政黨之間界限分明。
民主、共和兩黨的內部也都表現團結。民主黨早在3月上旬確定了候選人??死镌诰糯蠛蜻x人中脫穎而出,據說是民主黨內分析認為,克里是最容易擊敗布什的人選。他具有類似于克林頓的耐打擊能力,或者說他是一位求勝欲望比較強的“運動員”。當然,論戰術技巧、個人魅力,克里就不“像”克林頓了。共和黨這次也非常團結。往年常出來攪局的共和黨“小獵犬”布坎南也沒有再搗亂。我們看到兩黨的界限、選民的界限都比往常清楚。這說明民主、共和兩黨的對立比往常要嚴重。
2004年大選壁壘分明的選情折射出美國的尖銳問題。經濟上,美國處于后泡沫時代,新經濟還在,但給人的精神、心理鼓舞已經消失。而且,美國社會的階層分化比以前大。政治上,小布什的新保守主義是保守主義當中最為極端的,這邊極端,那邊引起的反彈就比較大,所以一向分裂的民主黨也空前地團結起來。此外,9.兒雖然解決了布什總統職位的合法性危機(2000年選舉結果是由司法裁決產生的。戈爾雖然比布什的選舉人票少6張,但選民票多19萬張。所以,選民對布什的合法性還是有所懷疑),但布什的種種政策對美國的立國之本形成了某種挑戰。美國是個自由優先的國家,但要應對恐怖主義危機這種以前沒有遇到的安全威脅,同時又保證自己的自由傳統不變,成為美國的新問題。應該說,布什采取的是偏嚴格的保護安全,偏犧牲一點自由。所以,這次總統大選就涉及他以后該如何處理“安全”與“自由”的平衡的問題。如果解決得不好,就會出現美國政治民主的異化。所以,美國面臨的挑戰比90年代后期嚴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總統必須拿出鮮明的解決方案,從而使兩黨差距顯得比往常大,選民兩極化、或者說黨派分化嚴重。這次大選表明美國政治正處于某一個關口上。
關注大選是中國民主的啟蒙過程
楊玉圣 對于美國大選、美國總統,我們了解和介紹的歷史其實已經很長了。在鴉片戰爭結束沒多久,梁廷枬就在《合省國說》中將美國的總統制介紹到中國。當時對總統(President)有“大頭目”、“大統領”、“大酋”、“監國”、“國主”、“民主”、“總理者”、“勃列西領”、“伯勒格斯”、 “伯理璽天德”等20多種不同的翻譯。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人以前聞所未聞,從未有相應的概念。過去我們知道的只是天子、皇帝、國王,靠的是世襲、血緣,無論聰明還是愚鈍。因此,中國歷史上有雄才大略的明君,也有無所作為的昏君、暴君。這在美國人看來也是無法理解的。從完全沒有美國選舉、總統的概念到對美國大選的熱切關注,實質上是中國人對民主法制、現代政黨制度的啟蒙過程。
美國自立國以來,無論是建國初年的無黨派選舉還是19世紀20年代以后政黨制度成熟后的兩黨政治,不論國內國外發生什么變化,是發生了內戰還是外患,從1789年喬治·華盛頓擔任美國第一任總統到2000年布什與戈爾的大選爭執,從偏居大西洋岸邊的一個寡民小國發展到今天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國,美國都是通過總統選舉實現政權的和平交接,從未發生過政變或者暴力沖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連任四屆,也是通過選舉上來的,而不是靠任意延長總統任期來保持、獲得政權。所以,美國人對其民主制度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信心和信念,并為之驕傲與自豪,是有理由和根據的。在世界上這么多的國家(特別是大國)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民主制度能像美國這樣一脈相承,不絕如縷。因此,就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而言,美國不僅國力最強,而且其現代政治文明的歷史也是最長的。
按照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共和制只能建立在小國寡民的國度。而美國地域遼闊,移民、種族、宗教、文化多種多樣,異常復雜。美國民主共和制的成功試驗,將思想家的理想變成了現實。這種以民意為基礎的共和制下的總統制,至少在美國不僅是成功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美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是一種實驗,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國家”。目前,不論美式民主共和制在其他的國家能不能實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程序上還都在向這個方向努力。
美國人最引以自豪的是自己的憲法。它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它首先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共和政體、分權及制衡制、總統制和聯邦制,不僅奠定了美國政治現代化的基石,而且還對其他國家的制憲運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據美國歷史學家估算:世界上有160余部國家憲法是以這個當初寫在四頁羊皮紙上、只有4543個單詞的美國憲法為藍本的,因此被譽為美國“最經得起檢驗的出口貨”。
認識美國大選,反思中國自己
楊玉圣 中國人看美國,歸根結底還是反思自己。美國是一面鏡子。通過美國大選可以對很多問題進行重新認識。
中國人對美國民主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對于以總統制為代表的美國民主制度,中國人最初并不理解,也不喜歡,而是鐘情于英國式的君主立憲(晚清君主立憲派最有代表性)。直到20世紀40年代,有一位親歷美國大選的科學家還認為民主、共和兩黨在競選演說及種種運動中,不僅進行“麻醉性之宣傳”,而且還相互詆毀?!霸谖覀兛磥恚q如耍馬戲,殊不成體統。”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出現關注美國大選的熱潮表明,美國民主已經成為中國觀察西方民主制度的重要窗口。
如同中國人最初“總統”概念的缺失一樣,中國人對美國民主中的一些“特色”的東西也有個從懵懂到比較了解的過程。比如說政黨問題。費孝通先生在1943年第一次出訪美國時曾到一位美國老太太家里訪問。當時他問對方是屬于哪一個黨的、怎么入黨、怎樣申請、交不交黨費、怎樣開黨員會議,諸如此類的問題,把老太太搞糊涂了。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政黨是按階級劃分的。所以,當我們提到美國的政黨時,國內的專家與普通百姓最初都將它視為你死我活的兩黨,有的甚至拿當年的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來類比。
其實,美國的政黨和中國人理解的政黨、甚至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有著巨大的差別,可以說是一個極其松散的政治聯盟。要成為民主黨或共和黨的黨員,無須申請和履行入黨手續,也不要交納黨費,只需要在選舉登記時表明自己所屬的黨派。兩黨綱領都是以美國的國家利益為基礎,其綱領固然有差別,但總體上是大同小異的。所以,我們很難在大選中看到兩黨候選人選舉結果落差特別大的,小勝才是正常的。以美國的黨派政治為例,我們一般人往往只是用兩黨制籠而統之,其實未必盡然。盡管自19世紀中葉以來,美國始終是由共和黨、民主黨輪流執政,第三黨成不了大氣候,但美國卻是一個事實上的多黨制國家,至少有十幾個有鼻子有眼的政黨。單以1996年美國大選時正式參加總統選舉的政黨來說,除民主黨、共和黨外,還有改革黨、綠黨、自由意志黨、納稅人黨、自然法黨、世界工人黨、和平自由黨、社會工人黨、基層黨、社會黨、社會平等黨、獨立美國黨、獨立基層黨等。因此,對待包括選舉在內的美國式政治體制,用任何絕對化、簡單化的思維方式都是不怎么靈驗的。
任何國家的制度都要適合本國的國情,要有培育它的土壤。所以,民主可以分為美國式民主、英國式民主、印度式民主或者中國式民主,就像我們所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蘇聯、越南、古巴、朝鮮不一樣?,F實中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也不一樣。美國民主是有“美國特色”的民主。
實現政治民主,制度重要,培育制度環境也同樣重要。美國在立國之前的250年殖民地時期即已培育了民主傳統,進行了民主政治的實踐。按照宗主國英國的政治模式,各殖民地實行自治,舉行選舉。這種自治、民主選舉的政治傳統、政治文化使美國立國后的政治民主具有生存、發展的文化土壤,使美國的選舉制度能夠一脈相承。開國總統華盛頓不因功高而自命為皇帝或終身總統,這既與華盛頓人品高尚、不戀權力的個人優秀品質有關,也與美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密不可分。相比之下,19世紀初期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的拉丁美洲各共和國幾乎是清一色地采用美國式民主共和制,有議會,有憲法,有總統,但其政治的實質仍然是軍閥獨裁(考迪略主義)。所以,民主制度就如同一株幼苗,移植后可能只開花不結果,甚至連花都不開。這也是為什么當今世界上雖然有160部國家憲法以美國憲法為藍本,但并沒有出現160個和美國一樣民主政治成功的國家的原因。
民主制度的培育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金燦榮 如同人在幼年、少年等不同的時期會根據自身的發展提出不同的需要一樣,中國通過美國大選了解美國、學習美國的內容也是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不斷變化的。如今的平淡并不是漠視,而是從“外行看熱鬧”進入到了“內行看門道”的階段。根據自身對美國民主制度的理解加深來提出、思考新的問題,對照美國這面鏡子來檢視自身。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民主制度的培育也是一個漸進的、發展的過程。即便是像美國這樣一個民主制度優越性得到了普遍認可的國家,它的民主制度也是在政治實踐中逐步完善、發展的。選舉權是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美國人普選權的獲得經過了近200年的時間。
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總統、參眾議員等都由選舉產生。但同時,美國憲法將規定選民資格的權力給予了各州。各州對選舉權的財產限制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陸續取消,將選舉權普及到全體成年白人男子。1919年通過的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使美國婦女獲得了選舉權。美國黑人的選舉權雖然在內戰之后得到法律上的保證(1869年通過的美國憲法第十五條修正案),但實際上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廣泛的大規模的民權運動之后,美國黑人才在實際上贏得了選舉權。
美國民主制度具有的自我整合能力、自我糾錯機制及其生命力都得到了歷史與現實的證明。對照美國,中國人應該認識到,政治民主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當在細心的培育中逐步取得進展。